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ng
gǎn
qiū
yuǎn
shàng
rén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qiū
cháng
sān
jìng
běi
fēi
yuàn
dōng
lín
huái
怀
shī
huáng
jīn
rán
guì
jìn
zhuàng
zhì
zhú
nián
shuāi
liáng
fēng
zhì
wén
chán
dàn
bēi

译文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逐句剖析

"一丘常欲卧":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

# 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

"三径苦无资":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 资:钱财。,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北土非吾愿":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

# 北土非吾愿:谓说不愿留京从仕。北土,指秦中。土:一作上。

"东林怀我师":心向东林把我师怀念。

#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这里借指远上人所在的寺院。

"黄金然桂尽":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

# 黄金然桂尽:然:一作燃,《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壮志逐年衰":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

"日夕凉风至":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

# 日夕:傍晚。日:一作旦。

"闻蝉但益悲":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 益:增加。,闻蝉:听蝉鸣能引起人悲秋之感。卢思道《听鸣蝉篇》有“听鸣蝉,此听悲无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说崔国辅诗。首联抒发了诗人渴望隐居却受困于现实难以遂愿的无奈;颔联写自己北上求取功名的违心之举,暗寓对超脱尘世的远上人的歆羡之情;颈联则描绘了困居长安的窘迫处境,体现出壮志豪情逐年消褪的悲凉;尾联以黄昏、秋风、鸣蝉等萧瑟意象,勾勒出客居异乡的抑郁心境。全诗通过对自身境遇的细致铺陈,真切展现了诗人当时处境的困顿以及对仕途的失意之感,名为寄赠友人,实则借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其艺术风格以直白如话的笔触直抒胸臆,恰似绘画中的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而直写心中哀愁,情感真挚自然,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孟浩然首次赴长安科举落第、滞留都城直至秋日的开元十五年(727)至开元十七年(729)间。唐代科举考试惯例在春季举行,落榜士子通常会选择留京备考以待来年。孟浩然或许也有继续应考的打算,然而当萧瑟秋意降临,他在长安的困顿处境已难以维系,遂提笔写下此诗寄赠远方友人远上人,借以抒发内心的悲凉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借“凉风”“蝉”等意象写出了客居的抑郁,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不遇之感与归隐愿望难以实现的苦衷。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北土非吾愿”直陈心迹,鲜明表达诗人对官宦生涯的疏离;“壮志逐年衰”直接抒发理想消磨的消沉意态。白描:尾联“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运用白描手法,不加雕琢地勾勒秋日景象。“凉风”“蝉鸣”是典型的秋日意象,凉风萧瑟、蝉声凄切,简单的景物描写便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氛围,极易引发悲秋之情,同时也暗含诗人客居北方、生计艰难、仕途失意的多重愁绪。用典:“一丘”常被用来指代隐居之地,如“一丘常欲卧”中的“一丘”,勾勒出一种山野隐居的苍茫图景。“三径”出自西汉蒋诩的故事,他在庭院中开辟三条小路,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多用来指代隐士的家园。“三径苦无资”描绘出园林般雅致的隐居生活愿景,但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实现。这两个典故自然地流露出诗人的隐逸情怀,同时“苦无资”又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凸显出来,表现出诗人穷困潦倒的生存状况。“然桂尽”化用“楚材晋用”的典故,这里指代生活费用的消耗。“黄金然桂尽”极言旅居京城生活费用的昂贵,如同在楚地燃烧桂木般耗费钱财,暗示诗人旅居生活困顿窘迫,侧面反映出他仕途不顺,生活艰难的状况。对偶:颔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对仗工整严谨。“北土”与“东林”,一为象征功名之地,一为代指隐逸之境,形成空间与志趣的对照;“非吾愿”与“怀我师”,一为直接否定仕途,一为间接表达对高僧(隐逸生活)的向往,正反相对,在工整的对仗中凸显诗人的情感倾向。颈联“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虽对仗不求工稳,但自然天成。前句写物质困境,后句写精神状态,上下句在内容上紧密相连,意脉流畅,如顺流而下,体现了“上下相须,自然成对”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首联正面抒发诗人的人生志趣。诗人本欲隐逸,却未直接言说,而是巧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勾勒出山野的苍茫图景,“三径”描绘出园林的雅致风光,借具体意象自然流露隐逸情怀。然而“苦无资”三字笔锋一转,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彰显无遗,隐隐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生存窘境。​颔联则从反面着笔,以“北土非吾愿”直陈心迹。“北土”作为士子追逐功名的象征,在此代指仕途官场,此句鲜明表达了诗人对官宦生涯的疏离。正因如此,身处长安的诗人不禁遥想庐山东林寺的高僧,“东林怀我师”一句虚写怀远,一个“怀”字饱含尊崇爱戴之情,既暗合隐逸之志,又紧紧呼应诗题“寄远上人”。这两句以“北土”对“东林”,“非吾愿”对“怀我师”,对仗工整严谨,正反对照中更显情感倾向的鲜明。​颈联进一步铺陈诗人滞留京城的处境与心境。“黄金然桂尽”化用典故,极言旅居生活的困顿窘迫;“壮志逐年衰”则直抒胸臆,写尽理想消磨的消沉意态。此联对仗不求工巧,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正是“上下相须,自然成对”的典范。​尾联以“凉风”“蝉鸣”勾勒秋景,凉风萧瑟、蝉声凄切,典型的秋日意象极易引发悲秋之情。加之诗人客居北方、生计艰难、仕途失意且无人援引,多重愁绪叠加,更觉“益悲”,将全诗的情感基调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此诗最突出的特色在于直抒胸臆。情感抒发的难点常在于抽象晦涩,故诗人多借具体物象的刻画传情,甚至通篇不着直接表感之词。但此诗却打破常规,直言“欲”隐于“一丘”,悲叹“苦”于“无资”;面对追逐功名的“北土”直言“非吾愿”,思念东林高僧则直接以“怀我师”传情;求仕无门令壮志渐衰,流落秦中致穷愁潦倒,秋风蝉鸣更让诗人直言“益悲”。这种写法如同绘画中的白描手法,不事雕琢修饰,直面内心的哀愁与困顿。但读者读来并不觉空洞抽象,反而能感受到诗人的率真坦诚与诗风的明朗畅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非不经思,只是吐出。

不详刘辰翁碧琳琅馆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引

# “黄金燃桂尽”,终伤气。结句好。

不详李梦阳碧琳琅馆重刊本《孟浩然诗集》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下一篇:唐·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