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辞我向何处":春辞别了我,向哪里去了。
# 辞:告别。
"怪草草、夜来风雨":怪昨夜的风雨,勿勿忙忙将春掳去。
# 草草:匆匆忙忙。
"一簪华发":一头白发,
"少欢饶恨":欢乐少而恨意多,
# 饶:富足,多。
"无计殢春且住":没有办法将春留住。
# 殢:困于、沉溺于、滞留。
"春回常恨寻无路":常恨找不到春的归路。
# 恨:遗憾。
"试向我、小园徐步":试着去我的小园子里散散步。
"一阑红药":一栏鲜艳的芍药花,
# 红药:红芍药。,阑:一作“栏”。
"倚风含露":临风而立,含露而开。
"春自未曾归去":春天自是没有回去。
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散文流畅,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道劲,辞格俊逸。词的风格与苏东坡的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之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代表作品有《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摸鱼儿》等。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惜春词。写春天匆匆离去时的无奈,以及在小园中偶然发现春意犹存的惊喜。通过夜雨摧花、白发伤春的感慨,再到红药含露的发现,写出了从怅惘到慰藉的心情变化,透着对春光易逝的淡淡怜惜。
2. 写作手法
设问:开篇“春辞我向何处”以问句起笔,既点明送春主题,又为下片寻春埋下伏笔,使全词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借景抒情:“一簪华发少欢饶恨”由眼前白发联想到岁月蹉跎,通过“华发”“风雨”“红药”等意象层层递进,将对春光易逝的怜惜升华为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慨叹。象征:“夜来风雨”既实写暮春景象,又暗喻宦海浮沉,诗人将自然风雨与人生际遇相勾连,道出青春被政治风雨摧折的隐痛;“一栏红药,倚风含露”以盛放的芍药象征不凋的春光,诗人借眼前景物暗示内心对美好事物永驻的期盼,含蓄而富有深意。铺垫:“春回常恨寻无路”中“常”“路”二字为下文“小园徐步”作铺垫,先抑后扬,暗示转机,使发现红药的情节更具戏剧性与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春辞我向何处”开篇这一问,既引出心中郁结的怅惘,又为下文寻访春踪埋下线索。“怪草草、夜来风雨”与“春辞我”相映照,词人似在质问:春光为何如此匆匆离去?既不告别,亦无眷恋,便这样骤然消逝。风雨之夜,仿佛在回应前句的疑问,实则只是道出春归的缘由——春是被那突如其来的风雨裹挟而去的吧?这风雨既可指自然界的骤雨狂风,亦可暗喻人生际遇中的波折。词人仕途坎坷,几经沉浮,因而无论实写风雨还是虚写际遇,这“夜来风雨”催送春归的景象,总隐约映照着他自身的经历。是宦海浮沉里的风雨,匆匆带走了他的青春岁月。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光易逝的眷恋、无奈与叹息。“一簪华发”数语,由外物转向自身,从眼前景引出心中情。正因为青春匆匆消逝,如今才落得“一簪华发”的境况。这“一簪华发”不仅昭示着年岁渐老,青丝染霜,更暗含历经磨难、饱尝忧患的意味。由此,“少欢饶恨”之感便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春光无法挽留,青春同样难以追回。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对年华易老的深深怅惘。下片笔锋一转,词人心绪骤然变化。“春回常恨寻无路”既是对上片情景的收束,又通过“常”“路”二字巧妙牵引下文:“常恨”指向过往,暗示此刻将生新意;昔日“无路”的慨叹,正预示着今日“有路”的可能,由此不着痕迹地过渡至下句。“试向我、小园徐步”一句中,“试”字与前面的“无路”遥相呼应。正因觉得无路可寻,才抱着试探的心态,想要在“我”亲手栽种的小园中寻觅春迹。这里的“我”字格外醒目,暗示着唯有在自己精心照料的小天地里,才能找到永不消逝的春意,这无疑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寄托。“一阑红药,倚风含露”紧接上文,生动描绘出小园中春色常驻的画面。那栏杆边盛开的芍药,临风轻摆,花瓣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显得格外娇艳动人。“倚风”二字勾勒出芍药随风摇曳的曼妙姿态,“含露”则描摹出它带着晨露的清新可人。这迎风绽放的芍药,不正象征着永恒的春天吗?不正寄托着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吗?不正体现着世间最纯净的美好吗?“春自未曾归去”自然承接前文,词人将盛开的芍药视为春天永驻的明证。从“倚风含露”的芍药联想到春天其实并未远去,这样的转折显得浑然天成,毫无刻意雕琢之感。
上一篇:宋·赵崇嶓《窗前》
下一篇:宋·杨万里《竹枝歌七首(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