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于鹄浏览量:2
dài
jīn
chuāng
jiān
fēi
chén
tōu
fèng
huáng
chāi
mén
qián
xíng
rén
xīn
zhǎng
qīng
yán
xiá
suí
rén
qiāo
tóng
jìng
jiē
tóu
jiù
míng
yuè
dōng
jiā
xīn
zhǎng
ér
qiè
tóng
shí
shēng
bìng
zhǎng
liǎng
xīn
shú
dào
xiāng
míng

译文

素丝带在好似金色的地面旁,于窗间轻轻捧起飞扬的灰尘。偷来凤凰钗,在门前向着行人乞讨。新长出了乌黑亮丽的头发,说话声音清脆且十分聪慧俏皮。跟着别人敲铜镜,在街头做出拯救明月的举动。东家新出生的孩子,和我同年同月生。一起长大彼此心意相通,到长大后相互称呼名字。

逐句剖析

"素丝带金地":素丝带在好似金色的地面旁,

"窗间掬飞尘":于窗间轻轻捧起飞扬的灰尘。

"偷得凤凰钗":偷来凤凰钗,

"门前乞行人":在门前向着行人乞讨。

"新长青丝发":新长出了乌黑亮丽的头发,

"哑哑言语黠":说话声音清脆且十分聪慧俏皮。

"随人敲铜镜":跟着别人敲铜镜,

"街头救明月":在街头做出拯救明月的举动。

"东家新长儿":东家新出生的孩子,

"与妾同时生":和我同年同月生。

"并长两心熟":一起长大彼此心意相通,

"到大相呼名":到长大后相互称呼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词三首》是唐代于鹄所作,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一十。这组诗以少女的口吻,缓缓勾勒出儿时及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片段。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少女的生活场景与心境一一展现。其中第三首“东家新长儿”因生动地描绘出邻里孩童间的纯真情谊,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成为组诗中较为突出的一篇。词中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女子偷得凤凰钗在门前向行人乞讨,新长青丝发的孩童言语俏皮跟着人敲铜镜、街头“救明月”,以及东家新长儿与自己同时出生且两心相熟相互呼名等,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市井生活的片段和人物形象,体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和情感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于鹄(?~?),唐代诗人。代宗大历、德宗间中间久居长安,应举不第,后隐居汉阳。贞元中历佐山南东道、荆南节度使幕。于鹄的诗多描写隐居情趣,也有关切现实之作,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辛文房称其“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代表作有《巴女谣》《题邻居》《悼孩子》等。今传《于鹄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以五言形式呈现的古诗,围绕少女的成长经历展开。内容主题聚焦于少女对儿时及成长岁月的回忆,借助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事件,表明少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诗中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刻画,也有对情感交流的真挚表达,展现出少女纯真无邪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和人情世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素丝带金地,窗间掬飞尘”此句描绘出一幅画面,少女身着素丝带,身处仿佛被金色光辉笼罩的地面旁,在窗边轻轻掬起飞扬的灰尘。营造出一种带有梦幻色彩的生活场景,暗示少女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偷得凤凰钗,门前乞行人”情节出现转折,少女偷来凤凰钗后,在门前向过往行人乞讨。这一行为既展现出少女的天真活泼,又可能暗示她内心的某种渴望或无奈,引发读者对其行为动机的遐想。第二首“新长青丝发,哑哑言语黠”刻画了少女新长出乌黑亮丽的头发,说话时声音清脆且带着几分俏皮的可爱形象。“哑哑”一词生动地模拟出少女说话的声音特点,凸显出她的天真烂漫。“随人敲铜镜,街头救明月”进一步描述少女的行为,她跟着别人敲铜镜,在街头做出“救明月”这样充满童趣的举动。“救明月”这一表述富有想象力,充分展现出少女天真无邪、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第三首“东家新长儿,与妾同时生”少女提及东家新出生的孩子和自己同年同月生,这看似平常的巧合,由少女津津乐道道来,却蕴含着别样的意味。通常人们会说“虽然不能同生,也要共死”,强调两人情同手足却不同生是一种遗憾,而男女同岁似乎暗示着某种奇妙的缘分。“并长两心熟”中“并长”二字高度概括了两人一起成长的经历,其中包含着诸多足以让人终生回忆的过往。两家关系良好,孩子们长期共同游戏,形影不离,即便偶尔闹别扭,也能很快和好如初。童年的回忆美好而珍贵,童年伙伴之间的感情也格外亲密,尤其是异性之间。“两心熟”不仅意味着形影相随,更表明彼此知心、相互体谅、关怀备至。在年少时两小无猜,长大后这种亲密的关系很容易萌生出爱慕之情。“天涯海角觅知音”,“两心熟”无疑是重要条件。“到大相呼名”中“到大”体现出年龄的增长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男女孩童之间的友爱与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年龄增长,即便曾经亲密无间,男女之间也会因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而逐渐疏远。“相呼名”这一平常的举动,却别有一层亲昵的感觉。因为自幼以名相呼,久而久之成为习惯,长大后仍这样称呼,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若改称反而会引人注意。同时,人际间的称呼暗示着双方的亲疏关系,越是文明礼貌的称呼,越适用于陌生人;关系密切时,称呼则更为随便。“相呼名”体现出两人之间独特的亲昵感。诗中两次提及年龄的增长,“新长”和“到大”,不容忽视。当女主人公心中念起东家少年——往昔的小伙伴时,或许也感受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尽管他们仍沿袭着以名相呼的习惯,但不免经常要以礼相见。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今昔之感,也就没必要对往事津津乐道了。

3. 作品点评

于鹄《古词三首》语言浅近,素淡中见巧思。诗中虽未直言爱情,却以少女与邻家少年日常相处片段,如“同岁”“两心熟”“相呼名”等细节,含蓄勾勒出萌动情愫。正如民谚“无郎无姊不成歌”,此诗在平淡叙事间,将欲言又止的青春情意表现得真挚动人,尽显含蓄蕴藉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南征》

下一篇:唐·白居易《简简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