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孟津河":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边,
# 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门对孟津口":门前正对孟津的渡口。
"常有江南船":那里常有开往江南的船,
# 常:每天。
"寄书家中否":你有书信寄回家中否。
# 书:书信。
"君自故乡来":你从故乡刚刚到京洛来,
# 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应知故乡事":故乡的事你应了然于怀。
"来日绮窗前":你来时我家的明窗之前,
#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来日:来的时候。
"寒梅着花未":冬梅枝上的花儿是否开。
# 着花未:开花没有?着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着:一作著。,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已见寒梅发":才见冬梅开过花,
# 发:开了。
"复闻啼鸟声":又听到春鸟嘤咛。
# 复:又。《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心心视春草":含愁思来看那新生春草,
# 心心:一作:愁心。
"畏向阶前生":最怕它玉阶畔日渐青青。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杂诗三首》这组诗模仿江南乐府民歌风格,介绍了男女别后的相思之情,同时暗含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第一首诗描绘了闺中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与期盼音书的心情;第二首诗通过游子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对话,体现了游子对家人的牵挂;第三首诗则写了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语,进一步展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联想:“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这一段中女主人公因住近渡口,常见船只往来,由江南船触发联想,想到丈夫可能寄回书信,从而展开情感活动。对比:“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这句中“江南船”常有“与书信”总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女主人公希望一次次落空的无奈。白描:“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纯用白描记言,不加修饰地表达出诗人遇到故乡旧友时急于了解故乡情况的强烈乡思,简洁生动地展现出特定情形下诗人的感情、心理、神态和口吻。以小见大:“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句中诗人看似只关注窗前寒梅,实则借这一细微之物,以小见大,深刻表达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寒梅成为故乡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复杂深厚的乡思。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家住孟津河”点明主人公的居住之地。“孟津河”是特定地点,给人以明确空间感,让读者知晓故事发生在孟津河附近,为全诗奠定生活场景基础,引发对后续情节的期待。“门对孟津口”中“门对”强调位置相对,“孟津口”是交通要冲,船只往来频繁。此句进一步细化居住环境,暗示此地与外界联系紧密,为下文“常有江南船”的出现做铺垫,展现出生活场景的开放性。“常有江南船”中“常有”表明江南船出现的频率高,暗示此地交通便利,与外界交流频繁。“江南船”带来远方的气息,引发主人公对远方的遐想,也为下文借船寄书的想法埋下伏笔。“寄书家中否”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疑问与担忧。看到江南船,自然联想到是否能通过这些船给家中寄信,体现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消息不通的惆怅。第二首诗“君自故乡来”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自故乡来”点明对方身份。一个“来”字,让主人公内心涌起惊喜,因为故乡之人带来了熟悉的气息和可能的家乡消息,引发下文急切询问。“应知故乡事”中“应知”带有推测、期望的语气,表明主人公认为对方理应了解故乡之事。这句体现出主人公对故乡的牵挂,迫切想从对方口中得知家乡的点点滴滴,凸显思乡之情。“来日绮窗前”中“来日”指未来某一天,“绮窗”描绘出窗户的精美华丽,暗示家境不错。“绮窗前”点明地点,将关注点聚焦在特定场景,为下文询问寒梅做铺垫,增添画面感。“寒梅着花未”中“着花未”即是否开花。主人公不问家中诸多大事,独问寒梅是否开花,以小见大,寒梅作为故乡的象征,承载着主人公对家乡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深深眷恋,含蓄而深沉。第三首诗“已见寒梅发”中“已见”表明寒梅已经开放,承接上首“寒梅著花未”,从疑问到现实,寒梅绽放带来一丝欣喜,但更多的是引发下文复杂情感,是情感转折的起点。“复闻啼鸟声”中“复闻”强调再次听到,“啼鸟声”本是春天生机盎然的象征,但在主人公听来,却可能勾起更多思绪。鸟儿啼鸣或许让他联想到时光流逝,增添内心的惆怅。“心心视春草”中“心心”直接点明主人公的心境,“视春草”将心心与春草联系起来。春草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离情别绪,主人公看着春草,愁绪也随之蔓延,情景交融。“畏向阶前生”中“畏向”体现出主人公的心理,他害怕春草在台阶前生长。“阶前生”的春草暗示时间推移,可能引发对时光、人事变迁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主人公的愁思。
# 顾云:三诗皆淡中含情。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钟云:前二章问人,仓率得妙;后二章自语,闲缓得妙。各自含情。
明唐汝询《唐诗归》
# 意甚浓至,冲淡隽永。闲雅之思,极其悠长。
清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
# 蒋春甫曰:远思却如此说来。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注》
# 此系忆远之诗。言家在津口,江南船来,寄书甚便。语质直而意极缠绵。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应知”二字括下联意。又一首同一问人,此作有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与前首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问得淡绝、妙绝。如《东山》诗“有敦瓜苦”章,从微物关情,写出归时之喜。此亦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
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通首都是讯问口吻,而游子思乡之念,昭然若揭。
清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 赵松谷曰:陶渊明诗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王介甫诗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与右丞此章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故乡久别,钓游之地,朋酒之欢,处处皆萦怀抱,而独忆窗外梅花。论襟期固雅逸绝尘,论诗句复清空一气。所谓妙手偶得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徐中行曰:情致亦达。周明辅曰:闲缓,看他安顿之法。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玉遮曰:“畏向”二字更与“愁心”句稳贴。
明李攀龙《唐诗选》
# 翻用《楚词》“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
清吴烶《唐诗直解》
# “心心”字妙,若作“愁心”,浅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何感春乃尔!
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上一篇:唐·崔颢《行经华阴》
下一篇:唐·张籍《送安西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