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咏楚词酬午日":端午佳节高声吟诵楚辞来度过,
# 午日: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酬:指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楚词:亦作“楚辞”,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高咏:朗声吟咏。
"天涯节序匆匆":在天涯漂泊,节日匆匆而过。
# 节序:节令。
"榴花不似舞裙红":石榴花已不像昔日舞裙那般红艳。
# 榴花不似舞裙红:言舞裙比石榴更红更美。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榴花,指石榴花。
"无人知此意":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
"歌罢满帘风":歌声罢了,满帘生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回顾一生万事皆让人感伤,如今我已衰老,
# 伤:病。
"戎葵凝笑墙东":墙边的戎葵却似在凝笑。
# 凝笑:长时间含笑。,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花开五色,似木槿,有向阳特性。
"酒杯深浅去年同":酒杯中酒的多少还和去年一样。
"试浇桥下水":试着将酒浇在桥下的水中,
"今夕到湘中":愿今晚这水能够流到湘中故乡去。
# 湘中:湘江水中。这里指屈原殉难处。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节令抒怀的感怀诗。借端午节凭吊屈原之事,抒发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自身流落天涯的哀伤,以及渴望北伐中原、匡扶宋室却无法实现的爱国情怀与无奈之感。
2. 写作手法
映衬:“戎葵凝笑墙东”。墙边的戎葵向阳绽放,呈现出“凝笑”之态。这里以戎葵的生机勃勃、乐观向阳,映衬出词人即便身处困境,漂泊异乡且年老体衰,仍怀有的旷达豪宕情怀,使词人的形象在戎葵的衬托下更加鲜明。对比:“榴花不似舞裙红”。将眼前鲜艳的榴花与记忆中鲜红的舞裙作对比。昔日词人声名远扬,歌舞宴会不断,舞裙艳丽代表着那时的得意;如今流落江湖,唯有榴花相伴。这种今昔对比,强烈地凸显出时光变迁、世事无常,加重了词人内心的沧桑感与落寞之情。象征:“戎葵凝笑墙东”。戎葵具有向阳生长的特性,在此象征着词人始终坚守的爱国思想。无论外界环境如何艰难,词人就如那始终朝向太阳的戎葵一般,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矢志不渝,借戎葵这一具体事物,将抽象的爱国情怀具象化。拟人:“戎葵”本是没有情感的植物,然而“凝笑”一词,却仿佛赋予了它人的神态与情思,使无情之物化作有情,增添了诗词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幽微情感。融情于景:“节序匆匆”的时光感慨,“榴花不似舞裙红”的往昔追念,“无人知此意”的孤寂喟叹,皆融入那激昂悲壮的歌声之中。“满帘风”这一描写,更是将作者内心的汹涌情绪外化,借景传情,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一种豪迈旷达的气韵。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便掷地有声。“高咏楚词”,鲜明地流露出词人在节日里的伤感情愫与豪迈胸怀。屈原的高尚品格如明灯般激励着他,于是他激昂地吟诵楚辞,心中满是流落天涯的苦涩。时光匆匆,节序更迭,自己却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法施展。词人于两湖间辗转流离,回首过往,万千感触涌上心头。他以相互映照的手法,写下“榴花不似舞裙红”,用明艳夺目的榴花来比照昔日那艳丽的舞裙,勾起对往昔春风得意、声名远扬时光的回忆。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陈与义凭借《墨梅》诗得到徽宗赏识,一时间声名大噪,权贵们往来频繁,歌舞宴会不断。可如今他漂泊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轻易触动他对往昔的追忆。然而,“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无人能领会他此刻复杂的心境。一曲《楚辞》高歌完毕,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不言而喻,更凸显出他内心的痛苦。从“高咏”到“歌罢”,在这吟诵楚辞的时空转换中,词人以一个“酬”字巧妙过渡时间。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词人的情思在歌声中起伏涌动。“节序匆匆”的感怀,“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喟叹,皆融入这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更是将作者情绪的激昂展露无遗,情景交融,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一种豪迈的气质与神态。下片:情感愈发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沉重的叹息,饱含着词人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感慨。岁月流逝,人已老去,曾经的欢乐皆成过眼云烟。就如同他在诗中所写“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对自身衰老的悲叹,与词中情感一脉相承。“戎葵凝笑墙东”一句,词人借蜀葵向阳的特性,来寄托自己始终不变的爱国情怀。五月墙边的葵花,向着东方的太阳绽放。“戎葵”与“榴花”一样,都是五月的代表,词人借此来衬托自己豁达豪放的心境。“戎葵”本是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赋予了它人的情感,进而更深刻地传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尽管年老漂泊异乡,可他心中的豪情从未消减。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身心境的写照,极具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直抒当下心情。满腔的豪情,都倾注在了对屈原的缅怀之中。“酒杯深浅”将今年的饮酒与去年相比较,细腻地刻画时间的流转。酒杯中酒的深浅依旧,可时光已非昨日,今昔对比,感慨无尽。词人借酒杯含蓄表意,在时光的流逝里,进一步强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悲叹,将内心的悲愤凸显出来。情绪的汹涌澎湃,让词人对屈原的高尚品格愈发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词人怀着虔诚之心,向湘江祭酒,再加上杯中之酒定会流入汨罗江的联想,滔滔江水里,融入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从激昂吟诵楚辞到把酒酹江,充分展现出词人对屈原的深切凭吊,那浓郁的怀旧之情与炽热的爱国情感,都蕴含在这“试浇”的举动以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言辞高迈超拔,蕴含着豪迈之情,深意藏于言外,诚如遗山所言“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从词人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之语中,从其“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深沉浩叹中,以及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思绪里,读者能够体会到那潜藏于词人眉睫之间的,豪放而又悲壮的情感基调。
# 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金元好问《自题乐府引》
上一篇:宋·范成大《早发竹下》
下一篇:宋·赵长卿《柳梢青·潇洒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