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ào
·
·
zhòng
gāo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dōng
wàng
shān
yīn
chù
shì
wǎng
lái
wàn
sān
qiān
xiě
jiā
shū
kōng
mǎn
zhǐ
liú
qīng
lèi
shū
huí
shì
míng
nián
shì
hóng
qiáo
qiáo
xià
shuǐ
piān
zhōu
xún
xiōng
xíng
biàn
tiān
zhēn
lǎo
chóu
mèi
bìn
chá
yān

译文

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时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驾扁舟到桥下寻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惫。愁思满怀,长夜难寐。两鬓已白丝间黑发,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

逐句剖析

"东望山阴何处是":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

# 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往来一万三千里":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一封家书写满纸。

"流清泪":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

"书回已是明年事":时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

"寄语红桥桥下水":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

# 红桥:又名虹桥,在山阴近郊。

"扁舟何日寻兄弟":何日才能驾扁舟到桥下寻找我的兄弟。

# 扁舟:小船。

"行遍天涯真老矣":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惫。

"愁无寐":愁思满怀,长夜难寐。

# 愁无寐:愁中失眠。

"鬓丝几缕茶烟里":两鬓已白丝间黑发,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

# 茶烟:煮茶时冒出的水气。,鬓丝:形容鬓发斑白而稀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寄仲高》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寄赠词。上片以“东望山阴”起兴,通过家书难寄、归期无望的描写,抒发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下片借“寄语流水”“扁舟寻兄弟”的虚笔,抒写对堂兄仲高的殷切怀念,倾诉自己已进老境。壮志难酬,只能终日在茶烟中消磨时光,精添白发。全词语言清丽而感慨深沉,将个人漂泊之痛与家国离乱之恨融为一体,是陆游词中婉约与沉郁风格交织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渔家傲·寄仲高》作于乾道八年(1172)至淳熙元年(1174)间。时陆游因力主抗金遭朝廷主和派排挤,从南郑前线调任成都,仕途困顿。其间收到堂兄陆仲高自故乡山阴的来信,感慨自身“行遍天涯”却报国无门,遂以词代书,既回应兄弟关切,亦宣泄政治失意的郁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词。上片写作者东望山阴,离家万里,写家书时泪满纸,又因回信需等到来年而倍感无奈。下片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诗人寄语红桥之水,询问何时能乘扁舟寻兄弟,感慨自己行遍天涯已老,愁得难以入眠,只能在茶烟中消磨时光。全词情感真挚,沉郁动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兄弟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夸张:“往来一万三千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离家距离之远,强调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借景抒情:“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借红桥之水寄托对兄弟的思念,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直抒胸臆:“流清泪”“愁无寐”等词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忧愁、思念等情感,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3. 分段赏析

《渔家傲·寄仲高》上片开篇点明家乡方向,诗人向东眺望,发出对故乡山阴位置的疑问,强烈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往来一万三千里”用夸张手法强调距离之远,突出思乡的艰难。“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写诗人写满家书,却因距离遥远而倍感无奈,只能流泪,将思乡的愁苦具象化。“书回已是明年事”进一步点明收到回信的漫长等待,加重了忧愁的氛围。下片“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诗人寄语红桥之水,期盼能乘舟去寻找兄弟,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行遍天涯真老矣”感叹自己漂泊天涯,年华老去。“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描绘出诗人因忧愁难以入眠,只能在茶烟中打发时光,尽显孤独、无奈与忧愁。

4. 作品点评

《渔家傲·寄仲高》是陆游词中婉约深沉的代表作,以家常语写巨痛,借小景抒大志。名句“书回已是明年事”以时空错位的日常细节,道尽古代通讯不便下的游子悲辛,堪称匠心独运。全词将个人兄弟之情与家国飘摇之恨熔铸一体,在南宋爱国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戴昺《夜过鉴湖》

下一篇:宋·苏轼《临皋闲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