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éng
jīng
shǐ
使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2
yuán
dōng
wàng
màn
màn
shuāng
xiù
lóng
zhōng
lèi
gān
shàng
xiāng
féng
zhǐ
píng
jūn
chuán
bào
píng
ān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逐句剖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双袖龙钟泪不干":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 龙钟:沾湿的样子。

"马上相逢无纸笔":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 传语:捎口信。,凭:请求,烦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为边塞题材,描写诗人远赴边塞途中,偶遇回京使者,托其向家人捎去平安口信的场景。前两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直白地展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深切思念,思乡之泪沾湿双袖。后两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质朴的叙述中,以传神之笔描绘出边塞生活的匆匆与无奈。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未加雕琢,却将思乡之情与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完美融合,既有对家人的牵挂,又有奔赴边塞的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依据刘开扬所著《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的观点,《逢入京使》创作于公元749年,即唐玄宗天宝八载。彼时,34岁的岑参因前半生仕途坎坷,功名难就,无奈之下选择出塞任职,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前往安西(今新疆库车县)。他告别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西出阳关的漫漫征途。行至通西域的大路时,岑参偶遇一位老相识。两人立马交谈,互致问候,得知对方要回京述职。感伤之际,岑参便想请其捎一封家信回长安,好让家人安心,此诗正是对这一场景的生动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边塞诗。诗作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远赴边塞途中,与回京使者偶然相逢的场景。在匆忙间,诗人因无纸笔,只能恳请使者为家中悬望的亲人传去平安口信。诗文以朴实无华、不加雕琢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旅途的颠沛与思乡的悲苦,将浓烈的思乡之情与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紧密交织,既饱含对家人的深切牵挂,又彰显奔赴边塞的壮志,生动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画面,人情味十足,真挚自然且感人至深。

2. 写作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眼前的实景,东望故园,长路漫漫。夸张:“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延展性勾勒出诗人的漂泊之境。诗人驻足回望长安方向,地理上的“东望”与心理上的“故园”形成张力,而“路漫漫”既实指西域征途的漫长,又暗含归期无望的怅惘。此句以白描手法铺陈出苍茫的时空背景,为全诗奠定深沉的情感基调。“双袖龙钟泪不干”通过夸张的细节描写强化情感浓度。“龙钟”原指衰老迟缓之态,在此转化为涕泪纵横的动态画面,双袖被泪水浸透的视觉意象,将抽象的思乡之情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生理反应。这种突破常规的夸张表达,既凸显了边塞游子情感的爆发性,又暗含对“男儿有泪不轻弹”传统观念的颠覆,展现人性真实。“马上相逢无纸笔”以戏剧性场景捕捉人生无常。诗人捕捉到“马上”这一动态瞬间,既暗示边塞行旅的流动性,又通过“无纸笔”的现实困境,将宏大的功业抱负(“马上取功名”)与细微的亲情需求(传家书)形成强烈对冲。这种举重若轻技巧,使诗意在豪迈与柔情间达成微妙平衡。“凭君传语报平安”以留白艺术传递复杂情愫。看似简单的口信托付,实则蕴含三重情感层次:对家人安危的牵挂(反用“平安”掩饰自身境遇)、对无法尽孝的愧疚(传统孝道与军旅责任的矛盾)、对生命无常的豁达(以“传语”消解时空阻隔)。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使边塞诗在刚健中透出人性温度。

4. 作品点评

《逢入京使》的语言质朴天然,毫无雕琢痕迹,却洋溢着醇厚的边塞生活气息。诗中既有旅途偶遇的生活意趣,又饱含思念亲人的人间温情,整体风格清新明快,余韵悠长。岑参信口吟成此诗,情感却真挚动人。他巧用艺术手法,提炼、概括出众人心中所思、欲说之语,使之具有典型性。诗作看似平实浅易,却蕴含着丰富的韵味,故而能深深打动人心,千古流传。此诗正是凭借这般独特的语言魅力,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说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三

# 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 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丘文庄公尝言: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间,以上三诗(按指本诗与贺知章《回乡偶书》、贾岛《渡桑乾》)良然。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直不着意。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周敬曰:家常话,人人却说不来,妙处只是真。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以真率人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俚情真语,都极老横。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不必用意,只写得情景真耳。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其情惨矣,乃不报客况而报平安,含蓄有味。

元吴昌棋《删订唐诗解》

# 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下一篇:唐·李白《三五七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