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o

朝代:唐作者:于鹄浏览量:1
niú
chàng
zhú
zhī
ǒu
líng
bàng
jiāng
shí
chóu
huán
jiā
cuò
jiāo
chū
jǐn
槿

译文

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逐句剖析

"巴女骑牛唱竹枝":一个巴地小女孩骑着牛儿,唱着竹枝词,

# 竹枝:竹枝词,指巴渝(今重庆)一带的民歌。,巴:地名,今四川巴江一带。

"藕丝菱叶傍江时":沿着处处盛开着荷花、铺展菱叶的江岸,慢悠悠地回家。

# 傍:靠近,邻近。,藕丝:这里指荷叶、荷花。

"不愁日暮还家错":不怕天晚了找不到家门,

# 还家错:回家认错路。

"记得芭蕉出槿篱":我知道我家门前有一棵芭蕉高高地挺出了木槿篱笆。

# 槿篱:用木槿做的篱笆。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巴女谣》是唐代诗人于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描述巴女边唱《竹枝词》边在长满莲藕、菱叶的江畔放牛,日落归家时凭借门前芭蕉与木槿篱笆的熟悉景象认路。全诗如同生动的风俗画,语言质朴,充满生活情趣,巴女天真烂漫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作品广受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于鹄(?~?),唐代诗人。代宗大历、德宗间中间久居长安,应举不第,后隐居汉阳。贞元中历佐山南东道、荆南节度使幕。于鹄的诗多描写隐居情趣,也有关切现实之作,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辛文房称其“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代表作有《巴女谣》《题邻居》《悼孩子》等。今传《于鹄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生活题材诗。描绘了一个巴女骑牛唱《竹枝词》、于藕丝菱叶映江的时节放牧的鲜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意趣与巴女天真未凿的可爱形象。

2. 分段赏析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写的是夏天的傍晚,太阳快落山了,江面上浮着层薄雾。江边的菱叶铺在水面上,随着水波轻轻晃荡。一个扎着小辫的巴江姑娘骑在牛背上,大声唱着《竹枝》歌,顺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悠悠地往家走。这样的山乡景象,看着特别亲切舒服。“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完全是小孩子说话的天真样子,就像骑在牛背上的小女孩回答别人的话。这时候天快黑了,可这孩子还歪在牛背上唱着歌,任由牛慢悠悠地走。路边有人好心提醒她:“快回家吧,等天黑了,你可能找不到家。”没想到这孩子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怕呀,我看到木槿篱笆外的大芭蕉叶,就知道到家了。”木槿夏天开花,颜色有红、白、紫,是川江一带农家房前常见的花,根本没法用来认路。她这话就像小孩一本正经说“我家爷爷有胡子”一样好笑。诗的最后这两句,把孩子的神态和说话的样子都写活了,特别生动。

3. 作品点评

于鹄用民谣的形式写过一首诗,句子简单直白,很贴近日常说话的样子,带着浓浓的生活味道。诗里写的是川江边农家白天出门干活、太阳落山就回家的那种平静日常,读起来有种自然亲切、让人回味的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宋人《渔父词》云“归来月下渔舟暗,认得山妻结网灯”,又云“不愁日暮还家错,认得芭蕉出槿篱”,二语相似,余寓西湖放生庵,夜深断桥独步,常恐迷路,望僧庵灯影而归,方觉二诗之妙。

清袁枚《随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涉《竹里》

下一篇:唐·齐己《剑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