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
zhū
lián
·
·
shān
cūn
shuǐ
guǎn
cē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shān
cūn
shuǐ
guǎn
cēn
gǎn
yóu
zhèng
cán
chūn
fēng
lüè
chuān
穿
lián
zhī
shì
jìng
guī
chù
jìng
xīn
shuāng
kōng
mǐn
wèn
shí
luán
tái
áo
shǔ
chí
màn
píng
gāo
huái
怀
yuǎn
shū
kōng
guān
duō
huǐ
dāng
nián
zǎo
piān
zhōu
guī
zuì
xià
bái
pín
zhōu
kàn
yáng
ōu
cài
dōu
liǎo
zhǐ
huàn
qīng
shān
chén
xiū
zǎo
shōu
shēn
jiāng
shàng
suō
yān

译文

山村与水边馆舍坐落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感伤这漂泊的羁旅生活、正像那暮春时节随风飘荡的柳絮。掠过地面,穿过帘幕,可知道最终要归向何处。对着镜子,空自怜惜新添的白发,问自己何时、才能跻身高官显位。已然衰老。徒然登高远望,遥寄情怀,却只能对着天空自言自语。自古以来。读书人常常被功名所误。后悔当年、没有早早驾着扁舟归隐江湖。醉卧在白蘋洲上,看夕阳下的鸥鹭自在栖息。菰菜、鲈鱼这般乡味都舍弃了,只能换得、这沾满尘土的青色官衫。不必再留恋。不如早早退身隐居江上,披一件蓑衣,在烟雨中安度余生。

逐句剖析

"山村水馆参差路":山村与水边馆舍坐落在高低不平的路上。

"感羁游、":感伤这漂泊的羁旅生活、

"正似残春风絮":正像那暮春时节随风飘荡的柳絮。

"掠地穿帘":掠过地面,穿过帘幕,

"知是竟归何处":可知道最终要归向何处。

"镜里新霜空自悯":对着镜子,空自怜惜新添的白发,

"问几时、":问自己何时、

"鸾台鳌署":才能跻身高官显位。

"迟暮":已然衰老。

"谩凭高怀远":徒然登高远望,遥寄情怀,

"书空独语":却只能对着天空自言自语。

"自古":自古以来。

"儒冠多误":读书人常常被功名所误。

"悔当年、":后悔当年、

"早不扁舟归去":没有早早驾着扁舟归隐江湖。

"醉下白蘋洲":醉卧在白蘋洲上,

"看夕阳鸥鹭":看夕阳下的鸥鹭自在栖息。

"菰菜鲈鱼都弃了":菰菜、鲈鱼这般乡味都舍弃了,

"只换得、":只能换得、

"青衫尘土":这沾满尘土的青色官衫。

"休顾":不必再留恋。

"早收身江上":不如早早退身隐居江上,

"一蓑烟雨":披一件蓑衣,在烟雨中安度余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真珠帘·山村水馆参差路》是南宋陆游创作的一首羁旅词。此词里陆游描绘了“山村水馆”的羁旅场景,又以“残春风絮”自比,生动展现出他对宦游漂泊生活的厌倦。从这些词句中,能真切感受到他渴望摆脱漂泊、归隐江湖的强烈向往。词里,陆游巧妙运用典故,像“菰菜鲈鱼都弃了”,就化用张翰思念家乡美食、辞官归隐的典故,含蓄表达出对朝廷偏安政策的不满。同时,他还采用虚实相生手法,把渴望进入“鸾台鳌署”、仕途却处处碰壁的现实,与“一蓑烟雨”的隐逸理想相对照,深刻体现出南宋文人报国无门、又不甘沉沦的典型精神困境。宋代文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词,说“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高度肯定了他词作的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研究资料表明,毛泽东曾把这首《真珠帘》列入重点研读的陆游词目,足见这首词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历经岁月仍备受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在外做官时写的,具体哪一年不清楚,但从词里“镜里新霜”“迟暮”这些话能看出,是他经过好几次贬官后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词。通过描绘羁旅途中的场景和内心的感慨,展现了对仕途奔波的厌倦,宦游漂泊的孤寂以及对摆脱功名束缚、回归自然闲适生活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比喻:“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以“残春风絮”喻自身宦游生涯。暮春柳絮无依无靠,随风“掠地穿帘”却不知归宿,恰如词人漂泊不定的羁旅状态。这一比喻既写尽自然物的漂泊之态,又暗合内心对前途的迷茫,将孤寂感化为具象画面,以轻飘的柳絮反衬沉重的愁绪,含蓄中见深沉,让“羁游之苦”更易感知。用典:“菰菜鲈鱼都弃了”化用张翰“莼鲈之思”典故: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念家乡菰菜、鲈鱼,遂辞官归乡。词人反用其意,写自己为仕途舍弃乡味,换得“青衫尘土”,既呼应典故中对归隐的向往,又通过“弃了”与“换得”的对比,强化对功名误人的悔恨。典故的化用让情感表达更含蓄,借历史故事拓宽意境,暗含对现实仕途的失望。议论:“自古。儒冠多误”是直白议论,以“自古”二字涵盖历史,凝练点出读书人被功名束缚的普遍困境。这不仅是对过往文人命运的总结,更是词人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多年宦游换来的不过是“青衫尘土”。议论虽简却有力,跳出个人悲喜,上升到对士人群体命运的感慨,让词的内涵从个人抒情扩展到对社会现象的审视。直抒胸臆:“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中“悔”字直露胸臆,直白点出对过往选择的懊恼;“休顾”二字斩钉截铁,是对功名仕途的决绝告别。这些词句不加掩饰,将内心对归隐的渴望与对仕途的厌倦直接道出。与词中含蓄的意象相比,直抒胸臆的表达如利剑出鞘,让压抑已久的情感得以释放,在沉郁基调中注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使向往归隐的态度更鲜明。对比:“鸾台鳌署”的仕途理想与“青衫尘土”的现实境遇对比,显露出理想落空的失落;“醉下白蘋洲,看夕阳鸥鹭”的闲适想象,与“山村水馆参差路”的羁旅实景对比,突出对归隐的向往;“菰菜鲈鱼”的乡味与“青衫尘土”的官场象征对比,强化舍本逐末的悔恨。对比的运用让矛盾更尖锐,情感更强烈,在今昔、虚实的对照中,凸显词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虚实结合:实景如“山村水馆参差路”“镜里新霜”,是眼前所见的羁旅环境与自身衰老之态;虚景如“醉下白蘋洲,看夕阳鸥鹭”“一蓑烟雨”的江上生活,是想象中的归隐图景。实景奠定漂泊、迟暮的基调,虚景寄托对自由的向往,虚实交织中,既展现现实的困顿,又勾勒理想的美好。虚景因实景的反衬更显珍贵,实景因虚景的对照更添无奈,共同构建出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3. 分段赏析

上片“山村水馆参差路”:以白描手法勾勒羁旅环境,“参差”既写道路高低不平,也暗喻人生旅途的波折,开篇便奠定漂泊的基调,字里行间藏着对前路的迷茫。“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将自己比作“残春风絮”,既写暮春柳絮漂泊无依的状态,又喻指自身宦游的孤寂,用自然意象托出内心感伤,含蓄而真切。“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以柳絮“掠地穿帘”的动态,追问最终归宿,既是写柳絮不知去向,更是直抒胸臆,道尽漂泊中对归宿的渴望与茫然。“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鳌署”:“新霜”喻白发,“空自悯”写对衰老的无奈;“问几时”则藏着对仕途进阶的残存期盼,却以“空”字点破,显露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迟暮”直言年老,“谩”字带无奈,“凭高怀远”“书空独语”的动作,将无人诉说的孤寂具象化,沉郁中见悲凉。下片“自古。儒冠多误”:以“自古”起笔,凝练概括读书人被功名所困的普遍境遇,既是对历史的感慨,也是对自身遭遇的自嘲,简劲有力。“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悔”字直抒胸臆,点出对过往选择的懊恼;“扁舟归去”的想象,与当下宦游形成对比,强化对归隐的向往。“醉下白蘋洲,看夕阳鸥鹭”:描绘归隐后的闲适图景,醉卧洲头、静观鸥鹭,以宁静自由的画面,反衬官场奔波的疲惫,寄托对自在生活的憧憬。“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化用张翰典故,“弃了”与“换得”的对比,直白写出为仕途舍弃乡味与本真的遗憾,“青衫尘土”更显仕途的落寞。“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休顾”斩钉截铁,是对过往的决绝告别;“一蓑烟雨”的意象,承接苏轼的豁达,以简洁语言勾勒出归隐的终极理想,平静中见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宋刘克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匡胤《咏初日》

下一篇:宋·张致远《明月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