"锄禾日当午":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 锄禾日当午:一作“锄田当日午”。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汗滴禾下土":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知盘中餐":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知:一作“念”。
"粒粒皆辛苦":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 皆:都,都是。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悯农诗,通过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展现了封建社会农民在酷暑中劳作的艰辛,将粮食生产与劳动者血汗直接关联,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2. 写作手法
反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用反问的方式结尾,把原本直接说明的结论变成了追问,语气一下子变得尖锐起来。诗人不只是在说“粮食来得不容易”,而是通过“谁知”的提问,直接点出人们平时对粮食背后辛苦的忽视,很多人只吃粮食却不考虑种粮食有多难。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的是大中午太阳晒得正毒的时候,农民还在地里干活,汗水直往滚烫的土地上掉。这两句诗大概讲出了农民不管冬天多冷、夏天多热,刮风下雨也照样干,一年到头都在辛苦种地的样子。后面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那种没内容的说教,也不是硬挤出来的感慨。它更像一句有深意的话,而且不只是因为有道理才让人信服,在这句感叹里,还能感觉到诗人心里的难受,和对农民的心疼。
4. 作品点评
诗人在说明这些内容时,没有空洞抽象地说教或论述,而是用具体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指出问题、讲清道理,这样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 初,李公(绅)赴荐,常以《古风》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
唐范摅《云溪友议》
# 吴山民曰: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者,设身“日午汗滴”当何如?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如“锄禾日当午”云云,诗之所以难得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种禾偏在极热之天,赤日呆呆,当正午之际,锄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热杀人……及至转成四糙,煮饭堆盘,白如象齿,尽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农人肋骨上汗雨中锄出来者也!公垂作此诗,宜乎克昌其后。此题“悯”字,自必点出,若说得透彻,则“悯”字在其中矣。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碍诗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东野《游子吟》、韩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悯农》诗,真六经鼓吹。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以诫侈也,可当《无逸》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二诗说尽农民遭剥削之苦,与剥削阶级不知稼穑艰难之事,而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乃不入选,但以肤廓为空灵、以缥渺为神韵,宜人多有不满之论。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李绅《古风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