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shuǐ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chí
shòu
shèng
chí
shuǐ
xīn
zhuó
níng
liú
dào
yán
zhēng
shàng
yǒu
huā
xià
yǒu
shuǐ

译文

池底的枯荷瘦弱得让人难以承受,池中的冰像是新雕琢出来的如同玉壶凝结而成。怎样才能留到炎热酷热的夏日,上面有盛开的荷花,下面还有未化的冰。

逐句剖析

"池底枯荷瘦不胜":池底的枯荷瘦弱得让人难以承受,

"池水新琢玉壶凝":池中的冰像是新雕琢出来的如同玉壶凝结而成。

"如何留到炎蒸日":怎样才能留到炎热酷热的夏日,

"上有荷花下有水":上面有盛开的荷花,下面还有未化的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池冰二首(其一)》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池底枯荷瘦弱的模样,以及池中如雕琢过的美玉般凝结的新冰。诗人还发出疑问,思考这些冰如何能留存到炎热的夏日,想象着那时荷花盛开而冰仍在其下的奇妙景象。写作手法上,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如“瘦不胜”“琢玉壶凝”等,生动地展现了枯荷与池冰的形态。同时,借助想象,描绘出炎蒸日时“上有荷花下有冰”的画面,给人以新奇之感。前两句重在刻画眼前所见的池底枯荷与新冰之景,展现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想象与疑问,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独特的视角,将枯荷、池冰以及对夏日景象的想象融合在一起,充满了奇思妙想。诗歌虽简短,却体现了杨万里诗歌善于捕捉自然之景,并以灵动的笔触展现独特意趣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将池中新结的冰比作雕琢过的美玉,以“琢玉壶凝”形象地描绘出池冰晶莹剔透、如同玉壶凝结而成的外观,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冰的质感与形态之美。描写:对池底的枯荷进行了景物描写,用“瘦不胜”展现出枯荷瘦弱不堪的模样,让读者能感受到其衰败之态;同时对池冰也进行了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具有画面感的场景。想象:诗人从眼前的池冰景象出发,想象这些冰如何能留存到炎热的夏日,还设想出“上有荷花下有冰”的画面,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宽了诗歌的意境,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和丰富的遐想空间。

2. 分段赏析

《池冰二首(其一)》“池底枯荷瘦不胜”,此句开篇点出池底的枯荷,一个“瘦”字极为精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枯荷的形态刻画得生动形象,仿佛枯荷因历经岁月而身形消瘦,尽显衰败之态,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显凄清的基调。“池冰新琢玉壶凝”,此句描写池冰,以“新琢玉壶凝”来比喻新结的池冰,语言生动形象,展现出池冰的晶莹剔透、质地温润,如同精心雕琢的玉壶一般,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池冰的细致观察与独特感受。最后一句“如何留到炎蒸日,上有荷花下有冰”,诗人在此发出疑问,想象如何能让这池冰留存到炎热的夏日,彼时上面是娇艳的荷花,下面是未化的池冰。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一种奇特的想象,打破常规思维;从内容主题角度,这种想象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期许与留恋,希望美好的池冰之景和荷花之美能够同时呈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殊《禁苑》

下一篇:宋·邓林《春夕旅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