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ǐn
nóng
èr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3
chú
dāng
hàn
xià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jiē
xīn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逐句剖析

"锄禾日当午":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

# 锄禾日当午:一作“锄田当日午”。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汗滴禾下土":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知盘中餐":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

#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知:一作“念”。

"粒粒皆辛苦":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 皆:都,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悯农(其二)》是唐朝诗人李绅的创造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写的是大中午太阳正毒时农民在地里干活的场景,大概展现了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生活状态。最后用了几句简单却有深意的话,表达出诗人对农民发自内心的同情。整首诗的风格简单扎实,用词通俗实在,读起来顺口流畅。它选的都是大家常见的生活场景和大家都知道的事,把这些集中起来,体现了那时候社会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唐代范摅所著《云溪友议》及《旧唐书·吕渭传》等史料记载,经考证可确认这组诗应为李绅在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创作的作品,此诗便为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悯农诗,通过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展现了封建社会农民在酷暑中劳作的艰辛,将粮食生产与劳动者血汗直接关联,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2. 写作手法

反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用反问的方式结尾,把原本直接说明的结论变成了追问,语气一下子变得尖锐起来。诗人不只是在说“粮食来得不容易”,而是通过“谁知”的提问,直接点出人们平时对粮食背后辛苦的忽视,很多人只吃粮食却不考虑种粮食有多难。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写的是大中午太阳晒得正毒的时候,农民还在地里干活,汗水直往滚烫的土地上掉。这两句诗大概讲出了农民不管冬天多冷、夏天多热,刮风下雨也照样干,一年到头都在辛苦种地的样子。后面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那种没内容的说教,也不是硬挤出来的感慨。它更像一句有深意的话,而且不只是因为有道理才让人信服,在这句感叹里,还能感觉到诗人心里的难受,和对农民的心疼。

4. 作品点评

诗人在说明这些内容时,没有空洞抽象地说教或论述,而是用具体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指出问题、讲清道理,这样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初,李公(绅)赴荐,常以《古风》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

唐范摅《云溪友议》

# 吴山民曰: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者,设身“日午汗滴”当何如?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如“锄禾日当午”云云,诗之所以难得也。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种禾偏在极热之天,赤日呆呆,当正午之际,锄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热杀人……及至转成四糙,煮饭堆盘,白如象齿,尽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农人肋骨上汗雨中锄出来者也!公垂作此诗,宜乎克昌其后。此题“悯”字,自必点出,若说得透彻,则“悯”字在其中矣。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碍诗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东野《游子吟》、韩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悯农》诗,真六经鼓吹。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以诫侈也,可当《无逸》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二诗说尽农民遭剥削之苦,与剥削阶级不知稼穑艰难之事,而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乃不入选,但以肤廓为空灵、以缥渺为神韵,宜人多有不满之论。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古风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春夜喜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