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宫殿赋昭阳":当年李白在宫殿之中为昭阳殿创作辞赋,
# 赋昭阳:据《本事诗·高逸》载,唐玄宗曾因宫中行乐,命李白作宫中行乐诗,李白取笔抒写,略不停笔,十篇立就。其首篇有句曰“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
"岂信人间过夜郎":怎能相信他后来会流落到夜郎那样偏远的地方。
# 夜郎:唐代郡名,在今贵州桐梓。李白曾从永王李璘起兵,于肃宗至德二年受流放夜郎的处分,后遇赦而还。
"明月入江依旧好":明月洒落在江面上,景色依旧美好,
"青山埋骨至今香":即便你已逝去,青山掩埋了你的尸骨,你的英名却至今流芳。
# 青山埋骨:据《明一统志》卷十五载,李白墓在太平府城东青山之北。
"不寻饭颗山头伴":你不愿去追寻那些如饭颗山头作诗般拘泥之人相伴,
# 饭颗山:相传在长安。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却趁汨罗江上狂":却趁着时光,在汨罗江上尽情疏狂。
"定要骑鲸归汗漫":你必定是要骑着鲸鱼,回归那浩渺无垠的天地,
# 骑鲸归汗漫:苏轼《和王二首》(其一)“异时长怪谪仙人,舌有风雷笔有神。闻道骑鲸游汗漫,忆尝扪虱话悲辛”。汗漫:借指仙人。
"故来濯足戏沧浪":所以才来到这沧浪之水,洗濯双足,自在嬉戏。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提及李白相关经历,如“赋昭阳”“过夜郎”等典故,借李白的人生遭际来引发情感表达,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烘托:通过描写“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这样的景象,烘托出李白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也暗示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借古抒怀:表面是在忆李白,实则借对李白经历、才情的追思,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辛弃疾借李白曾遭遇的谗言、流放等境遇,来表达自己在现实中面临的困境,以及虽愤郁但仍乐观向上的精神。
2. 分段赏析
首联:“当年宫殿赋昭阳,岂信人间过夜郎”,写李白曾在宫廷为昭阳殿作赋,何等荣耀,却想不到后来被贬夜郎。这两句勾勒出李白命运的巨大转折,辛弃疾借此暗示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难测,也隐约流露出自己对仕途跌宕的感同身受。颔联:“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明月入江的美好景象,与李白的才华和品格相映衬,即便人已逝去,青山埋骨,其声名仍如香般长存,表达对李白才华与风骨的高度赞美。颈联:“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化用典故,说李白不与拘泥之人相伴,而有如屈原般的疏狂不羁。辛弃疾借此突出李白的自由洒脱,也表达自己对这种超脱世俗精神的向往,同时隐含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满。尾联:“定要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想象李白骑鲸回归浩渺宇宙,在沧浪水中濯足嬉戏,展现出李白的浪漫与旷达。这不仅是对李白精神世界的升华,也体现出辛弃疾在愤郁难平后,依然保有乐观向上、追求自由的心境。
上一篇:宋·欧阳修《纵囚论》
下一篇:宋·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