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深巷午鸡声":深巷里柳絮飘飞,正午时分传来鸡鸣,
# 午鸡声:午时鸡鸣的声音。,柳花:柳絮。
"桑叶尖新绿未成":桑树新芽刚冒尖,嫩绿的叶片尚未长成。
# 尖新:刚发新芽。
"坐睡觉来无一事":午睡醒来后闲来无事,
# 坐睡:午睡。
"满窗晴日看蚕生":透过满窗的晴日,静静看着蚕宝宝孵化。
# 蚕生:蚕生养的样子,养蚕的情形。
"土膏欲动雨频催":春雨频繁催促着土地解冻,
# 频:屡次,连续多次。,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指肥沃的土地。
"万草千花一饷开":万千花草在短时间内竞相绽放。
# 一饷:片刻。饷,通“晌”。
"舍后荒畦犹绿秀":屋后荒芜的菜畦也焕发出绿意,
# 绿秀:增添绿意,春意盎然。,荒畦:荒芜的田地。,舍后:屋后。
"邻家鞭笋过墙来":邻家的竹笋竟破土而出,穿墙伸展过来。
# 过:从院墙下穿过,破墙穿过。,鞭笋:新笋芽。竹根称为鞭,横行伸展,笋自鞭生。
"高田二麦接山青":山地高处的冬麦与青山相连,一片青翠,
# 接山青:绿色的麦田与一座座青山相连。,高田:梯田。
"傍水低田绿未耕":水边的低洼田地还是绿色,尚未耕种。
# 低田:稻田。
"桃奇满村春似锦":桃树、杏树开满村庄,春光如同锦绣,
# 春似锦:春天绿意盎然的景象。
"踏歌椎鼓过清明":人们边唱歌边敲鼓,热闹地度过清明。
# 清明:清明节。,椎鼓:击鼓。,踏歌:一种古代的歌舞形式,边唱边跳。
"老盆初熟杜茅柴":老瓦盆里新酿的粗酒刚熟,
# 杜茅柴:乡村农家自酿的酒。,老盆:指酿酒器。
"携向田头祭社来":村民们带到田头,准备祭祀土地神。
# 祭社:祭祀土地公。
"巫媪莫嫌滋味薄":他们对巫师说,老人家莫嫌酒味淡薄,
# 滋味薄:味道不好。,巫媪:祭祀的巫婆。
"旗亭官酒更多灰":官卖的酒里可掺了更多石灰呢。
# 灰:南宋市镇上销售的酒大多是黄酒,酿酒时要放入一些石灰,以防变质。,官酒:宋代酒是由国家专卖的,称为官酒。私人也可以酿酒,但需要向官府交税。,旗亭:酒馆的代称。
"社下烧钱鼓似雷":社日祭祀时焚烧纸钱,鼓声如雷般轰鸣,
# 鼓似雷:鼓声似雷,形容热闹非凡的祭祀场景。,社下:土地庙,祭祀土地公的场所。
"日斜扶得醉翁回":直到夕阳西下,才搀扶着醉酒的老人回家。
# 醉翁:喝醉的老人家。,日斜:太阳下山了,指傍晚。
"青枝满地花狼藉":地上散落着青枝和凌乱的花瓣,
#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
"知是儿孙斗草来":才知道是孩子们斗草游戏后留下的痕迹。
#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
"骑吹东来里巷喧":骑马吹奏的仪仗队从东边而来,里巷一片喧哗,
# 喧:声音杂乱。,里巷:诗中指乡邻百姓。另指街巷,胡同。,骑吹:指地方长官出行时之仪仗。
"行春车马闹如烟":春日巡行的车马拥挤,尘土飞扬如烟雾。
# 行春:出行春游。
"系牛莫系门前路":别把牛拴在门前路上,
# 系牛:拴住牛的地方。
"移系门西系碡边":移到门西边的石磙旁吧。
# 碡边:乡村中用来压谷子的大石磙子。碡:碌碡,碌轴,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物、平场地。
"寒食花枝插满头":寒食节时,人们头上插满鲜花,
# 插满头:插满头饰。,花枝:比喻美女。,寒食:我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蒨裙青袂几扁舟":穿红裙、着青衫的人乘着几只小船。
# 扁舟:小船。,袂:衣袖。,蒨:淡红色。
"一年一度游山寺":一年一度去山寺游玩,
# 山寺:山中寺院。
"不上灵岩即虎丘":不是去灵岩山,就是去虎丘山。
"郭里人家拜扫回":城里人家扫墓归来,
# 拜扫:扫墓,上坟。,郭里:即城里。
"新开醪酒荐青梅":新酿的酒正好用来供奉青梅。
# 青梅:青色的梅子。米酒最适合搭配青梅。,醪:即醪糟酒,米酒,甜酒。
"日长路好城门近":白日漫长,路途顺畅,城门已近,
"借我茅亭暖一杯":借路边茅亭歇歇脚,暖一杯酒驱寒。
# 暖一杯:喝杯温热的酒。,茅亭:歇脚休息的亭子。
"步屧寻春有好怀":穿着木屐漫步寻春,心情格外畅快,
# 好怀:指好兴致,好心情。,寻春:游赏春景。,步屧:徒步。屧,是一种木屐。
"雨余蹄道水如杯":雨后的路面坑洼积水,像杯子一样盛满雨水。
# 水如杯:脚印里面有水,就像杯子一样。,蹄道:动物留下脚印的泥道。
"随人黄犬搀前去":黄色的狗跟着人争先往前跑,
# 搀前:从后面超越。
"走到溪边忽自回":跑到溪边却忽然自己跑了回来。
# 忽:快速。
"种园得果廑赏劳":种园收获果实,不过是聊表劳作的慰藉,
# 赏劳:体验劳动过程带来的乐趣。,廑:仅仅。,种园:长出果实。
"不奈儿童鸟雀搔":无奈总被儿童和鸟雀骚扰。
# 搔:扰乱。,不奈:无奈。
"已插棘针樊笋径":已经在笋径旁插上棘针做篱笆,
# 樊:用为动词,插棘为篱。,插棘:荆棘的芒刺。
"更铺渔纲盖樱桃":还要铺上渔网盖住樱桃树。
"吉日初开种稻包":选了吉日,开始拆开稻种包播种,
# 种稻包:农家用来储存稻种的稻草包。,吉日:吉利的日子,好日子。
"南山雷动雨连宵":南山方向雷声轰鸣,连夜下着春雨。
# 连宵:连夜。
"今年不欠秧田水":今年秧田不缺水了,
# 秧田:培植稻秧的水田。
"新涨看看拍小桥":新涨的河水眼看着要漫到小桥上了。
# 拍:浪涛冲击。,看看:眼看着、转瞬间。
"桑下春蔬绿满畦":桑树下的春菜绿油油地长满菜畦,
# 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春蔬:春天的蔬菜。,桑:桑树。
"菘心青嫩芥苔肥":白菜心鲜嫩,芥苔也长得肥壮。
# 芥苔:一种青梗蔬菜的名字。,菘:白菜。
"溪头洗择店头卖":到溪边洗净择好,再到集市上售卖,
"日暮裹盐沽酒归":直到黄昏,带着盐和酒回家。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田园诗。借农村春季的自然风光、农民劳作及儿童嬉戏等景象,写出了田园的生机与乡村生活的鲜活,表达了对农民的赞赏、对孩童的喜爱,暗含对剥削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白描:以质朴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如“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不事雕琢地描绘深巷柳花、午鸡啼鸣、嫩桑叶初萌的春日景象,寥寥数语便展现出乡村的清新风貌。借景抒情:通过春日景象寄托情感,“桃杏满村春似锦”以烂漫桃杏描绘春景绚烂,暗含对田园风光的喜爱;“社下烧钱鼓似雷”借社日祭祀的热闹场景,流露对乡村民俗的真切体验。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诗的开篇,范成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初春午后图。深巷之中,柳花悠悠飘荡,为宁静添了几分灵动;午鸡的啼鸣,打破了周遭的寂静,却未显得突兀,反而衬出环境的悠然,农家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此时的桑叶,尚处在新嫩阶段,叶尖刚冒绿意,远未长成繁茂模样,诗人敏锐捕捉到这一细微变化,尽显对自然的悉心观察与独特感悟。“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诗人笔锋一转,从环境描写转入自身状态。午睡醒来,世间似乎没有什么亟待处理的事务,这般闲适难得。于是,他于晴窗前静静安坐,专注凝视着蚕宝宝生长。这一画面,将诗人的满足与闲适具象化,没有宏大叙事,仅对日常细微事物的凝视,却满含生活意趣。此诗与杨万里《初夏午睡起》确有相似之处,二者皆借季节景致起笔,以“睡起”后的状态,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无关悲喜的宁静心绪,恰似“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描绘的那般,对平凡生活中惬意时刻的珍视与体悟,超越了季节限制,历久弥新。第二首“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首句中的“土膏”一词,精准描绘出泥土经春雨润泽后,如膏脂般松软、饱含生机的状态。“雨频催”则赋予春雨一种催促生命萌发的力量,似大自然的使者,唤醒沉睡万物。在春雨的频频催促下,“万草千花”如同听到集结号,于转瞬之间竞相绽放,“一饷开”将春天蓬勃的爆发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仿若能看到大地在刹那间被繁花绿草装点得五彩斑斓,尽显春意的浓烈与奔放。“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第三句视角由广阔天地聚焦到屋后荒畦,一个“犹”字,强调即便原本荒芜的土地,也在春天的感召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意葱茏,“荒”与“绿秀”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春的神奇改造力。末句“邻家鞭笋过墙来”堪称妙笔,邻家的鞭笋,按捺不住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悄悄越过院墙探头张望。这一画面,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异曲同工,视野虽小,却巧妙拓展了诗境,既生动呈现出春天的无孔不入,又含蓄传递出邻里间那份无声却紧密的生机互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绿满人间”的喜悦与活力。第三首“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极具特色的田园景观图。高处的农田里,冬小麦郁郁葱葱,与远处青山相接,绿意绵延不绝;而靠近水边的低田,尚未开始春耕,一片嫩绿的草色映入眼帘。这一高一低、一耕一未耕的对比,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如实描绘,更暗藏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水田农业交错分布的特点,“稻麦复种制”的提及,揭示了古代农民利用自然、提高产量的智慧,使田园风光与农耕实践紧密交织,融为一体。“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清明时节乡村的热闹场景。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将村庄装点得如锦绣画卷一般。人们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一边唱着欢快的歌谣,一边敲打着椎鼓,尽情享受着清明踏青的欢乐。清明的祭扫传统与踏青习俗,在此与田园景观相互映衬,为乡野风光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与生活实感,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代乡村在春日里的蓬勃活力与文化底蕴。第四首“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一幅质朴的祭祀画面。家中老盆里,新酿的杜茅柴酒刚刚熟成,他便小心翼翼地携带着这自酿薄酒,前往田头祭祀土地公。杜茅柴酒虽非名贵佳酿,却饱含着诗人对土地公的敬重与虔诚,这份质朴的心意,在简单的祭祀行动中表露无遗。在传统农耕社会,土地公作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农作物丰收的殷切期盼,每一次祭祀,都是农民与土地之间情感的深度联结。“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后两句以幽默诙谐的口吻,为整首诗增添了别样趣味。诗人似乎在与负责祭祀仪式的巫媪对话,略带自嘲地表示,自家的酒虽滋味淡薄,但集市官楼里售卖的官方酒,说不定落的灰更多。这一调侃,并非对祭祀仪式的不尊重,恰恰相反,它生动展现了民间祭祀的纯粹与真实——不追求祭品的奢华,更看重内心的真诚。在古代农民心中,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和对丰收的强烈渴望,才是祭祀土地公的核心所在,这种朴素的信仰,穿越岁月,至今仍能让人体味到那份对土地深深的敬畏与依赖。第五首“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首句描绘出祭祀社神时热闹非凡的场景。人们在社坛下焚烧纸钱,祭祀的鼓声震耳欲聋,如雷鸣般响彻天际,足见祭祀活动的盛大与庄重。随着时间推移,夕阳西斜,参与祭祀的人们沉醉在欢乐的氛围中,相互搀扶着回家。这一画面,既展现了集体活动的热闹欢腾,也从侧面反映出百姓生活的富足安乐,人们在辛勤劳作之余,有足够的闲暇与物资投入到这样盛大的祭祀庆典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第二句视角转向庭院,地上青枝杂乱、落花狼藉,诗人由此推测,这是儿孙们在玩斗草游戏时留下的痕迹。孩子们天真烂漫,趁着大人们忙碌于祭祀,在庭院里尽情玩耍,无忧无虑。从祭祀社神的集体欢腾,到庭院中孩童的嬉戏打闹,诗人将群体与个体的生活场景巧妙融合,尽显生活的丰富层次与温度。整首诗字里行间,满是诗人对这种淳朴幸福生活的由衷欢喜,对农村自然风景和淳朴民风的热爱溢于言表,而“与民同乐,安享天伦”的表达,更是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对群体福祉的关注。第六首“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日出行图,吹奏着乐器的队伍从东边而来,里巷瞬间喧闹起来,行春的车马络绎不绝,扬起的尘土如烟般弥漫。在这热闹场景中,诗人笔锋一转,以一句“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将焦点聚集到生活细节上。碌碡,这个旧时农村随处可见的碾谷工具,此刻闲置在门口,临时被用作拴牛桩。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描写,实则暗藏农民的生活智慧,一物多用,尽显务实本色。诗中虽未直接刻画农事活动,却通过“碌碡”这一标志性物件,巧妙串联起北方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窑洞顶上的碌碡,是农村家庭储存粮食的重要工具,象征着家园的安稳;门口的碌碡,见证着日常的点滴,无论是拴牛还是其他用途,都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范成大以细腻笔触,于细微处展现农村生活的真实肌理,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烟火气与深厚的历史感,仿佛能看到岁月在碌碡上留下的痕迹,以及农民们围绕它展开的平凡又充实的生活画卷。第七首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在山西地区,人们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日,这一特殊的时间设定,与介子推的历史故事紧密相连,为寒食节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文化底蕴。寒食节期间,“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在范成大的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寒食节的具体名称,但通过对相关习俗的描绘,隐晦地展现了这一节日的独特魅力。吃冷食,是寒食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它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更蕴含着人们对自然时序的顺应与敬畏。在寒食节期间,人们暂停生火做饭,以冷食果腹,仿佛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缅怀过去,体悟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祭祀活动,则是人们表达对祖先、对历史追思的重要途径,通过庄重的仪式,传承家族记忆,维系着家族的凝聚力。踏青习俗的融入,为寒食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人们在春日里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感受万物复苏的美好,既顺应了季节变化,又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滋养。寒食节的延续,承载着中国人对“纪念”与“自然时序”的双重尊重,展现出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强大的生命力。第八首“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诗中描绘了人们祭扫归来后,开启新酿的醪酒,搭配青梅品尝的场景。青梅煮酒,这一古老的饮食习俗,不仅蕴含着生活智慧,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典故。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盘置青梅,一樽煮酒”的经典情节,让青梅煮酒超越了单纯的饮食行为,成为文人雅士论道、英雄豪杰相惜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古代,酒的酿造工艺与现在有所不同,多类似于浙江一带的黄酒,这类酒需温饮方能品味出最佳口感,因此“煮酒”成为人们饮酒时的常见操作。而在煮酒过程中放入一颗青梅,不仅能为酒增添独特风味,使其口感更加清新爽口,还为寻常的饮酒行为增添了几分雅致与情趣。范成大诗中对这一细节的精准捕捉,既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生活习俗,又巧妙勾连起文学经典,使“青梅煮酒”这一意象,超越饮食范畴,成为兼具市井气与书卷气的独特文化符号,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感受古代生活的丰富多彩与深厚文化底蕴。第九首“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诗的开篇,诗人便点明自己怀着愉悦心情,漫步寻春。雨后的道路上,留下了动物们的蹄印,蹄印中积满雨水,恰似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杯子。这一独特景象,被诗人敏锐捕捉,以“雨余蹄道水如杯”形象描绘出来,尽显观察力之细腻。“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接着,诗人描写了陪伴自己寻春的黄犬。黄犬起初急切地跟在人身边,一路向前奔跑,可当走到溪边时,却突然自行折返。这一意外举动,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趣味,黄犬的活泼形象跃然纸上。而诗人将静态的蹄印积水想象成“如音符般”的动态曲谱,更是神来之笔。因动物行走速度有快有慢,蹄印深浅不一,这些积水的蹄印便仿佛组成了一曲独特的乐章,奏响在寻春的道路上。诗人以拟人化的想象,赋予自然景象以生命活力,既展现出寻春时的愉悦心境,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不仅在于烂漫的花草,更隐藏在这些细微的自然痕迹之中,每一处痕迹都是生命活动的生动印记,让寻春之旅充满了惊喜与发现。第十首范成大本为南宋名臣,长期身处官场,对于田园种植之事,起初并无太多经验。但当他回归田园生活后,便积极投身于种植实践,这首诗正是他这一经历的生动记录。“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诗的开篇,诗人便道出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好不容易种下的园子,收获果实本应满心欢喜,可顽皮的儿童与贪吃的鸟雀,却常常前来捣乱,让人头疼不已。为了保护辛苦种下的作物,诗人想出了各种防御办法,“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在笋径周围插上棘针,防止儿童随意进入踩踏;又用渔网覆盖樱桃树,阻挡鸟雀啄食果实。从毫无经验,到不断尝试各种防御措施,诗人在这一过程中,既显露出初涉田园的笨拙,又展现出认真对待种植的态度。他虚心向百姓学习种植经验,努力与自然环境、顽皮孩童和贪吃鸟雀“博弈”,在这琐碎的应对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田园生活的质朴乐趣。第十一首“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诗中虽未直接点明“梅雨天”,但“雨连宵”“新涨”等词句,生动描绘出阴雨连绵、河水上涨的景象,让人不难联想到江南地区特有的梅雨天。梅雨天,作为江南气候的独特现象,有着潮湿、朦胧的季节特征,不仅为田园风光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更深刻影响着农家的生产生活。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此诗宛如一幅细腻的切片,巧妙融入江南农村生活的宏大长卷。尽管诗中未对具体农事进行细致描绘,但“阴雨”“雷雨”这些天气元素,与农作物生长、农家作息紧密相连。持续的降雨,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充足水源,正如诗中所写“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预示着今年水稻有望丰收;但同时,过多的雨水也可能带来洪涝等灾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左右着农家的喜怒哀乐。梅雨天的存在,使自然时序与农家生活紧密交织,成为组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江南农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田园生活的复杂多面性。第十二首“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诗的开篇与第一首相似,以慵懒的环境描写起笔,营造出春日午后的闲适氛围。柳花在深巷中悠悠飘荡,午鸡的啼鸣声传来,农家生活的宁静与悠然尽显其中。此时的桑叶尚处新嫩阶段,叶尖刚泛绿意,诗人细致入微地观察到这一春日变化,展现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后四句则将视角转向田园生活的烟火日常。桑树之下,春蔬长势喜人,菜畦绿意盎然,菘菜心鲜嫩可口,芥菜苔肥美多汁。农人辛勤劳作,在溪头清洗、择选蔬菜,而后拿到市集上售卖。忙碌一天后,日暮时分,他们用卖菜所得,买上盐巴,打上一壶酒,心满意足地归家。“日暮裹盐沽酒归”一句,宛如点睛之笔,将田园生活的烟火气与生活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闲情与烟火气相互交融,既有春日的悠然闲适,又有生活的质朴真实,打破了人们对“美”的超凡脱俗想象,生动诠释了“人间好时节”的另一种内涵——有闲有忙,有静有实,这才是完整而美好的生活之美,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深深体悟到古代田园生活的独特魅力。
下一篇:宋·张良臣《老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