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jīng
huà
yīn

朝代:唐作者:崔颢浏览量:2
tiáo
yáo
tài
huà
xián
jīng
tiān
wài
sān
fēng
xuē
chéng
qián
yún
sàn
xiān
rén
zhǎng
shàng
chū
qíng
shān
běi
zhěn
qín
guān
xiǎn
驿
西
lián
hàn
zhì
píng
jiè
wèn
páng
míng
chù
xué
cháng
shēng

译文

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逐句剖析

"岧峣太华俯咸京":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

# 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所以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太华:即华山。,岧峣:山势高峻的样子。

"天外三峰削不成":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 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武帝祠前云欲散":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

# 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仙人掌上雨初晴":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 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

"河山北枕秦关险":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

# 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驿路西连汉畤平":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 汉畤: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驿路:指交通要道。

"借问路傍名利客":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无如此处学长生":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 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如:一作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经华阴》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途经华阴时所见的华山三峰雄奇险峻之景,既展现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又抒发了诗人对追名逐利者的鄙夷,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首联以远景起笔,气势不凡:借华山的高峻与三峰直插天际的雄姿,暗喻出世超脱的境界胜过京都的追名逐利。颔联转写近景,刻画晴雨变幻中的山色,笔触细腻。颈联融入想象中的幻景,通过华阴险要地势与汉畤形胜的描写,即景生情,暗含对风尘奔波的厌倦与退隐山林的意趣。尾联以反诘收束,借劝喻旁人,直指争名夺利者难以静心求仙的现实。全诗突破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别具神韵。雄浑壮阔的诗境中,蕴含着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将自然之景与哲思感悟巧妙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崔颢(?~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司勋员外郎,又称崔司勋。崔颢的诗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期多写边塞诗,诗风变为雄浑奔放。其《黄鹤楼》诗意境高远,相传为李白所倾服。另有代表作品《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作品集有《崔颢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崔颢于天宝年间(742—756年)二次前往京城。此次途经华阴时,他与路上行客并无二致,同样为求名逐利奔波。然而,当目睹西岳华山的崇高气象与超然出尘的仙迹传说,内心难免触动——不禁感慨何苦为坎坷仕途而奔波劳顿。此诗即作于这种心境中,其思想可能是受当时崇奉道教、供养方士之社会风气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了诗人途经华阴时所见的华山三峰雄奇险峻的景色,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枕”字将黄河、华山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华山的雄伟气势,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山河之壮美。情景交融:诗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清新之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愉悦。颈联中对山河的描写,既展现了山河的壮丽,又暗含了诗人对仕途的感慨。尾联更是直接由景生情,面对自然美景与古迹,诗人发出了远离仕途、回归自然的感慨。虚实结合:诗人将眼前实景与想象中的虚景相结合。如写华山时,“华山高耸,俯视咸京”是实景描绘,而“巨灵神所辟的三峰如从天外飞来”则借助神话传说展开想象,增添了华山的神奇色彩。

3. 分段赏析

诗题“行经华阴”点明创作背景。诗人一路前行,目的地直指当时文人追逐功名利禄的中心——“咸京”。诗中提及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等,皆是唐代京都周边的著名古迹与自然景观。其中,“汉畤”是秦汉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灵的坛址;而诗人途经的华阴县,南倚巍峨险峻的西岳华山,传说华山为“群仙之天”,是巨灵神亲手劈开,其主峰之一“仙人掌”更是如刀削斧凿般耸立,相传汉武帝在此观仙人掌后,特立巨灵祠祭祀。华阴县北临黄河,对岸是风陵渡,秦代潼关(一说为函谷关)近在咫尺。此地不仅山河壮丽、地势险要,更是连接河南与咸京的交通要道,往来行客如织。首联诗人立足华山脚下,虽无法将所有景致尽收眼底,比如秦至汉时期修建的五畤远在视野之外,却能凭借敏锐观察与丰富想象,将现实与虚景交织,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水长卷。华山巍峨耸立,俯瞰着古老的咸京;传说中巨灵神劈开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宛如天外飞落的神石,其鬼斧神工之态,绝非人力所能雕琢。颔联行经华阴时,恰逢雨过天晴,天地澄澈如新。诗人笔下,汉武帝祠前云雾缭绕,似在缓缓消散;仙人掌峰历经雨水冲刷,苍翠欲滴,清新如画。这些景致在阳光映照下,更显生机盎然。颈联中,诗人以独特视角写意山河。一个“枕”字赋予黄河、华山以人的姿态,尽显其磅礴气势;“险”字既描绘了山河险峻,又暗含仕途艰难。而“连”字巧妙串联起武帝祠、仙人掌等古迹,使整幅画面浑然一体,更添神秘色彩。至此,诗人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意境,为情感抒发积蓄了磅礴力量。尾联转向对现实的思考。咸京作为文人追逐功名的中心,往来求仕者络绎不绝,诗人自己也身在其中。然而,面对眼前壮美神奇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他不禁心生感慨:何苦在坎坷仕途上辛苦奔波?不如远离尘世喧嚣,于自然中探寻生命真谛。这份感悟自然流露,毫无刻意之感,恰似水到渠成,令人回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崔颢擅长在山水行旅、登临怀古题材的诗作中,巧妙融合自然山水与神话古迹,营造出时空交织的宏大意境,赋予诗歌瑰丽奇幻的色彩。这种独特手法在其代表作《黄鹤楼》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几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苍茫天地与悠悠岁月,引发读者无尽遐思与感慨。而在《行经华阴》一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创作手法,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不同于崔颢多数格律严整的诗作,《行经华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诗的前六句连续铺陈写景,层层推进,将华阴一带的山川形胜与人文古迹尽数展现。直到第七句笔锋陡转,紧接着第八句以问句收尾。“此处”二字巧妙串联上文,顺势引出“何如学长生”的主旨。整首诗将神灵传说、历史古迹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在雄浑壮阔的意境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雄浑沉壮,后人不敢着笔。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卷十六

# 五六痛快而感激。

《瀛奎律髓》

# 此篇六句皆雅浑,独结语似中唐。

《批点唐音》

# 李于麟论七律独推王、李,如此作当不在“温泉”、“万日”下。

《唐诗直解》

# 盛唐王、李、杜外,崔颢《华阴》、李白《送贺监》、贾至《早朝》、岑参《和大明宫》《西掖》、高适《送李少府》、祖咏《望蓟门》,皆可竞爽。

明胡应麟《诗薮》

# 此览华阴山水之胜,而有栖隐之意也。

《唐诗训解》

# 孤峭。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

# 起翻奇,中联完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蒋一葵

# “削不成”,言削不成而成也。诗家自有藏山移月之旨,非一往人所知。

《唐诗评选》

# “削不成”之为言,此非人工所及。盖欲言其削成,则必何等大人,手持何器,身立何处,而后乃今始当措手,此三字与上“俯咸京”三字,皆是先生脱尽金粉章句,别舒元化手眼,真为盖代大文,绝非经生恒睹也。此五六运笔,真如象王转身,威德殊好。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三四壮于嘉州“秦女”一联。

《五七言今体诗钞》

# “秦关”、“汉畴”,皆足感人,故宜“学长生”也。

《删订唐诗解》

# 起处堂皇雄特,妙在“俯”字有神。

《唐诗贯珠笺释》

# 前四经华阴而望岳也;后四经华阴而生感也。“削不成”用典活动,五六包含多少兴废在内,方逼出七八意。

《唐诗成法》

# 盛唐平正之作,以此为主。作此体者,须于此等辨取。

《唐贤三昧集笺注》

# 太华三峰如削,今反云“削不成”,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

# 著一“俯”字,便见从来仙灵高出于名利之上。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净炼之极,句挟清音。

《历代诗法》

# 起二句破题。次句句法带写,加琢。三四句写景,有兴象。故妙。五六亦是写,但有叙说而无象,故不妙也。收托意亦浮浅。姚云“三四壮于嘉州‘秦女’一联”,愚谓诗意一般,只是字面有殊耳。然此自是初唐气格。

《昭昧詹言》

# 人多学此种句,是写景工切,不落凡近。

《湘绮楼说诗》

# 前六句,句句切太华说,移不到他处,一结忽怍世外之想,意境便觉高超。

《历代诗评注读本》

# 雄浑壮阔。方曰:写景有兴象故妙(“仙人掌上”句下)。

《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茶人》

下一篇:唐·王维《杂咏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