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半":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
#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月》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触目此情无限":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
#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此情:指春愁。
"十二阑干闲倚遍":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
#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愁来天不管":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好是风和日暖":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
"输与莺莺燕燕":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
#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满院落花帘不卷":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
"断肠芳草远":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指所思念的人。
宋代作家
朱淑真(?~?),宋代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出身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读书,文章幽艳,擅长丹青,通晓音律。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朱淑真的诗作造语婉丽流畅,自然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词意境凄凉,哀婉动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刻画人物的神态。主要作品有《愁怀》《诉愁》《旧愁》《生查子》等。著有《断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中春愁的词。上阕描绘仲春之景,词人倚遍栏干,眼中春色皆化作愁绪,难以排遣。下阕写春日暖融,闺中人触景思人,愁绪万千,自觉不如成双飞鸟。落花、芳草更添伤情,让她不忍直视。全词哀婉细腻,将女子的春愁与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如“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借暮春景象抒发伤感之情。
3. 分段赏析
《谒金门·春半》词开篇“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女主人公目睹暮春之景,内心的伤感如潮水般涌起。“此情”所指,虽未明言,但结合作者不如意的婚事,不难知晓是求佳偶不得的精神苦闷,也是对青春流逝、美好不再的痛惜。“无限”二字,精准道出她忧愁之浓重,仿佛春色皆成愁绪的注脚,且这忧愁如无尽江水,永难消散。紧接着,“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作者以细腻的行为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百无聊赖、被愁情紧紧束缚的状态。“遍”字尽显她长时间徘徊的无奈,“闲”字看似轻松,实则饱含终日无所事事、愁绪缠身的煎熬。她对天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怼,这是极度忧伤下自哀自怜的绝望呼喊,令人动容。在那个封建的剥削阶级社会,女子婚姻无法自主,朱淑真也未能幸免。她虽心有所爱,却拗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迫嫁给庸俗之人,其痛苦远超《诗·鄘风·柏舟》中那位女子。下片“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面对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她却因孤寂忧伤无心赏玩,只能看着成双的莺燕,满心都是羡妒,深刻反映出命运的残酷。“莺莺燕燕”的叠用,巧妙暗示鸟儿成双,更衬出自己形单影只,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孤栖之苦。结尾“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既呼应开篇,又隐隐透露愁怨根源。原来她思念的人远在芳草连天之处,相思却不得相见,怎能不令人断肠?与晏殊“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李清照“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相比,朱淑真因受封建礼教禁锢,思念情人被视为非法,故而表达得极为隐晦,虽未直言“意中人”,但那份深情与哀愁,依然透过词句,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留下一个凝眸远方、黯然神伤的思妇形象。
# 词思念中伴有愁情,压抑中透出妥协,无助中带有期盼,忧伤中缠有嗔怨,可惟独就是少了甜蜜和喜悦。
现代熊伟薇
# 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
明杜琼
# 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明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
# 朱淑真词,才力不逮易安(李清照),然规模唐五代,不失分寸。如“年年玉镜台”“春已半”等篇,殊不让和凝、李珣辈。惟骨韵不高,可称小品。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下一篇:宋·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