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落风高桐叶坠":露水飘落,秋风强劲,梧桐叶纷纷坠下。
"小庭院、":小小的庭院里、
"秋凉佳气":弥漫着秋夜的清凉气息。
"兰堂聚饮华筵启":华美的厅堂中,宾客齐聚,盛宴刚刚开始。
"罢令曲、":一曲终了、
"呈珠缀":余音如珠玉般连绵不断。
"晚天行云凝香袂":傍晚的天空,流云飘动,歌女的衣袂凝结着香气。
"新声内、":新谱的曲调里、
"分明心意":分明传递着深深的情意。
"玉炉初喷檀烟起":玉制的香炉里,刚点燃的檀香升起缕缕轻烟。
"敛愁在、":她轻轻敛起愁绪、
"双蛾翠":翠绿的蛾眉微微蹙起。
宋代词人
杜安世(?~?),宋代词人。字寿域,一作名寿域,字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其致力于作词,词多写羁旅、相思。其词风清丽疏快,不避俚俗,有民歌风味。尽管陈振孙评价其“词亦不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但他的一些词如《卜算子》《玉阑干》也纤巧工致,婉约可诵。
1. 分段赏析
“露落风高桐叶坠”句以秋夜实景开篇,通过“露落”“风高”“叶坠”三个动态意象的叠加,构建出庭院秋深的萧瑟氛围。其中“坠”字尤为精妙,既写梧桐叶落之态,又暗含时光流逝的轻微震颤,为全词奠定清冷基调。此句以自然界的凋零暗示人世无常,与后文宴饮场景形成潜在对照。“小庭院、秋凉佳气”两分句形成空间与体感的张力结构。“小庭院”框定场景范围,与“秋凉”共同营造闭锁感,而“佳气”则通过嗅觉通感转换,将秋夜凉意转化为宴会雅趣。这种矛盾修辞折射出宋代文人宴饮文化中刻意营造的审美距离。“兰堂聚饮华筵启”句转入室内场景,以“兰堂”点明宴饮场所的高雅特质,“华筵启”三字如画卷展开,完成由外至内的空间转换。动词“启”暗含仪式感,暗示即将展开的歌舞场景具有程式化特征,与宋代宴乐文化的表演性质相呼应。“罢令曲、呈珠缀”两句收束宴饮场面,“罢令曲”标志歌舞高潮的结束,“呈珠缀”以珠玉落盘之喻描摹乐声余韵。此处“珠缀”意象既写音乐的美妙连贯,又暗含宴会终将散场的隐忧,与首句“叶坠”形成环形结构,暗示欢宴背后的虚幻本质。“晚天行云凝香袂”句视角转向歌女形象,“行云”化用宋玉《神女赋》“婉若游龙乘云翔”典故,以流动云霞喻舞袖翩跹。“凝”字在此产生矛盾效果:既写衣袂的静态凝固,又暗含时间停滞的观感,暗示观者已沉浸于艺术幻境。“新声内、分明心意”揭示音乐与情感的同构关系,“新声”指新创词调,强调艺术表达的独创性。“分明”二字凸显情感传递的清晰度,实则暗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美,符合宋代雅乐“音中意”的审美追求。“玉炉初喷檀烟起”转写室内焚香场景,“初喷”与“起”形成连续动态,视觉上构成青烟袅袅的曲线美。檀香意象具有三重象征:宗教仪式的肃穆、贵族生活的精致、情感压抑的暗示,为结句抒情铺设嗅觉通道。“敛愁在、双蛾翠”作结于人物微表情,“双蛾翠”既写黛眉颜色,更以“敛愁”点破宴饮欢愉的表象。此处“翠”与“愁”构成色彩与情绪的反差:青黑色眉黛本为妆扮之美,却成为愁绪的容器,体现宋代词人“以乐景写哀”的典型笔法。
上一篇:宋·张致远《明月楼》
下一篇:宋·张玉孃《咏史·陈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