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tián
yuán
xìng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3
liǔ
huā
shēn
xiàng
shēng
sāng
jiān
xīn
绿
wèi
chéng
zuò
shuì
jiào
lái
shì
mǎn
chuāng
qíng
kàn
cán
shēng
gāo
dòng
pín
cuī
wàn
cǎo
qiān
huā
xiǎng
kāi
shè
hòu
huāng
yóu
绿
xiù
lín
jiā
biān
sǔn
guò
qiáng
lái
gāo
tián
èr
mài
jiē
shān
qīng
bàng
shuǐ
tián
绿
wèi
gēng
táo
mǎn
cūn
chūn
jǐn
chuí
guò
qīng
míng
lǎo
pén
chū
shú
máo
chái
xié
xiàng
tián
tóu
shè
lái
ǎo
xián
wèi
tíng
guān
jiǔ
gèng
duō
huī
shè
xià
shāo
qián
léi
xié
zuì
wēng
huí
qīng
zhī
mǎn
huā
láng
zhī
shì
ér
sūn
dòu
cǎo
lái
chuī
dōng
lái
xiàng
xuān
xíng
chūn
chē
nào
yān
niú
mén
qián
mén
西
zhóu
biān
hán
shí
huā
zhī
chā
mǎn
tóu
qiàn
qún
qīng
mèi
piān
zhōu
nián
yóu
shān
shàng
líng
yán
qiū
guō
rén
jiā
bài
sǎo
huí
xīn
kāi
láo
jiǔ
jiàn
qīng
méi
cháng
hǎo
chéng
mén
jìn
jiè
máo
tíng
nuǎn
bēi
xiè
xún
chūn
yǒu
hǎo
huái
怀
dào
shuǐ
bēi
suí
rén
huáng
quǎn
chān
qián
zǒu
dào
biān
huí
zhòng
yuán
guǒ
qín
shǎng
láo
nài
ér
tóng
niǎo
què
sāo
chā
zhēn
fán
sǔn
jìng
gèng
gāng
gài
yīng
táo
chū
kāi
zhòng
dào
bāo
nán
shān
léi
dòng
lián
xiāo
jīn
nián
qiàn
yāng
tián
shuǐ
xīn
zhǎng
kàn
kàn
pāi
xiǎo
qiáo
sāng
xià
chūn
shū
绿
mǎn
sōng
xīn
qīng
nèn
jiè
tái
féi
tóu
diàn
tóu
mài
guǒ
yán
jiǔ
guī

译文

深巷里柳絮飘飞,正午时分传来鸡鸣,桑树新芽刚冒尖,嫩绿的叶片尚未长成。午睡醒来后闲来无事,透过满窗的晴日,静静看着蚕宝宝孵化。春雨频繁催促着土地解冻,万千花草在短时间内竞相绽放。屋后荒芜的菜畦也焕发出绿意,邻家的竹笋竟破土而出,穿墙伸展过来。山地高处的冬麦与青山相连,一片青翠,水边的低洼田地还是绿色,尚未耕种。桃树、杏树开满村庄,春光如同锦绣,人们边唱歌边敲鼓,热闹地度过清明。老瓦盆里新酿的粗酒刚熟,村民们带到田头,准备祭祀土地神。他们对巫师说,老人家莫嫌酒味淡薄,官卖的酒里可掺了更多石灰呢。社日祭祀时焚烧纸钱,鼓声如雷般轰鸣,直到夕阳西下,才搀扶着醉酒的老人回家。地上散落着青枝和凌乱的花瓣,才知道是孩子们斗草游戏后留下的痕迹。骑马吹奏的仪仗队从东边而来,里巷一片喧哗,春日巡行的车马拥挤,尘土飞扬如烟雾。别把牛拴在门前路上,移到门西边的石磙旁吧。寒食节时,人们头上插满鲜花,穿红裙、着青衫的人乘着几只小船。一年一度去山寺游玩,不是去灵岩山,就是去虎丘山。城里人家扫墓归来,新酿的酒正好用来供奉青梅。白日漫长,路途顺畅,城门已近,借路边茅亭歇歇脚,暖一杯酒驱寒。穿着木屐漫步寻春,心情格外畅快,雨后的路面坑洼积水,像杯子一样盛满雨水。黄色的狗跟着人争先往前跑,跑到溪边却忽然自己跑了回来。种园收获果实,不过是聊表劳作的慰藉,无奈总被儿童和鸟雀骚扰。已经在笋径旁插上棘针做篱笆,还要铺上渔网盖住樱桃树。选了吉日,开始拆开稻种包播种,南山方向雷声轰鸣,连夜下着春雨。今年秧田不缺水了,新涨的河水眼看着要漫到小桥上了。桑树下的春菜绿油油地长满菜畦,白菜心鲜嫩,芥苔也长得肥壮。到溪边洗净择好,再到集市上售卖,直到黄昏,带着盐和酒回家。

逐句剖析

"柳花深巷午鸡声":深巷里柳絮飘飞,正午时分传来鸡鸣,

# 午鸡声:午时鸡鸣的声音。,柳花:柳絮。

"桑叶尖新绿未成":桑树新芽刚冒尖,嫩绿的叶片尚未长成。

# 尖新:刚发新芽。

"坐睡觉来无一事":午睡醒来后闲来无事,

# 坐睡:午睡。

"满窗晴日看蚕生":透过满窗的晴日,静静看着蚕宝宝孵化。

# 蚕生:蚕生养的样子,养蚕的情形。

"土膏欲动雨频催":春雨频繁催促着土地解冻,

# 频:屡次,连续多次。,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指肥沃的土地。

"万草千花一饷开":万千花草在短时间内竞相绽放。

# 一饷:片刻。饷,通“晌”。

"舍后荒畦犹绿秀":屋后荒芜的菜畦也焕发出绿意,

# 绿秀:增添绿意,春意盎然。,荒畦:荒芜的田地。,舍后:屋后。

"邻家鞭笋过墙来":邻家的竹笋竟破土而出,穿墙伸展过来。

# 过:从院墙下穿过,破墙穿过。,鞭笋:新笋芽。竹根称为鞭,横行伸展,笋自鞭生。

"高田二麦接山青":山地高处的冬麦与青山相连,一片青翠,

# 接山青:绿色的麦田与一座座青山相连。,高田:梯田。

"傍水低田绿未耕":水边的低洼田地还是绿色,尚未耕种。

# 低田:稻田。

"桃奇满村春似锦":桃树、杏树开满村庄,春光如同锦绣,

# 春似锦:春天绿意盎然的景象。

"踏歌椎鼓过清明":人们边唱歌边敲鼓,热闹地度过清明。

# 清明:清明节。,椎鼓:击鼓。,踏歌:一种古代的歌舞形式,边唱边跳。

"老盆初熟杜茅柴":老瓦盆里新酿的粗酒刚熟,

# 杜茅柴:乡村农家自酿的酒。,老盆:指酿酒器。

"携向田头祭社来":村民们带到田头,准备祭祀土地神。

# 祭社:祭祀土地公。

"巫媪莫嫌滋味薄":他们对巫师说,老人家莫嫌酒味淡薄,

# 滋味薄:味道不好。,巫媪:祭祀的巫婆。

"旗亭官酒更多灰":官卖的酒里可掺了更多石灰呢。

# 灰:南宋市镇上销售的酒大多是黄酒,酿酒时要放入一些石灰,以防变质。,官酒:宋代酒是由国家专卖的,称为官酒。私人也可以酿酒,但需要向官府交税。,旗亭:酒馆的代称。

"社下烧钱鼓似雷":社日祭祀时焚烧纸钱,鼓声如雷般轰鸣,

# 鼓似雷:鼓声似雷,形容热闹非凡的祭祀场景。,社下:土地庙,祭祀土地公的场所。

"日斜扶得醉翁回":直到夕阳西下,才搀扶着醉酒的老人回家。

# 醉翁:喝醉的老人家。,日斜:太阳下山了,指傍晚。

"青枝满地花狼藉":地上散落着青枝和凌乱的花瓣,

#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

"知是儿孙斗草来":才知道是孩子们斗草游戏后留下的痕迹。

#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

"骑吹东来里巷喧":骑马吹奏的仪仗队从东边而来,里巷一片喧哗,

# 喧:声音杂乱。,里巷:诗中指乡邻百姓。另指街巷,胡同。,骑吹:指地方长官出行时之仪仗。

"行春车马闹如烟":春日巡行的车马拥挤,尘土飞扬如烟雾。

# 行春:出行春游。

"系牛莫系门前路":别把牛拴在门前路上,

# 系牛:拴住牛的地方。

"移系门西系碡边":移到门西边的石磙旁吧。

# 碡边:乡村中用来压谷子的大石磙子。碡:碌碡,碌轴,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物、平场地。

"寒食花枝插满头":寒食节时,人们头上插满鲜花,

# 插满头:插满头饰。,花枝:比喻美女。,寒食:我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蒨裙青袂几扁舟":穿红裙、着青衫的人乘着几只小船。

# 扁舟:小船。,袂:衣袖。,蒨:淡红色。

"一年一度游山寺":一年一度去山寺游玩,

# 山寺:山中寺院。

"不上灵岩即虎丘":不是去灵岩山,就是去虎丘山。

"郭里人家拜扫回":城里人家扫墓归来,

# 拜扫:扫墓,上坟。,郭里:即城里。

"新开醪酒荐青梅":新酿的酒正好用来供奉青梅。

# 青梅:青色的梅子。米酒最适合搭配青梅。,醪:即醪糟酒,米酒,甜酒。

"日长路好城门近":白日漫长,路途顺畅,城门已近,

"借我茅亭暖一杯":借路边茅亭歇歇脚,暖一杯酒驱寒。

# 暖一杯:喝杯温热的酒。,茅亭:歇脚休息的亭子。

"步屧寻春有好怀":穿着木屐漫步寻春,心情格外畅快,

# 好怀:指好兴致,好心情。,寻春:游赏春景。,步屧:徒步。屧,是一种木屐。

"雨余蹄道水如杯":雨后的路面坑洼积水,像杯子一样盛满雨水。

# 水如杯:脚印里面有水,就像杯子一样。,蹄道:动物留下脚印的泥道。

"随人黄犬搀前去":黄色的狗跟着人争先往前跑,

# 搀前:从后面超越。

"走到溪边忽自回":跑到溪边却忽然自己跑了回来。

# 忽:快速。

"种园得果廑赏劳":种园收获果实,不过是聊表劳作的慰藉,

# 赏劳:体验劳动过程带来的乐趣。,廑:仅仅。,种园:长出果实。

"不奈儿童鸟雀搔":无奈总被儿童和鸟雀骚扰。

# 搔:扰乱。,不奈:无奈。

"已插棘针樊笋径":已经在笋径旁插上棘针做篱笆,

# 樊:用为动词,插棘为篱。,插棘:荆棘的芒刺。

"更铺渔纲盖樱桃":还要铺上渔网盖住樱桃树。

"吉日初开种稻包":选了吉日,开始拆开稻种包播种,

# 种稻包:农家用来储存稻种的稻草包。,吉日:吉利的日子,好日子。

"南山雷动雨连宵":南山方向雷声轰鸣,连夜下着春雨。

# 连宵:连夜。

"今年不欠秧田水":今年秧田不缺水了,

# 秧田:培植稻秧的水田。

"新涨看看拍小桥":新涨的河水眼看着要漫到小桥上了。

# 拍:浪涛冲击。,看看:眼看着、转瞬间。

"桑下春蔬绿满畦":桑树下的春菜绿油油地长满菜畦,

# 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春蔬:春天的蔬菜。,桑:桑树。

"菘心青嫩芥苔肥":白菜心鲜嫩,芥苔也长得肥壮。

# 芥苔:一种青梗蔬菜的名字。,菘:白菜。

"溪头洗择店头卖":到溪边洗净择好,再到集市上售卖,

"日暮裹盐沽酒归":直到黄昏,带着盐和酒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大型组诗,由十二首绝句构成。组诗聚焦农村春季,笔触遍及自然风光与农民生活,既有荒畦新绿、桃杏满村的春日景致,也刻画了农民辛勤劳作、儿童嬉戏玩闹的场景。作品以客观视角呈现乡村生活,既展现出田园风光的可爱与生机,又借生动画面传达出作者对农民勤劳品质的赞赏、对孩童天真的喜爱,同时暗含对统治者剥削行为的不满。这些诗歌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丰富鲜活的农村春日图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田园诗是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时所作。他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考中进士,曾官至参知政事,乾道六年出使金朝,面对强权抗争不屈,不辱使命。晚年回归田园后,远离朝堂纷争,得以全身心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怀着对生活的热爱,挥笔创作了这组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着对田园热爱激情的特色田园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田园诗。借农村春季的自然风光、农民劳作及儿童嬉戏等景象,写出了田园的生机与乡村生活的鲜活,表达了对农民的赞赏、对孩童的喜爱,暗含对剥削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白描:以质朴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如“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不事雕琢地描绘深巷柳花、午鸡啼鸣、嫩桑叶初萌的春日景象,寥寥数语便展现出乡村的清新风貌。借景抒情:通过春日景象寄托情感,“桃杏满村春似锦”以烂漫桃杏描绘春景绚烂,暗含对田园风光的喜爱;“社下烧钱鼓似雷”借社日祭祀的热闹场景,流露对乡村民俗的真切体验。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诗的开篇,范成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初春午后图。深巷之中,柳花悠悠飘荡,为宁静添了几分灵动;午鸡的啼鸣,打破了周遭的寂静,却未显得突兀,反而衬出环境的悠然,农家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此时的桑叶,尚处在新嫩阶段,叶尖刚冒绿意,远未长成繁茂模样,诗人敏锐捕捉到这一细微变化,尽显对自然的悉心观察与独特感悟。“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诗人笔锋一转,从环境描写转入自身状态。午睡醒来,世间似乎没有什么亟待处理的事务,这般闲适难得。于是,他于晴窗前静静安坐,专注凝视着蚕宝宝生长。这一画面,将诗人的满足与闲适具象化,没有宏大叙事,仅对日常细微事物的凝视,却满含生活意趣。此诗与杨万里《初夏午睡起》确有相似之处,二者皆借季节景致起笔,以“睡起”后的状态,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无关悲喜的宁静心绪,恰似“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描绘的那般,对平凡生活中惬意时刻的珍视与体悟,超越了季节限制,历久弥新。第二首“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首句中的“土膏”一词,精准描绘出泥土经春雨润泽后,如膏脂般松软、饱含生机的状态。“雨频催”则赋予春雨一种催促生命萌发的力量,似大自然的使者,唤醒沉睡万物。在春雨的频频催促下,“万草千花”如同听到集结号,于转瞬之间竞相绽放,“一饷开”将春天蓬勃的爆发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仿若能看到大地在刹那间被繁花绿草装点得五彩斑斓,尽显春意的浓烈与奔放。“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第三句视角由广阔天地聚焦到屋后荒畦,一个“犹”字,强调即便原本荒芜的土地,也在春天的感召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意葱茏,“荒”与“绿秀”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春的神奇改造力。末句“邻家鞭笋过墙来”堪称妙笔,邻家的鞭笋,按捺不住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悄悄越过院墙探头张望。这一画面,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异曲同工,视野虽小,却巧妙拓展了诗境,既生动呈现出春天的无孔不入,又含蓄传递出邻里间那份无声却紧密的生机互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绿满人间”的喜悦与活力。第三首“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极具特色的田园景观图。高处的农田里,冬小麦郁郁葱葱,与远处青山相接,绿意绵延不绝;而靠近水边的低田,尚未开始春耕,一片嫩绿的草色映入眼帘。这一高一低、一耕一未耕的对比,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如实描绘,更暗藏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水田农业交错分布的特点,“稻麦复种制”的提及,揭示了古代农民利用自然、提高产量的智慧,使田园风光与农耕实践紧密交织,融为一体。“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清明时节乡村的热闹场景。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将村庄装点得如锦绣画卷一般。人们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一边唱着欢快的歌谣,一边敲打着椎鼓,尽情享受着清明踏青的欢乐。清明的祭扫传统与踏青习俗,在此与田园景观相互映衬,为乡野风光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与生活实感,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代乡村在春日里的蓬勃活力与文化底蕴。第四首“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一幅质朴的祭祀画面。家中老盆里,新酿的杜茅柴酒刚刚熟成,他便小心翼翼地携带着这自酿薄酒,前往田头祭祀土地公。杜茅柴酒虽非名贵佳酿,却饱含着诗人对土地公的敬重与虔诚,这份质朴的心意,在简单的祭祀行动中表露无遗。在传统农耕社会,土地公作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农作物丰收的殷切期盼,每一次祭祀,都是农民与土地之间情感的深度联结。“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后两句以幽默诙谐的口吻,为整首诗增添了别样趣味。诗人似乎在与负责祭祀仪式的巫媪对话,略带自嘲地表示,自家的酒虽滋味淡薄,但集市官楼里售卖的官方酒,说不定落的灰更多。这一调侃,并非对祭祀仪式的不尊重,恰恰相反,它生动展现了民间祭祀的纯粹与真实——不追求祭品的奢华,更看重内心的真诚。在古代农民心中,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和对丰收的强烈渴望,才是祭祀土地公的核心所在,这种朴素的信仰,穿越岁月,至今仍能让人体味到那份对土地深深的敬畏与依赖。第五首“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首句描绘出祭祀社神时热闹非凡的场景。人们在社坛下焚烧纸钱,祭祀的鼓声震耳欲聋,如雷鸣般响彻天际,足见祭祀活动的盛大与庄重。随着时间推移,夕阳西斜,参与祭祀的人们沉醉在欢乐的氛围中,相互搀扶着回家。这一画面,既展现了集体活动的热闹欢腾,也从侧面反映出百姓生活的富足安乐,人们在辛勤劳作之余,有足够的闲暇与物资投入到这样盛大的祭祀庆典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第二句视角转向庭院,地上青枝杂乱、落花狼藉,诗人由此推测,这是儿孙们在玩斗草游戏时留下的痕迹。孩子们天真烂漫,趁着大人们忙碌于祭祀,在庭院里尽情玩耍,无忧无虑。从祭祀社神的集体欢腾,到庭院中孩童的嬉戏打闹,诗人将群体与个体的生活场景巧妙融合,尽显生活的丰富层次与温度。整首诗字里行间,满是诗人对这种淳朴幸福生活的由衷欢喜,对农村自然风景和淳朴民风的热爱溢于言表,而“与民同乐,安享天伦”的表达,更是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对群体福祉的关注。第六首“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日出行图,吹奏着乐器的队伍从东边而来,里巷瞬间喧闹起来,行春的车马络绎不绝,扬起的尘土如烟般弥漫。在这热闹场景中,诗人笔锋一转,以一句“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将焦点聚集到生活细节上。碌碡,这个旧时农村随处可见的碾谷工具,此刻闲置在门口,临时被用作拴牛桩。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描写,实则暗藏农民的生活智慧,一物多用,尽显务实本色。诗中虽未直接刻画农事活动,却通过“碌碡”这一标志性物件,巧妙串联起北方农村的生产与生活。窑洞顶上的碌碡,是农村家庭储存粮食的重要工具,象征着家园的安稳;门口的碌碡,见证着日常的点滴,无论是拴牛还是其他用途,都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范成大以细腻笔触,于细微处展现农村生活的真实肌理,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烟火气与深厚的历史感,仿佛能看到岁月在碌碡上留下的痕迹,以及农民们围绕它展开的平凡又充实的生活画卷。第七首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在山西地区,人们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日,这一特殊的时间设定,与介子推的历史故事紧密相连,为寒食节增添了一抹厚重的文化底蕴。寒食节期间,“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在范成大的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寒食节的具体名称,但通过对相关习俗的描绘,隐晦地展现了这一节日的独特魅力。吃冷食,是寒食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它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更蕴含着人们对自然时序的顺应与敬畏。在寒食节期间,人们暂停生火做饭,以冷食果腹,仿佛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缅怀过去,体悟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祭祀活动,则是人们表达对祖先、对历史追思的重要途径,通过庄重的仪式,传承家族记忆,维系着家族的凝聚力。踏青习俗的融入,为寒食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人们在春日里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感受万物复苏的美好,既顺应了季节变化,又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滋养。寒食节的延续,承载着中国人对“纪念”与“自然时序”的双重尊重,展现出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强大的生命力。第八首“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诗中描绘了人们祭扫归来后,开启新酿的醪酒,搭配青梅品尝的场景。青梅煮酒,这一古老的饮食习俗,不仅蕴含着生活智慧,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典故。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盘置青梅,一樽煮酒”的经典情节,让青梅煮酒超越了单纯的饮食行为,成为文人雅士论道、英雄豪杰相惜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古代,酒的酿造工艺与现在有所不同,多类似于浙江一带的黄酒,这类酒需温饮方能品味出最佳口感,因此“煮酒”成为人们饮酒时的常见操作。而在煮酒过程中放入一颗青梅,不仅能为酒增添独特风味,使其口感更加清新爽口,还为寻常的饮酒行为增添了几分雅致与情趣。范成大诗中对这一细节的精准捕捉,既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生活习俗,又巧妙勾连起文学经典,使“青梅煮酒”这一意象,超越饮食范畴,成为兼具市井气与书卷气的独特文化符号,让后人得以透过文字,感受古代生活的丰富多彩与深厚文化底蕴。第九首“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诗的开篇,诗人便点明自己怀着愉悦心情,漫步寻春。雨后的道路上,留下了动物们的蹄印,蹄印中积满雨水,恰似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杯子。这一独特景象,被诗人敏锐捕捉,以“雨余蹄道水如杯”形象描绘出来,尽显观察力之细腻。“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接着,诗人描写了陪伴自己寻春的黄犬。黄犬起初急切地跟在人身边,一路向前奔跑,可当走到溪边时,却突然自行折返。这一意外举动,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趣味,黄犬的活泼形象跃然纸上。而诗人将静态的蹄印积水想象成“如音符般”的动态曲谱,更是神来之笔。因动物行走速度有快有慢,蹄印深浅不一,这些积水的蹄印便仿佛组成了一曲独特的乐章,奏响在寻春的道路上。诗人以拟人化的想象,赋予自然景象以生命活力,既展现出寻春时的愉悦心境,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不仅在于烂漫的花草,更隐藏在这些细微的自然痕迹之中,每一处痕迹都是生命活动的生动印记,让寻春之旅充满了惊喜与发现。第十首范成大本为南宋名臣,长期身处官场,对于田园种植之事,起初并无太多经验。但当他回归田园生活后,便积极投身于种植实践,这首诗正是他这一经历的生动记录。“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诗的开篇,诗人便道出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好不容易种下的园子,收获果实本应满心欢喜,可顽皮的儿童与贪吃的鸟雀,却常常前来捣乱,让人头疼不已。为了保护辛苦种下的作物,诗人想出了各种防御办法,“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在笋径周围插上棘针,防止儿童随意进入踩踏;又用渔网覆盖樱桃树,阻挡鸟雀啄食果实。从毫无经验,到不断尝试各种防御措施,诗人在这一过程中,既显露出初涉田园的笨拙,又展现出认真对待种植的态度。他虚心向百姓学习种植经验,努力与自然环境、顽皮孩童和贪吃鸟雀“博弈”,在这琐碎的应对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田园生活的质朴乐趣。第十一首“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诗中虽未直接点明“梅雨天”,但“雨连宵”“新涨”等词句,生动描绘出阴雨连绵、河水上涨的景象,让人不难联想到江南地区特有的梅雨天。梅雨天,作为江南气候的独特现象,有着潮湿、朦胧的季节特征,不仅为田园风光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更深刻影响着农家的生产生活。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中,此诗宛如一幅细腻的切片,巧妙融入江南农村生活的宏大长卷。尽管诗中未对具体农事进行细致描绘,但“阴雨”“雷雨”这些天气元素,与农作物生长、农家作息紧密相连。持续的降雨,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充足水源,正如诗中所写“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预示着今年水稻有望丰收;但同时,过多的雨水也可能带来洪涝等灾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左右着农家的喜怒哀乐。梅雨天的存在,使自然时序与农家生活紧密交织,成为组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江南农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田园生活的复杂多面性。第十二首“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诗的开篇与第一首相似,以慵懒的环境描写起笔,营造出春日午后的闲适氛围。柳花在深巷中悠悠飘荡,午鸡的啼鸣声传来,农家生活的宁静与悠然尽显其中。此时的桑叶尚处新嫩阶段,叶尖刚泛绿意,诗人细致入微地观察到这一春日变化,展现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后四句则将视角转向田园生活的烟火日常。桑树之下,春蔬长势喜人,菜畦绿意盎然,菘菜心鲜嫩可口,芥菜苔肥美多汁。农人辛勤劳作,在溪头清洗、择选蔬菜,而后拿到市集上售卖。忙碌一天后,日暮时分,他们用卖菜所得,买上盐巴,打上一壶酒,心满意足地归家。“日暮裹盐沽酒归”一句,宛如点睛之笔,将田园生活的烟火气与生活实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闲情与烟火气相互交融,既有春日的悠然闲适,又有生活的质朴真实,打破了人们对“美”的超凡脱俗想象,生动诠释了“人间好时节”的另一种内涵——有闲有忙,有静有实,这才是完整而美好的生活之美,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深深体悟到古代田园生活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司马槱《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下一篇:宋·张良臣《老子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