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冢獾蹊满路隅":宜春苑已经遍布坟墓和狐獾洞穴,
# 隅:角落。靠边的地方。,蹊:小路。,獾:一种小野兽,善于掘土为穴。习惯在废墟、坟墓之中居住。,冢:坟墓。
"行人犹作御园呼":但是过路人仍以东御园称呼这里。
# 御园:皇帝的花园。
"连昌尚有花临砌":当年的连昌宫台阶还存几束残花,
# 砌:阶。,连昌:即连昌宫,唐代宫殿名,唐代皇帝行宫之一,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安禄山乱起,久废不启。元稹有《连昌宫词》
"肠断宜春寸草无":而这里却寸草不生让人肝肠寸断。
"在旧宋门外":宜春苑在旧宋门之外,
# 旧宋门:是汴梁旧城东面的一个门,原名丽景门,金人占领后改名宾曜门。
"俗名东御园":民间俗称它为东御园。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出使金国途中所见宜春苑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故国之思以及如《黍离》所感般对国家兴衰的悲痛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连昌尚有花临砌,断肠宜春寸草无”这两句。前句提及连昌宫,虽历经变故但仍有花临砌,保留着一定生机;后句描述宜春苑,曾经繁华无比,如今却“寸草无”,只剩满目凄凉。通过两者鲜明对比,强化了宜春苑今昔变化的巨大落差,更深刻地表达出诗人黍离之悲以及对现实的感慨。借景抒情:“连昌尚有花临砌”提到连昌宫还有花儿依着台阶绽放,描绘出连昌宫虽可能也历经沧桑,但仍留存一丝生机的景象。而“断肠宜春寸草无”,直接表明宜春苑如今寸草不生,荒芜至极。诗人通过这两个场景的对比,借宜春苑寸草不生的荒芜之景,抒发内心深深的感慨与悲痛之情。曾经的宜春苑,俗名东御园,想来应是繁华热闹之地,如今却衰败至此,诗人借眼前所见之景,将对历史兴衰、世事无常的哀伤与感慨融入其中。用典:“连昌尚有花临砌”典出元稹《连昌宫词》。该诗以连昌宫兴衰写唐朝治乱,此句借之,以连昌宫即便历经变迁仍有花临阶而生之景,勾起对往昔繁华与历史兴衰的联想,使诗句内涵丰富,委婉传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句“狐冢獾蹊满路隅”,如实描绘诗人亲眼所见宜春苑的萧索荒芜。“狐冢”与“獾蹊”,尽显昔日繁华的汴京皇家禁苑宜春苑,今朝已破败不堪,借此寄寓诗人对北宋覆灭的沉痛悲哀。次句“行人犹作御园呼”,中行人仍称此地为“御园”,表明北宋故都的汉族百姓,即便身处金人残酷统治之下,心中依旧对故国念念不忘,满溢故国之思与黍离之悲。第三句“连昌尚有花临砌”,化用元稹《连昌宫词》典故。唐代经安史之乱后渐衰,然唐玄宗尚有机会重返连昌宫,凭吊往昔。而赵宋王朝经靖康之难后,偏安江南,无心也无力北伐中原。末句“断肠宜春寸草无”,将宜春苑与连昌宫对比。连昌宫虽荒废却仍有花临砌,而宜春苑昔日何等繁华气派,如今只剩满目凄凉,颓垣荒草,更让人痛心断肠。这一对比意味深长,作者于今昔对照中,反思统治者拱手让地、酿成国耻的行径。想到赵宋南迁数十年,朝廷不仅无力收复失地,现有疆土也摇摇欲坠。此时,作者心情复杂,既有黍离之悲,亦饱含对统治者的谴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描绘宜春苑内萧条冷落之景,抒发了对故国山河破碎、破败凋零的悲叹。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宜春苑的今昔状况与连昌宫对照,凸显出作者因山河破碎而承受的沉痛之情。借此点明靖康之难相较安史之乱更为惨痛,唐朝历经八年平定内乱,而宋朝面对外患,消除之日却渺无希望。
# 当诗人看到宜春苑里一派萧条冷落时,自然而然地生出故国山河破落零碎的哀愁之感。早在《诗经》里,就有着这类抒发故国兴亡情感的篇章。这首诗秉承了这种深沉凝聚的感情,语言看似平淡,却蕴涵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感觉到了“中心摇摇”(《诗·王风·黍离》)般的悲恻。
中山大学古代文学教授张海鸥《宋名家诗导读》
上一篇:宋·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
下一篇:宋·刘子翚《投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