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到衡山与洞庭":明天您就要到衡山和洞庭湖那边去了,
"若为秋月听猿声":那秋月下哀鸣的猿声如何能忍受得了呢。
# 若为:犹言怎堪。
"愁看北渚三湘远":心中充满忧虑,注视着北方的水岸,感觉三湘之路遥远无边,
#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湘水发源汇潇水。谓之潇湘;及至洞庭陵子口,汇资江,谓之资湘;又北与沅水汇于湖中。谓之沅湘。,北渚:北面的水涯。
"恶说南风五两轻":厌恶地说起楚国正是候风吹拂。
# 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
"青草瘴时过夏口":瘴气弥漫青草的时候经过夏口,
# 夏口:古地名,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故名。,青草瘴:春夏之交时所生的瘴气。
"白头浪里出湓城":浪花如白头时离开湓城。
# 湓城:历史古县名,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彭蠡县为滥城县,均属九江郡。在今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境内。
"长沙不久留才子":长沙不是能久留才子的地方,
"贾谊何须吊屈平":不必像贾谊一样凭吊屈原。
# 吊屈平:屈平,字原,即楚国诗人屈原。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作《吊屈原赋》。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兼贬谪诗。描绘了友人杨少府被贬郴州途中的艰辛,包括路途经过的衡山、洞庭等景,以及可能面临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对其旅途的担忧,同时借典故宽慰友人,相信其不久将被重用,借送别友人的场景及对其未来的期许,抒发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诗人想象友人到达衡山、洞庭,在秋月之下听猿声的情景,以凄凉的景色烘托出友人被贬谪途中的孤寂愁苦之情。用典:“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运用贾谊被贬长沙后又被召回的典故,暗示友人杨少府也会如贾谊一样,不会久处贬谪之地,朝廷定会重新重用,以此宽慰友人。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王维想象明天友人就会到达衡山与洞庭一带,在秋月笼罩下听着凄厉的猿声,猿声在古人认知里极为凄凉,借此烘托出友人被贬途中的孤寂。颔联“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写出友人看到三湘之地会忧愁,听到能让船向南行驶更快的南风也难受,细腻展现出友人渴望北归的心理。颈联“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诗人设想明年春天瘴气弥漫时,友人乘船经过夏口,又在白浪滔天中驶出湓城,既写旅途艰辛,又暗示友人归期。尾联“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用贾谊被贬长沙又被召回的典故,安慰友人不会久处郴州,不必像贾谊凭吊屈原那样悲伤,给友人以希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具有一定文学价值,是研究唐代送别诗及文人情感的重要素材。写作特色上,借景抒情自然贴切,用典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复杂情感。虽无特别知名的名句,但整体情感真挚,在王维诗作中,展现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反映了唐代文人在面对友人贬谪时的情感态度,对了解当时社会文化有一定意义。
上一篇:唐·殷尧藩《同州端午》
下一篇:唐·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