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西
chí
chí
shàng
yǐn

朝代:宋作者:晁冲之浏览量:3
西
chí
chí
shàng
yǐn
nián
nián
duō
shǎo
huān
bié
lái
háng
shū
xún
cháng
xiāng
jiàn
liǎo
yóu
dào
chū
ān
wěn
jǐn
qīn
jīn
mèng
yuè
míng
hǎo
jiāng
xiāng
xiū
wèn
dìng
qíng
zhī
chūn
hòu
guǎn
luò
huā

译文

回想当年在西池欢聚畅饮,每天该有多少的快乐和幸福。可自从分别以后一封书信都没有。即使像往常那样相见,也不可能再像当初那般了。今夜我拥着锦被安然入梦,梦境中趁着月色渡过江河去与好友相聚。尽管相互相思也不要问近况如何。因为明明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哪里还管落花命运如何。

逐句剖析

"忆昔西池池上饮":回想当年在西池欢聚畅饮,

# 西池:指北宋汴京金明池。当时为贵族游玩之所。

"年年多少欢娱":每天该有多少的快乐和幸福。

"别来不寄一行书":可自从分别以后一封书信都没有。

# 别来不寄一行书:借用唐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适》“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诗句。

"寻常相见了":即使像往常那样相见,

# 寻常:平时,平常。

"犹道不如初":也不可能再像当初那般了。

"安稳锦衾今夜梦":今夜我拥着锦被安然入梦,

# 锦衾:锦缎被子。衾:一作屏。,安稳:布置稳当。

"月明好渡江湖":梦境中趁着月色渡过江河去与好友相聚。

"相思休问定何如":尽管相互相思也不要问近况如何。

# 何如:问安语。 怎么样。

"情知春去后":因为明明知道春天已经过去,

# 情知:深知,明知。

"管得落花无":哪里还管落花命运如何。

# 落花:喻指失势的朋友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是北宋晁冲之的创作的一首词,被选入《宋词三百首》,属于怀旧相思题材。上阙开篇便直入主题,追忆往昔于京邑参加文酒诗会的欢乐场景,彼时宴饮之欢情跃然纸上。一句“别来”笔锋陡转,将视角拉回当下,描绘出昔日亲旧四散、音容渺茫的寂寥画面。“寻常”二句以昔日日常欢愉反衬如今的孤独落寞,字里行间饱含着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下阕则着重抒发当下心境,感叹旧友音讯全无,只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而梦中相逢的情景,词人以“休问”二字轻轻带过,实则暗合“不如初”的遗憾之意。结尾“春去”“花无”四字,看似写景,实则以景喻情,隐喻美好时光不再,曾经的乐事皆成泡影,更流露出对未来前路的黯淡愁思。全词以淡雅细腻的笔触,追忆往昔的欢娱时光与真挚友情,采用曲笔传情、以乐写哀的手法,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人生感慨,巧妙融入平淡质朴的词句与蕴含哲思的理性表达之中。从“忆昔”的深情回忆,到“夜梦”的虚幻相逢,再到“落花”的现实感慨,层层递进地展现出人生的坎坷际遇与世事无常,于含蓄委婉间透出一缕挥之不去的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晁冲之(1072?~1126?),北宋诗人。字用道,改字叔用,济州巨野(今山东)人。举进士不第,绍圣间党锢事起,隐居具茨山下,世称具茨先生。政和中入大晟府,后授承务郎。晁冲之与吕本中、王直方等有唱和,曾学诗于陈师道,吕本中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沉郁稳健,笔力雅健,刘克庄称其诗“意度沉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晁冲之擅长作词,其《汉宫春·梅》以构思新奇、笔致清丽闻名。另有作品《重过鸿仪寺》《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夷门行赠秦夷仲》等。著有《具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神宗之母宣仁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掌权,苏轼等人得到升迁。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章惇主政后打压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往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苏轼、苏辙兄弟及“苏门四学士”接连被贬谪。晁冲之虽官职低微,仅任承务郎,也因被视为旧党成员,不得不离开京城,隐居于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自此,昔日一同吟诗饮酒的友人四散各地,皆陷入困境。在隐居期间,晁冲之对往日志同道合的友人充满怀念,与朋友们宴饮唱和的往昔时常浮现于脑海,引发其诸多感慨与思念之情。这首词便是寄托他怀旧相思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旧词。词作描绘了作者与旧游离别后,对往日汴京生活的深切怀念,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人事变迁的感慨与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结尾“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将旧党得势的元祐时期比作“春天”,把遭受政治打击的故旧比作“落花”,形象地表达出美好不再、命运飘零的无奈,使抽象情感更易被感知。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忆昔西池池上饮”描绘昔日于金明池与友人欢聚饮酒、畅意抒怀的热闹场景,那时的欢愉尽显旧党得势时的意气风发。然而,下片回归现实,以“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等句,展现如今旧友离散、音信断绝,即便相见也谨小慎微的凄凉境况。往昔的乐景与当下的哀情形成强烈反差,更深刻地凸显出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悲叹,以及政治失意后的惆怅与孤寂。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忆昔西池池上饮”,点明了地点。西池就是金明池,它位于汴京城西,因而被称为西池。这里是汴京著名的名胜之地,每逢春秋佳节,游客众多,车马喧闹,热闹非凡。作者回忆往昔与朋友们在西池饮酒的时光,那其中有无数欢乐的事情值得怀念。晁冲之的从兄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一,晁冲之本人与苏轼、苏辙及“四学士”不仅在文学上有交流,在政治立场上也较为接近,同属旧党体系。“昔”指的是宋哲宗元祐年间,彼时旧党掌权,晁冲之与“二苏”及“四学士”等人常常一同在金明池游玩、饮酒。他们志同道合、性情相投,相聚时纵谈古今,其乐融融。所有的欢乐往事,都浓缩在了“多少”这两个字里,至今回忆起来,仍满是留恋。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北宋新旧党争的起伏,他们的文期酒会也逐渐消散。“年年”并非指每年都是如此,实际上仅指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八年(1093)这短短八年。元祐元年,哲宗刚即位,神宗的母亲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等人也都得到晋升。但到了元祐八年,宣仁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再次掌权,章惇执政后开始排斥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往定州。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始终无法忘怀昔日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他们的思念日益加深。朋友们已无法像过去那样在西池饮酒欢聚,若能通过书信往来,倾诉彼此的思念,也能稍稍慰藉离别的愁绪。可现实却不允许。“别来不寄一行书”,昔日朋友离散后,竟断了音信,连一行书信都没有。这看似是在责备朋友无情,但这里的“不寄”其实应理解为“不能寄”。因为这些被贬谪的人,连同司马光一起,大多被列入“元祐党籍”,到了贬所后,还要受到地方主管官员的监督。倘若再有结党嫌疑,还会追加罪责。在新党的高压统治下,旧党人物只能躲避灾祸,以求自保,哪里还敢书信往来、互诉衷肠,给政敌留下把柄呢?下片“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这两句采用了假设的语气。“寻常”并非指元祐九年以前,因为前文已从过去的得意、相聚,写到了当时的失意、分离,从结构上看,不会突然又倒回去写相聚相见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就当时众人的政治处境而言,即便能够像平常一样见面,可大家都历经风雨,如同惊弓之鸟,再也无法像当初在西池那样纵情饮酒、畅快交谈、毫无顾忌了,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以免再次遭受迫害。凡是经历过政治风波、饱经患难的人,都能深刻体会这种感受。下片描述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境。“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安稳”二字含义深刻。经历了险恶的政治风波后,作者觉得只有在家中的锦屏里才感到安稳、没有风险。朋友既无法相见,又失去了音信,那么只能趁着今夜明月,让梦魂飞越江湖、关山,来一场梦游。就像李白在梦游天姥山时所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只有在梦中,才不受空间和政治的限制,可以自由穿梭。这体现了一个遭受政治打击的善良知识分子无奈又苦闷的心情。“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这是设想在月夜梦中重逢时的话语。按理说,久别重逢应该畅谈彼此的近况,可为何反而“休问”呢?这是因为大家遭遇相同、处境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询问情况,只会徒增伤感。这里的“春天”,象征着政治上的春天,即旧党执政的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那段春风得意的时光;“落花”则比喻像他们一样遭受政治风雨摧残的故旧。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形象更加鲜明。以问句结尾,提出问题却不直接作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叙事抒情层层推进,从欢聚场景写起,转而描述分离之愁,再到梦中心思,最后以梦中相见却欲言又止,归于春去花落的景象收尾,诸多情感与深意尽在不言中。在艺术手法上,其笔法不断推进、深入,愈发触动人心,引发无限感慨。内容基调伤感哀婉,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开朗乐观的情绪,这种矛盾又和谐的情感交织,正是该词的独特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知春去后”二句,淡语有深致,咀之无穷。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其六十)》

下一篇:宋·释师范《偈颂七十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