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mén
sòng
bié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3
yuǎn
jīng
mén
wài
lái
cóng
chǔ
guó
yóu
shān
suí
píng
jìn
jiāng
huāng
liú
yuè
xià
fēi
tiān
jìng
yún
shēng
jié
hǎi
lóu
réng
lián
xiāng
shuǐ
wàn
sòng
xíng
zhōu

译文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欢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逐句剖析

"渡远荆门外":(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

#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远:远自。

"来从楚国游":去楚地漫游。

# 楚国:楚地,指今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从:往。

"山随平野尽":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入大荒流":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江:长江。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

#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结:形成。

"仍怜故乡水":我还是喜欢故乡的水,

#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怜:喜爱。,仍:依然。

"万里送行舟":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 万里:指行程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荆门送别》是由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律诗,是其青年出蜀漫游途中的佳作。诗歌围绕行旅、山水与思乡三大主题展开,开篇点明远游之行,接着以宏大视角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的山水景色,展现出空间的动态变化。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真挚自然的情感融入奇幻瑰丽的想象中。整首诗意境高远,豪放且清新,既彰显出李白年少远游的豪情壮志,又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渡荆门送别》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该诗是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出蜀前往荆门途中创作的。李白此次自蜀地出发,乘船由水路远行,历经巴渝,穿过三峡,向着荆门山之外的楚国故地进发,开启人生首次离乡的全国漫游之旅,期望借此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前,李白自“五岁诵六甲”起便扎根四川,在戴天山上读书求学,游历峨眉山,隐居青城山,对蜀地山水怀有深厚情感。在乘船途中,李白满怀兴致地欣赏着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当船行至荆门一带时,视野瞬间开阔,眼前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景色,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经典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体裁规整,格律严谨。其主题多元,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贯穿始终。诗人在青年出蜀的漫游路上,描绘山水景致时尽显独特视角,一路的山川地貌变化尽在笔下,借壮阔山水展现出宏大的视野与蓬勃朝气。在对山水的刻画中,思乡之情也悄然渗透。虽未直接提及故乡的点滴,却在对旅程的描述里,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诗人将行旅经历与山水风光、思乡情绪紧密融合,以诗的形式生动展现出远游途中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让这首诗在描绘自然与抒发情感上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诗人随着行船的路线,依次描写眼前的景色。从“山随平野尽”中可以看出,船在前行,山峦逐渐退去,展现出空间的转换。随着船只的移动,诗人的视野从连绵的群山转换到广阔的平野,这种写法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旅途的动态变化,仿佛跟随诗人一同在江上游览,增加了诗歌的空间感和真实感。比喻: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比喻。将水中月亮的倒影比作从天上飞落的镜子,形象地描绘出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把天边涌起的云彩比作海市蜃楼,生动地展现了云彩的奇幻变化。通过这些比喻,诗人把江上的夜景和云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拟人: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诗人把故乡的江水拟人化,赋予江水人的情感,让江水也带有对诗人的留恋,“送行舟”三个字更是生动地表现出故乡水如同一位深情的送别者,陪伴诗人踏上遥远的旅途。这种拟人手法巧妙地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寄托在江水之上,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深沉。对比:诗中有潜在的对比。前几句描绘的是壮阔的、陌生的荆门外的山水景色,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的是广阔的荒原和平静流淌的大江,这和诗人心中故乡的山水形成对比。这种对比不是为了贬低一方,而是通过对陌生之地的壮丽景色的描绘,更加衬托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离开熟悉环境,走向广阔天地的那种复杂的心情。夸张:在“江入大荒流”一句中,“大荒”一词带有夸张的意味。诗人通过使用“大荒”来形容长江奔腾流入的广阔空间,强调了眼前景象的宏大和辽阔,凸显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视野,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看到的壮阔景色以及内心的震撼。

3. 分段赏析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点题,简洁明了地交代了诗人的行程。“渡远”二字,直接点明了此次行程的漫长与艰辛,李白远离家乡,乘船渡过遥远的水路,抵达荆门之外。“来从楚国游”则进一步说明了目的地,诗人即将踏入楚地,开启新的游历篇章。此联看似平淡无奇,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既展现出诗人远行的豪迈,又隐隐透露出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一丝离乡的怅惘。它是整首诗叙事的开端,如同画卷缓缓展开的第一笔,虽简单却不可或缺,为后续的写景抒情做了铺垫。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联堪称千古名句,诗人以雄浑壮阔的笔触描绘了行舟途中的壮丽景色。随着船只的前行,连绵起伏的山峦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广袤的平原尽头,此为“山随平野尽”,展现出空间上的由狭变阔,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而“江入大荒流”则生动地刻画出长江奔腾不息,流入广阔无垠的荒原的磅礴气势。诗人巧妙地运用“随”和“入”两个动词,使静态的山水瞬间有了动态之美,仿佛让读者亲眼目睹了山水的变化过程。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美,更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面对广阔天地时的开阔胸襟与豪迈气概,为诗歌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视角由白天转向夜晚,诗人的笔触也变得更加细腻奇幻。“月下飞天镜”,将平静江面上倒映的月亮比作从天上飞落的明镜,形象地描绘出月夜下江水的清澈与宁静,月光的皎洁与柔和,营造出一种空灵、梦幻的氛围。“云生结海楼”则是描写白天云彩变幻的奇妙景象,天边的云彩如同海市蜃楼般奇幻瑰丽,不断变幻着形状,给人以如梦如幻的感觉。此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之月、空中之云与江中之景巧妙融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荆门外景色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让读者沉浸在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前文对旅途景色的精彩描绘之后,尾联笔锋一转,诗人的情感回到了对故乡的眷恋上。“仍怜故乡水”,诗人将故乡的江水拟人化,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江水仿佛饱含着对游子的不舍之情。“万里送行舟”则强调了故乡水陪伴诗人远行的距离之远,从蜀地一直相伴至此,这种拟人化的表达,生动地体现出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感激之情。这一联在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在豪迈壮阔的景色描写中,又蕴含着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刚柔并济,韵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艺术价值。诗人巧妙融合沿途山川、平野、江水、月色、云霞等自然元素,构建出雄浑壮阔又不失奇幻空灵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领略从蜀地到荆门途中宏大空间变化与奇妙景致,沉浸其中回味无穷。诗歌蕴含复杂且真挚的情感,既有青年李白初出茅庐踏上远游征程时的壮志豪情,展现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精神,又有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不舍,且这种情感在旅程描述中自然渗透,使情感层次丰富触动人心。该诗严谨精巧又不失灵动,开篇自然引出远行主题,随后有条不紊展现行旅中的所见所感,结尾处情感升华,以独特视角抒发思乡之情,前后呼应浑然天成。其整体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语言简洁明快又富有感染力,完美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成为古典诗歌宝库中耀眼明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白《渡金(荆)门》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寓怀乡之意。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明胡应麟《诗薮》

# 诗太近人,其病有二,浅而近人者,率也;易而近人者,俗也。如《荆门送别》诗,便不免此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此自蜀入楚,渡荆门而赋,其形胜如此。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

# 周敬曰:三四雄壮,好形胜。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明丽杲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丁龙友曰: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

# 包举宇宙气象。

清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太白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少陵云:“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此等句皆适与手会,无意相合,固不必谓相为倚傍,亦不容区分优劣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三、四写形势,确不可易,复尔苍亮。五、六亦是平旷所见,语复警异。观此结,太白允是蜀人,语亦有情,未经人道。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炼句雄阔,与杜匹敌(“山随”二句下)。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 语言倜傥,太白本色。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蜀道难》

下一篇:唐·岑参《逢入京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