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游西崦":常常在西山的小路上漫步,
"时时憩午阴":总爱在正午的树荫下歇息。
"凤来人不见":凤凰悄然飞来却无人得见,
"飞入碧枝深":只留下它飞入碧绿枝叶深处的身影。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白描:前两句以平实语言直写“游西崦”“憩午阴”的动作与场景,不加雕饰却勾勒出夏日树荫下的清凉意境,体现杨万里“诚斋体”的自然鲜活。虚实相生:前两句实写山林漫步的日常,后两句虚写凤凰隐入深枝的幻境,以“凤来无迹”(虚)呼应“碧梧深幽”(实),拓展诗意想象空间。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往往游西崦,时时憩午阴”以“往往”“时时”强化诗人日常漫游山林、午荫休憩的闲适节奏,白描手法勾勒夏日树荫的清凉图景,语言质朴如话,体现“诚斋体”的鲜活自然。“西崦”(西山小丘)与“午阴”(正午树荫)的实景描写,暗含诗人对简朴山林生活的沉浸与热爱,为后文虚境铺垫。后两句“凤来人不见,飞入碧枝深”化用“凤凰栖梧”典故,以“凤来”虚写碧梧之美,却以“人不见”留白,暗示高洁之士隐于幽境,赋予平凡梧桐以超逸神韵。“碧枝深”以枝叶深邃隐喻隐逸之境的不可穷尽,末句戛然而止,余韵悠长,引发对理想栖居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