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西池池上饮":回想当年在西池欢聚畅饮,
# 西池:指北宋汴京金明池。当时为贵族游玩之所。
"年年多少欢娱":每天该有多少的快乐和幸福。
"别来不寄一行书":可自从分别以后一封书信都没有。
# 别来不寄一行书:借用唐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适》“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诗句。
"寻常相见了":即使像往常那样相见,
# 寻常:平时,平常。
"犹道不如初":也不可能再像当初那般了。
"安稳锦衾今夜梦":今夜我拥着锦被安然入梦,
# 锦衾:锦缎被子。衾:一作屏。,安稳:布置稳当。
"月明好渡江湖":梦境中趁着月色渡过江河去与好友相聚。
"相思休问定何如":尽管相互相思也不要问近况如何。
# 何如:问安语。 怎么样。
"情知春去后":因为明明知道春天已经过去,
# 情知:深知,明知。
"管得落花无":哪里还管落花命运如何。
# 落花:喻指失势的朋友们。
北宋诗人
晁冲之(1072?~1126?),北宋诗人。字用道,改字叔用,济州巨野(今山东)人。举进士不第,绍圣间党锢事起,隐居具茨山下,世称具茨先生。政和中入大晟府,后授承务郎。晁冲之与吕本中、王直方等有唱和,曾学诗于陈师道,吕本中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沉郁稳健,笔力雅健,刘克庄称其诗“意度沉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晁冲之擅长作词,其《汉宫春·梅》以构思新奇、笔致清丽闻名。另有作品《重过鸿仪寺》《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夷门行赠秦夷仲》等。著有《具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旧词。词作描绘了作者与旧游离别后,对往日汴京生活的深切怀念,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人事变迁的感慨与惆怅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结尾“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将旧党得势的元祐时期比作“春天”,把遭受政治打击的故旧比作“落花”,形象地表达出美好不再、命运飘零的无奈,使抽象情感更易被感知。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忆昔西池池上饮”描绘昔日于金明池与友人欢聚饮酒、畅意抒怀的热闹场景,那时的欢愉尽显旧党得势时的意气风发。然而,下片回归现实,以“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等句,展现如今旧友离散、音信断绝,即便相见也谨小慎微的凄凉境况。往昔的乐景与当下的哀情形成强烈反差,更深刻地凸显出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悲叹,以及政治失意后的惆怅与孤寂。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忆昔西池池上饮”,点明了地点。西池就是金明池,它位于汴京城西,因而被称为西池。这里是汴京著名的名胜之地,每逢春秋佳节,游客众多,车马喧闹,热闹非凡。作者回忆往昔与朋友们在西池饮酒的时光,那其中有无数欢乐的事情值得怀念。晁冲之的从兄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一,晁冲之本人与苏轼、苏辙及“四学士”不仅在文学上有交流,在政治立场上也较为接近,同属旧党体系。“昔”指的是宋哲宗元祐年间,彼时旧党掌权,晁冲之与“二苏”及“四学士”等人常常一同在金明池游玩、饮酒。他们志同道合、性情相投,相聚时纵谈古今,其乐融融。所有的欢乐往事,都浓缩在了“多少”这两个字里,至今回忆起来,仍满是留恋。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北宋新旧党争的起伏,他们的文期酒会也逐渐消散。“年年”并非指每年都是如此,实际上仅指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八年(1093)这短短八年。元祐元年,哲宗刚即位,神宗的母亲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等人也都得到晋升。但到了元祐八年,宣仁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新党再次掌权,章惇执政后开始排斥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往定州。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始终无法忘怀昔日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他们的思念日益加深。朋友们已无法像过去那样在西池饮酒欢聚,若能通过书信往来,倾诉彼此的思念,也能稍稍慰藉离别的愁绪。可现实却不允许。“别来不寄一行书”,昔日朋友离散后,竟断了音信,连一行书信都没有。这看似是在责备朋友无情,但这里的“不寄”其实应理解为“不能寄”。因为这些被贬谪的人,连同司马光一起,大多被列入“元祐党籍”,到了贬所后,还要受到地方主管官员的监督。倘若再有结党嫌疑,还会追加罪责。在新党的高压统治下,旧党人物只能躲避灾祸,以求自保,哪里还敢书信往来、互诉衷肠,给政敌留下把柄呢?下片“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这两句采用了假设的语气。“寻常”并非指元祐九年以前,因为前文已从过去的得意、相聚,写到了当时的失意、分离,从结构上看,不会突然又倒回去写相聚相见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就当时众人的政治处境而言,即便能够像平常一样见面,可大家都历经风雨,如同惊弓之鸟,再也无法像当初在西池那样纵情饮酒、畅快交谈、毫无顾忌了,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以免再次遭受迫害。凡是经历过政治风波、饱经患难的人,都能深刻体会这种感受。下片描述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境。“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安稳”二字含义深刻。经历了险恶的政治风波后,作者觉得只有在家中的锦屏里才感到安稳、没有风险。朋友既无法相见,又失去了音信,那么只能趁着今夜明月,让梦魂飞越江湖、关山,来一场梦游。就像李白在梦游天姥山时所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只有在梦中,才不受空间和政治的限制,可以自由穿梭。这体现了一个遭受政治打击的善良知识分子无奈又苦闷的心情。“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这是设想在月夜梦中重逢时的话语。按理说,久别重逢应该畅谈彼此的近况,可为何反而“休问”呢?这是因为大家遭遇相同、处境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询问情况,只会徒增伤感。这里的“春天”,象征着政治上的春天,即旧党执政的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那段春风得意的时光;“落花”则比喻像他们一样遭受政治风雨摧残的故旧。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形象更加鲜明。以问句结尾,提出问题却不直接作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叙事抒情层层推进,从欢聚场景写起,转而描述分离之愁,再到梦中心思,最后以梦中相见却欲言又止,归于春去花落的景象收尾,诸多情感与深意尽在不言中。在艺术手法上,其笔法不断推进、深入,愈发触动人心,引发无限感慨。内容基调伤感哀婉,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开朗乐观的情绪,这种矛盾又和谐的情感交织,正是该词的独特之处。
# “情知春去后”二句,淡语有深致,咀之无穷。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下一篇:宋·释师范《偈颂七十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