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女窥人不解羞":秦地女子偷看别人不懂得害羞,
"攀花趁蝶出墙头":攀折花枝、追逐蝴蝶,探出墙头。
"胸前空带宜男草":胸前白白佩戴着宜男草,
"嫁得萧郎爱远游":嫁给的萧郎喜爱到远方漫游。
唐代诗人
于鹄(?~?),唐代诗人。代宗大历、德宗间中间久居长安,应举不第,后隐居汉阳。贞元中历佐山南东道、荆南节度使幕。于鹄的诗多描写隐居情趣,也有关切现实之作,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辛文房称其“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代表作有《巴女谣》《题邻居》《悼孩子》等。今传《于鹄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介绍了女子窥人、攀花趁蝶的情景,描绘了她佩戴宜男草却因丈夫爱远游而孤寂的状态,体现了婚姻中的无奈,营造了含蓄的氛围,表达了对女性婚姻困境的感怀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用典:“胸前空带宜男草”,巧用“宜男草”典故,“宜男草”原是古代祈子的萱草,诗人在诗中用此典故,写女子佩戴它却未能如愿,暗示其婚姻期望的落空。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攀花趁蝶出墙头”的活泼场景衬女子婚姻的孤寂,春日里女子的欢快举动与她内心的落寞形成对比,强化了诗歌的哀怨情感。对比:“不解羞”的娇憨与“空带宜男草”的无奈形成对比,展现女子从天真到失落的变化,突出婚姻带来的困境。
3. 分段赏析
“秦女窥人不解羞,攀花趁蝶出墙头”此句描绘了秦地女子探头张望他人却毫无羞怯,还攀折花枝、追逐蝴蝶跑到墙头上的情景。“不解羞” 直白写出女子的天真烂漫,毫无拘束;“攀花趁蝶” 的动作鲜活灵动,展现出她的活泼好动与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出墙头” 则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暗示其不受闺阁束缚的性情,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个率真随性的少女形象。“胸前空带宜男草,嫁得萧郎爱远游”前句写女子胸前佩戴着象征生育的宜男草,“空带” 二字暗含深意,暗示这份美好期盼可能落空。后句点出她嫁给了喜爱远游的萧郎,形成对比。宜男草的寓意与丈夫常年在外的现实相悖,既流露出女子对家庭圆满的渴望,也透露出婚姻中的无奈与失落,平淡的叙述中藏着对女子境遇的淡淡同情。
# 胸带宜男草,期宠爱也;所嫁乃好远游夫婿,虚却一生情志矣,虽带何益!攀花趁蝶,女子不解愁姿态,至空带宜男,不存愁而愁自深也。此与李义山《为有》、《赠畏之》二诗音调相似而此作觉多蕴蓄,得风人不怒微皆。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首二句即王江宁“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意。但见柳色而悔,是少妇向悔,此却出于旁观者之矜惜。然语意含蓄,较之“自惭输厩吏,馀煖在香鞯”,可谓好色不淫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寓深意于浅语,得乐府遗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王建《送山人二首》
下一篇:唐·武元衡《春日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