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柳日初长":东风吹柳的烂漫时节,白昼逐渐加长,
# 日初长:白昼开始长了。
"雨余芳草斜阳":外面刚刚下完小雨,芳草在斜阳下闪着流光。
# 雨余:雨后。
"杏花零落燕泥香":杏花被东风吹散,四处飘荡,掉在屋梁的燕巢上,燕巢也芳香,
"睡损红妆":年轻女子躺罗帐,醒来发现坏了红妆。
# 红妆:指妇女的盛妆,以色尚红,故称红妆。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睡损:睡坏。
"宝篆烟消鸾凤":盘香的烟雾已经消散,盘香形状如同鸾鸟和凤凰环绕,
# 鸾:一作龙。,烟消:一作“烟销”。,宝篆:有版本记作“香篆”:篆香,盘成篆字形状的香。古代盘香,有做成龙凤形的,点燃后,烟篆四散,龙凤形也逐渐消失。故云。也有解释称此处指绣有龙风图案的床帐。
"画屏云锁潇湘":画屏上云雾弥漫,遮蔽了那片潇湘之地。
# 潇湘:湖南潇水、湘水一带的风景。,云锁:一作“萦绕”。
"暮寒微透薄罗裳":暮夜的寒意微微透过轻薄的罗裳,
# 暮:一作夜。
"无限思量":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思念之情。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词。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如东风吹柳、雨余芳草、杏花零落、燕啄香泥等,展现了闺中女子白天春睡、夜里难眠的状态,表达了闺中女子对远方离人的绵绵情思以及春情难耐的复杂心绪。
2. 分段赏析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两句描绘暮春白天之景。“东风吹柳”展现出东风轻柔拂动柳枝的动态美,点出春天的来临,“日初长”则表明春日白昼逐渐变长的时节特点;“雨余芳草斜阳”描写雨后斜阳映照下的芳草,“雨余”让芳草更显鲜嫩,斜阳增添了几分柔和的色调,营造出一种闲适又带着慵懒氛围的春日景象。“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中,“杏花零落”描绘杏花纷纷飘落的凄美之态,“燕泥香”则写燕子衔着沾有杏花香气的泥土筑巢,展现出暮春特有的气息。由这暮春之景引出美人,“睡损红妆”形象地写出美人因面对花落春去之景,感慨青春难再,无心梳妆,只能陷于春困的状态,从景自然过渡到人,借景抒情。“宝篆烟消鸾凤,画屏云锁潇湘”,“宝篆烟消”描绘室内盘香燃尽,烟雾消散的情景,暗示时间流逝,女子独处之久;“画屏云锁潇湘”中,“画屏”为室内陈设,“云锁潇湘”是画屏上所绘景象,云雾缭绕遮蔽潇湘,象征女子所思之人远在难以触及的潇湘之地,借此烘托出女子因思念远人而内心的迷茫与孤寂。“暮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暮寒微透薄罗裳”从触觉角度描写,暮夜的寒意微微透过轻薄的罗裳,渲染出清冷的氛围;“无限思量”直接点明女子在寒夜中难以入眠,只能思前想后,陷入对远方之人的无尽思念之中,将女子的愁绪推向高潮。
3. 作品点评
深入剖析全词的结构,能发现上下两阕各有独特侧重点。上阕聚焦白天室外春色,着重写景,借东风拂柳、雨余芳草、杏花飘落等景致,营造出暮春氛围。下阕则转向夜晚室内,情景交融,通过宝篆香消、画屏云锁等室内陈设,映衬女子的孤寂,最后以“暮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直抒其思念之情,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有评论者觉得上下阕的结句过于写实,称其“气薄语纤”。实则不然,若缺失这对情感的深刻描绘,前文写景便会显得空洞。以晚唐温庭筠为例,其词虽色彩绚丽,但因缺乏真情实感,常被诟病靡丽空泛。而秦观天性多情重情,善于抒发真挚情感,这正是他超越前人之处,也使得此词能打动人心。
# 高丽!直可使耆卿、美成为舆台矣。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少游《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善于状景物。至于“香篆暗消鸾凤,画屏萦绕潇湘”二句,便含蓄无限思量意思,此其有感而作也。
宋杨湜《古今词话》
# 眉批:“句句写景人画。言少而意甚多。”又评它:“以奇才运奇调,堪称奇章。”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四》
# “睡损红妆”句,表少妇的闲愁,非常委婉,和结尾处“无限思量”互相足成,笔法很好。
现代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
# 这首是描写闺情之作。绮情艳语,图写工致。
现代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
# 就说:“‘杏花零落香’、‘为怜流去落红香,唧将归画梁’(曾靓《阮郎归》词)。秦以一句出蓝。”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 谓:“温飞卿《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少游之: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近代王国维《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