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年年":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
#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乱生春色谁为主":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
"余花落处":枝头残余的花朵。
"满地和烟雨":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
"又是离歌":又是离秋,
# 离歌:送别的歌曲。
"一阕长亭暮":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
#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
"王孙去":远游的人已经走了,
#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萋萋无数":芳草萋萋,
# 萋萋:草盛的样子。
"南北东西路":生满前行之路。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点绛唇·金谷年年》是北宋林逋创作的一首咏物抒怀词。全词以清新空灵之笔,借春草这一物象,既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又蕴含着对人世沧桑、繁华易逝的深沉慨叹。词人巧妙将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通过描绘金谷园乱生的春色、满地烟雨落花,以及长亭离歌的场景,在凄迷柔美的意境中,展现出缠绵不尽的惆怅之情,尽显语言与意境之美。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春色凋零的景象,“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及“满地和烟雨”,借荒芜之景抒发了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以及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以景结情:结尾处“王孙”三句,通过描绘亲人远去,唯见春草茫茫的景象来结束全词,而不直接点明离情的深度和广度,让读者在无尽的想象中去品味那绵绵不尽的离愁,使词的韵味更加悠长。拟人:“乱生春色谁为主”,赋予“春色”以人的行为状态——“乱生”,仿佛春色是具有主观意志的“主体”,在金谷园中肆意蔓延。同时,以“谁为主”的疑问,将春色视为需要“主人”掌控的对象,进一步强化了其拟人化特征。这种写法既生动描绘了春色的蓬勃与无序,又暗含了词人对荒芜景象的感慨,使自然景物带上了情感色彩。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金谷园的荒芜春色起笔,昔日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杂树横生、蔓草遍地,词人以“乱生”描摹春色,尽显荒芜之态,与杜牧笔下“流水无情草自春”的意境遥相呼应。“谁为主”一问,如洪钟巨响,不仅道破园子荒凉无主的现状,更暗藏对人世沧桑巨变、繁华转瞬即逝的深沉慨叹。“余花”二句笔锋一转,聚焦无主荒园细雨中的残春之景,绚烂花朵纷纷坠落,稀疏余花亦随烟雨飘零,“满地和烟雨”营造出阔大而哀伤的境界,表面写落花,实则暗含草盛人稀的寂寥,在“匆匆春又归去”的无奈中,流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下片词人将笔触转向离别场景,直抒离情别绪。长亭作为古代饯别之地,承载着无数离人愁绪。“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精准捕捉黄昏时分长亭送别这一黯然销魂的瞬间,勾勒出一幅充满伤感的离别画卷。“王孙”三句活用《楚辞》典故,成为全词主旨所在。“王孙”由贵族公子之称演变为远游之人的代称,词人凝望着友人渐行渐远的背影,直至消失不见,唯余茂盛春草铺满四方之路,茫茫无尽。这一画面恰似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写照,以景结情的手法,将无限惆怅与依依惜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结尾处词人以景语作结,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无限惆怅与依依惜别的深挚情感,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空间。全词语言清新柔婉,情致深蕴,是婉约词风。
# 林逋的《点绛唇》为词中咏草的杰作,词境极冷绝凄楚,与欧阳修的《少年游》,梅尧臣的《苏幕遮》,都为咏春草的绝唱。
近代词学家薛砺若《宋词通论》
# 湖山隐后家空在,烟雨词亡草自青。
宋词人张先《过和靖隐居》
上一篇:宋·方岳《梦寻梅》
下一篇:宋·范成大《宜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