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老茅屋底":我打算在这茅屋里度过晚年,
"天寒人迹稀":天气寒冷,路上行人稀少。
"一觞犹有味":喝上一杯酒还觉得有些滋味,
# 犹:四库本作尤。
"万事已无机":但世间的万事都已看淡,不再去刻意追求。
"岁暮塔孤立":年末的时候,孤塔独自耸立,
"风生鸦乱飞":寒风吹起,乌鸦乱飞。
# 风生鸦乱飞:原注:时先生居青淳镇寿圣寺塔下。
"此时张正字":就在这个时候的张正字,
"书札到郊扉":他的书信送到了我郊外的住所。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友情诗。诗的主题围绕着诗人的晚年心境、对世事的感悟以及友情的温暖展开,在诗人处于孤寂落寞之时,张正字的书信到来,给诗人带来了温暖和慰藉,突出了友情在艰难时刻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白描:“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运用了白描手法。“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简洁地勾勒出诗人在茅屋中打算送老余生的情景,以及寒冷天气里人迹罕至的环境,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生活的清冷与孤寂。“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直白地写出诗人借酒排遣,对世间万事看淡的心境,用简单的话语直抒胸臆。反衬:以动衬静。“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岁暮塔孤立”描绘出在年末的时节,一座孤塔独自耸立在那里,呈现出一种静止、孤寂的状态,营造出冷清、萧瑟的氛围。以乌鸦的“乱飞”这种动态来衬托孤塔的“孤立”以及整体环境的寂静,更加突出了周围环境的冷清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让读者更能深刻感受到诗人在岁暮之际,身处孤寂环境中的那种落寞与惆怅。
3. 分段赏析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首联描绘了一幅冷清、孤寂的画面。以“茅屋”“人迹稀”勾勒清冷隐居场景,不仅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更暗示了诗人周围人际关系的冷清,很少有人来访,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这两句诗为全诗奠定了孤寂、凄凉的基调,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诗人晚年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孤独。“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颔联中诗人借酒来排解内心的忧愁。“一觞犹有味”说明诗人虽然生活不如意,但喝上一杯酒还能感受到一些滋味,酒成为了他排解忧愁的寄托。“万事已无机”则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的万事都已看淡,表明忘却世务的心境,体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超脱和对世事的无奈。这两句诗通过饮酒和对世事的看法,深入地刻画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在生活困境中的自我调节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颈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景象。“岁暮”点明了时间,年末往往给人一种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感觉。“塔孤立”描绘出孤塔独自耸立的画面,给人一种孤独、冷清的感觉,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风生鸦乱飞”,寒风吹起,乌鸦乱飞,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不安。这两句诗以景衬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将诗人内心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尾联在前面孤寂、落寞的描述基础上,笔锋一转。“此时”强调了时间的巧合,在诗人处于孤寂、落寞之时,张正字的书信送到了郊外的住所。这封书信给诗人带来了温暖和慰藉,凸显了友情的珍贵。与前面几句所营造的孤寂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