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腹江亭暖":天气变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里,
# 暖:一作卧。,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
"长吟野望时":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 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水流心不竞":江水缓缓流动,我却心情平静无意与世间竞争,
"云在意俱迟":云在天上舒缓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寂春将晚":春天即将悄悄过去,然而我却悲伤忧愁,
# 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
"欣欣物自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
# 物自私:万物在大自然里各随其性。,欣欣:繁盛貌。
"故林归未得":想要回归故乡的山林却未能实现,
# 故林归未得:一作江东犹苦战。
"排闷强裁诗":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而勉强构思创作诗歌。
# 排闷强裁诗:一作回首一颦眉。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江亭》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题材聚焦诗人在江边小亭独坐的情景。内容主题上,全诗情理兼容,表面展现悠闲恬适之态,实则饱含焦灼苦闷之情,深刻体现杜甫在生活经历中的复杂心境,彰显其区别于一般山水诗人的深沉情感与独特艺术魅力,生动诠释了诗人即便身处宁静之境,仍心系家国的伟大情怀。
2. 写作手法
抑扬:诗的前四句,诗人描绘自己“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展现出坦腹江亭、与水流白云般闲适的状态,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这是“扬”。但实际上,诗人的心境并非如此悠闲,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做铺垫,此为“抑”。通过这种手法,形成强烈反差,更能凸显诗人内心真实的不平静。借景抒情:“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诗人将自己心头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转移到对春天将尽、万物自顾自繁荣的描写中。明明是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对世事的感慨,却借嗔怪春物的自私表露无遗,使情与景高度融合,让情感表达更委婉、深沉。直抒胸臆:诗歌末二句“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直接抒发自己无法回到故乡,只能通过写诗来排解心中苦闷的情感。这种直接的表达,让诗人的家国之忧、思乡之情毫无遮掩地呈现出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出晚春时节,天气回暖,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江边小亭,舒坦地仰卧,悠然长吟《野望》的场景。从形象塑造上,勾勒出一副自在闲适的诗人形象,给人一种悠然自得之感,初步营造出闲适氛围。语言质朴平实,“坦腹”“长吟”直白地描绘诗人行为,生动呈现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其状态。表达技巧上运用叙述表达方式,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为后文情感抒发埋下闲适的伏笔。但这闲适背后,并非诗人真的无忧无虑,而是为下文情感转折做铺垫,初步展现出诗人表面悠闲,实则内心复杂的状态。颔联:“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从表面看,江水滔滔向前,似在为某事争先奔跑,而诗人心境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白云悠悠飘荡,其舒缓悠闲之态与诗人闲适心情仿若一致。仇兆鳌认为此句“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但这只是浅层理解。实际上,诗人本是心怀壮志、四处奔波,“竞”是其常态,看到水流后,才反思平日的忙碌奔波或许毫无意义,从而生出“何须去竞”的念头;同样,诗人本欲有所作为,因客观形势阻碍,极不愿“迟迟”,看到白云悠悠,才觉得过往做法是自讨苦吃,应如白云般“迟”。这里借水流、白云的状态侧面烘托诗人心境,表面平静,实则内心纠结挣扎,形成表象与实质的反差,丰富人物形象。“竞”与“迟”炼字精妙,精准描绘水流动态与白云静态,同时巧妙传达诗人内心复杂情感,运用欲抑先扬手法,先营造悠闲表象,实则凸显内心不平静,引发读者对诗人心境的深入思考,情感在此处开始转折,打破首联单纯的闲适。颈联:“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寂寂春将晚”带出诗人心头的寂寞之感,晚春本不寂寞,因诗人处境闲寂,将自身情绪移情入景,便觉景色也寂寞无聊;“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万物蓬勃兴盛,而诗人独自忧伤的悲凉。诗人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却无法引起他心情的欣悦,故而嗔怪春物“自私”。这是典型的融景入情、移情于景手法,以“寂寂”与“欣欣”对比,生动描绘春景的两种状态,含蓄表达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外界繁华的格格不入,使情与景紧密交融,深化情感表达。此联进一步强化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情感基调越发沉重,结合上联的“水流”“云在”,诗人的思想感情已表露无遗,表面的闲适被进一步打破,内心的复杂情感尽显。尾联:“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杜甫创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他虽避乱于四川,能在江亭短暂享受闲适,但始终心系国家安危。“江东犹苦战”直接点明江东地区仍深陷战火,局势紧张;“回首一颦眉”虽未直接刻画诗人外在形象,却能让读者仿若看到诗人因心系战事,眉头紧皱、忧心忡忡的忧国忧民形象。语言简洁有力,寥寥数字便将江东战乱局势与诗人愁苦之情清晰展现,极具表现力。此联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技巧,毫无保留地抒发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担忧,将前面层层铺垫的情感推向高潮,把个人情感上升到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凸显全诗在闲适表象下潜藏的焦灼苦闷主题,展现出杜甫作为伟大诗人的家国情怀,使诗歌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也体现出杜甫与一般山水诗人的不同,其诗作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蕴含对国家、社会的深刻关切。
4. 作品点评
杜甫创作此诗之际,安史之乱的硝烟仍未消散。尽管他为避战乱,暂居四川,能够于江亭之上享受片刻安宁,写下看似悠闲的词句,但他那颗心系国家安危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诗作收尾处“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笔锋一转,将自己的笔触从眼前的江亭之景,拉回到战火纷飞的江东大地,流露出满心的忧国忧民之情。从表象来看,诗中营造出悠闲恬适的氛围,然而深入剖析,便能发现诗句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杜甫的焦灼与苦闷。这正是杜甫区别于普通山水诗人的关键所在。普通山水诗人多着眼于自然之美,而杜甫则能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使诗歌在展现自然意趣的同时,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思考。
# 横浦张子韶《心传录》曰:“陶渊明辞云:‘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杜子美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若渊明与子美相易其语,则识者往往以谓子美不及渊明矣。观其云‘云无心’、‘鸟倦飞’,则可知其本意。至于水流而‘心不竞’,云在而‘意俱迟’,则与物初无间断,气更浑沦,难轻议也。”
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
# 老杜诗不可以色相声音求。……又如“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作一串说,无斧凿痕,无妆点迹,又岂只是说景者之所能乎?……又此篇末句“徘闷”似与“心不竞”、“意俱迟”同异,殊不知老杜诗以世乱为客,故多感慨。其初长吟野望时闲适如此,久之即又触动羁情如彼。不可以律束缚拘羁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钟云:禅(颔联)。钟云:自私、无私各有其妙,传不出(颈联)。结弱(末句)。
明唐汝询《唐诗归》
# 刘辰翁曰:闲言闲语,非吃紧不能道。“更无私”,自好,“自私”,又好,实一意也。人自以为我私,则无私矣,最是相业。周珽曰:“水流”、“云在”句意玄。“春将晚”、“物自私”句意脱。“坦腹”“长吟”似放。“排闷”、“强诗”,忽增感慨。固知杜诗多变化。陆伯生曰:五、六语,露出此老本相,俱有识。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水流”、“云在”一联,景与心融,神与景会,居然有道之言。盖当闲适时,道机自露,非公说不得如此通透,更觉“云淡风轻”,无此深趣。
明王嗣奭《杜臆》
# “云在意俱迟”,一“在”字人更不能到。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按“欣欣物自私”有物各得所之意,前诗云“花柳更无私”,有与物同春之意:分明是沂水春风气象。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无心入妙,化工之笔。说是理学不得,说是禅学又不得。于两境外另有天然之趣。“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此跳结法。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薛瑄曰:“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从容自在,可以形容有道者之气象。“寂寂舂将晚,欣欣物自私”,可以形容物各付物之气象。“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唐诗皆不及此气象。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不着理语,自足理趣(颔联)。物各得所(“欣欣”句)。与上六句似不合(尾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发端极优缓,故次联透出胸襟,便极闲适。……须知七、八离乡之感,从“物自私”三字带出,非硬装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杜公性禀高明,故当闲适时,道机自露,不必专讲道学也。尧夫《击壤集》中,多有此意致,而超妙不及矣。一妙在“无私”,一正妙在“有私”,可以意会(“欣欣”句)。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水流”二句从容自在,可以形容有道气象。“寂寂”二句,可以形容物各付物气象。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 纪昀:虚谷此评最精。盖此诗转关五六句,舂已寂寂,则有岁时迟暮之慨;物各欣欣,即有我独失所之悲,所以感念滋深,裁诗排闷耳。若说五、六亦是写景,则失作者之意。纪昀:三、四本即景好句、宋人以理语诠之,遂生出诗家障碍。许印芳:虚谷深病晚唐人律诗中两联纯是写景,故常有此等议论。……此评所说一联中情景交融者,可谓独抒己见,得古秘诀矣。查慎行:“长吟野望”,虽似闲适,实是遣闷。故结句唤醒,通体俱灵。非若方评所云久之触闷,多一转折也。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畔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