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舸亭亭横晚渚":两艘小船静静横泊在暮色笼罩的水洲边,
"城中飞观嵯峨":城中高耸的楼阁巍峨矗立,直入云端。
"画桥灯火照清波":彩绘石桥上的灯火,照亮了清澈的水波。
"玉钩平浸水":如玉钩般的弯月,平平地浸在水面上,
"金锁半沉河":如金锁般的光影,一半沉入了河水中。
"试问无情堤上柳":试着问问那无情的堤岸杨柳啊,
"也应厌听离歌":是否也早已听厌了这离别的歌声。
"人生无奈别离何":人生在世,面对离别却如此无可奈何。
"夜长嫌梦短":漫漫长夜,总嫌梦中相聚的时间太短,
"泪少怕愁多":泪水已少,却更怕这愁绪绵绵无休。
北宋诗人
晁冲之(1072?~1126?),北宋诗人。字用道,改字叔用,济州巨野(今山东)人。举进士不第,绍圣间党锢事起,隐居具茨山下,世称具茨先生。政和中入大晟府,后授承务郎。晁冲之与吕本中、王直方等有唱和,曾学诗于陈师道,吕本中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沉郁稳健,笔力雅健,刘克庄称其诗“意度沉阔,气力宽余,一洗诗人穷饿酸辛之态”。晁冲之擅长作词,其《汉宫春·梅》以构思新奇、笔致清丽闻名。另有作品《重过鸿仪寺》《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夷门行赠秦夷仲》等。著有《具茨集》。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双舸亭亭横晚渚,城中飞观嵯峨”,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的江景图。两艘小船静静地横在江渚之上,远处城中的高楼飞檐高耸,巍峨壮观。“亭亭”二字赋予双舸以静态之美,与“横”字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而“飞观嵯峨”则从远景的角度,为画面增添了宏大的气势。接着“画桥灯火照清波。玉钩平浸水,金锁半沉河”,夜幕降临,画桥上灯火通明,映照在清澈的江波之上,波光粼粼。“玉钩”“金锁”分别比喻新月和水中的倒影,形象生动。新月仿佛平浸在水中,而金锁般的倒影则半沉于河中,此景优美而奇幻,词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精心组合,勾勒出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为下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础,在这美好的景致背后,隐隐透露出一丝孤寂之感。下片“试问无情堤上柳,也应厌听离歌”,词人将目光转向堤上的柳树,以设问的方式,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感。连无情的柳树都厌烦听到离歌,可见离歌之频繁,离情之浓烈。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手法,借柳树表达自己对离别之事的深深厌倦。“人生无奈别离何”,直接点明主题,道出人生常常无奈地面对离别,这种无奈之感,是对生活中诸多离别场景的深刻感慨。“夜长嫌梦短,泪少怕愁多”,则进一步从自身感受出发,在漫长的夜晚,总觉得梦境短暂,还未与思念之人相聚便已醒来;泪水稀少,却害怕忧愁太多无法承载。这两句通过对夜、梦、泪、愁等意象的巧妙运用,细腻地描绘出词人在离别后的愁苦心境,将离别的痛苦和对相聚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宋·蒋元龙《好事近·叶暗乳鸦啼》
下一篇:宋·辛弃疾《眼儿媚·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