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悲生事":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
# 满目悲生事:史载关中大旱,斗米七千钱,人相食。
"因人作远游":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
"迟回度陇怯":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
# 陇:陇山,又名陇坂陇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
"浩荡及关愁":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
# 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形势险峻。,及:一作入。
"水落鱼龙夜":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
# 鱼龙:川名,在秦州附近。
"山空鸟鼠秋":秋意浸染,鸟鼠山显得格外空寂。
# 鸟鼠:山名,在秦州附近。,空:一作通。
"西征问烽火":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
# 西征问烽火:时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
"心折此淹留":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秦州山北寺":秦州城北的寺院,
# 山:一作城。
"胜迹隗嚣宫":是当年隗嚣的宫殿。
# 隗嚣宫:在秦州东北山上。隗嚣,东汉初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新莽末,当地豪强据有天水、武都、金城等郡,自称西州上将军。后与汉军交战屡败,忧愤而死。,胜迹:一作传是。
"苔藓山门古":古老的山门长满苔藓,
# 古:一作故。
"丹青野殿空":空寂的野殿中还残存着当年的壁画。
"月明垂叶露":月光照亮了叶尖上的垂露,
"云逐渡溪风":云追逐着渡溪的夜风。
"清渭无情极":清清的渭水最是无情,
# 清渭:指渭水,因水清而称。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渭河平原,经长安城北。
"愁时独向东":在我忧愁时它独自向东流去。
"州图领同谷":秦州都督府领着南面的同谷,
# 同谷:在秦州南,今甘肃成县。,州图:《唐书》:“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三郡。”
"驿道出流沙":驿道伸向西面沙漠。
# 流沙:沙漠。《唐六典》:“陇右道,东接秦州,西逾流沙。”
"降虏兼千帐":归附的异族帐篷绵延有数千座,
# 降虏:指归附的少数民族。
"居人有万家":土居的汉人计以万家。
"马骄珠汗落":矫健的骏马驰骋时满身赤汗飞溅,
# 珠:一作朱。
"胡舞白蹄斜":异族舞蹈时斜戴着毡笠。
# 白蹄斜:以白垩其首,舞则头偏,故云。白蹄,即白题,古代匈奴部族所戴的毡笠。蹄,一作“题”。
"年少临洮子":来自西部的临洮少年,
# 子:一作至。,临洮:地名,在秦州西。其地民风勇劲。
"西来亦自夸":也在自夸身手不凡。
"鼓角缘边郡":鼓角声从边郡周围传来,
# 边郡:指秦州。,缘:此句谓四面都是鼓角声,故曰缘,有回环的意思,作动词用。
"川原欲夜时":川原即将入夜。
"秋听殷地发":深秋季节听此声感到大地都在震动,
# 殷:震动。
"风散入云悲":风把它散入云层何等悲凉。
"抱叶寒蝉静":寒蝉悲戚地静抱着树叶,
"归来独鸟迟":孤鸟迟迟未能飞回山间。
# 来:一作山。
"万方声一概":普天之下到处都是鼓角声震,
# 一概:齐同。,方:一作年。
"吾道竟何之":我究竟该去何处安身。
"南使宜天马":南使的统辖之地适宜牧养良马,
# 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
"由来万匹强":牧养的数量总在万匹以上。
"浮云连阵没":然而邺城一仗那云般的骏马与阵同没,
"秋草遍山长":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
# 遍:一作满。
"闻说真龙种":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
# 龙种:指骏马。古传骏马为龙所生。《开山图》云: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
"仍残老骕骦":仍然剩有老驌驦。
# 骕骦:骏马名。,仍残:一作空余。
"哀鸣思战斗":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
"迥立向苍苍":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城上胡笳奏":秦州城上胡笳奏起乐曲,
"山边汉节归":山脚下归来远行的使节。
# 汉节归:当时战乱未平,需调集西域兵马东征,故常有使节从秦州经过。
"防河赴沧海":为防御河北的叛军而远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是奉皇上之命从金微调来士兵。
#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时于此置金微都护府。微:一作徽。
"士苦形骸黑":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
"旌疏鸟兽稀":黎木稀疏啊鸟兽无几。
# 旌:一作林。
"那闻往来戍":哪能经受这种往来征戍之苦,
# 闻:一作堪。
"恨解邺城围":所恨的是叛军解除了邺域之围。
# 恨解邺城围:史载,乾元二年(759)唐军九节度使围邺城已数月,因军中无帅,攻城不力,致使史思明调兵解邺城之围得逞。
"莽莽万重山":浑浑莽莽万山重叠,
"孤城山谷间":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 孤城山谷间:秦州处于南北两山之谷。山:一作石。
"无风云出塞":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
# 无风云出塞:秦州位于低谷,故城中人不觉有风,而天风实有之。
"不夜月临关":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 不夜月临关:秦州东西皆为谷口,故无山以遮日月。
"属国归何晚":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
#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
"楼兰斩未还":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独长望":久久地怅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
# 独:一作一。
"衰飒正摧颜":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 摧:一作催。
"闻道寻源使":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张骞,
# 寻源使:指张骞。汉武帝令张骞寻黄河之源,张骞乘槎而去,找到源头。
"从天此路回":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
"牵牛去几许":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
# 牵牛去几许:《荆楚岁时记》载,张骞乘槎西行经月,至一处,见一女在织布,夫牵牛在河边饮水。
"宛马至今来":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马至今还能输送过来。
"一望幽燕隔":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
"何时郡国开":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
"东征健儿尽":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
"羌笛暮吹哀":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今日明人眼":今天我的昏眼忽然明亮,
"临池好驿亭":是因为见到了一处临池的好驿亭。
# 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休息的处所。
"丛篁低地碧":成片的竹林低附地面,凝着碧色,
"高柳半天青":高大的柳树伸向半空,摇着青光。
"稠叠多幽事":众多的幽景令人目不暇接,
"喧呼阅使星":喧哗的人群围观暂住的使臣。
"老夫如有此":我如能有此作为栖身之处,
"不异在郊坰":虽说住在城里也无异于乡间。
# 坰:遥远的郊野。
"云气接昆仑":郁郁的云气远接昆仑,
"涔涔塞雨繁":涔涔的塞雨下个不停。
# 涔涔:雨不止貌。
"羌童看渭水":羌族儿童观看暴涨的渭水,
"使客向河源":西行使者取向黄河的源头。
# 向:一作尚。,使:一作估。
"烟火军中幕":烟火起处是军中的营幕,
"牛羊岭上村":牛羊游处是岭上的荒村。
"所居秋草净":我的门前宁静的秋草,
"正闭小蓬门":正好闭阻小小的蓬门。
"萧萧古塞冷":古塞萧萧风冷,
"漠漠秋云低":秋云密布低垂。
# 云:一作风。
"黄鹄翅垂雨":黄鹄雨中垂翅,
"苍鹰饥啄泥":苍鹰啄泥充饥。
"蓟门谁自北":蓟门叛军,谁去征讨,
"汉将独征西":吐蕃发难,汉将征西。
"不意书生耳":不料我这书生双耳,
# 耳:一作眼。
"临衰厌鼓鼙":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
# 鼓鼙:战鼓。鼓,指大鼓;鼙,指小鼓。,厌:足,饱。一作见。
"山头南郭寺":南郭寺坐落在山头上,
# 南郭寺:位于秦州城东南约三华里的慧音山北坡,今尚存。南:一作东。
"水号北流泉":寺中有一眼泉水名叫北流泉。
# 北流泉:在南郭寺内,因泉水北流而得名。今存泉井一眼,水味甘甜。
"老树空庭得":古老的柏树为空庭添色,
# 老树:南郭寺庭院有古柏两株,今尚存活。
"清渠一邑传":清澄的渠水流遍全县。
"秋花危石底":秋花开在危石下面,
"晚景卧钟边":夕照映在废钟旁边。
# 边:一作前。
"俯仰悲身世":俯仰之间触发了身世的悲慨,
"溪风为飒然":溪风飒飒为我发出凄凉的感叹。
# 飒:一作肃。
"传道东柯谷":听说东柯谷那个地方,
# 东柯谷:《通志》载,东柯谷在秦州东南五十里。据今人李济阻考察,东柯谷“即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柳家河村,此地位于天水市东南七十里”。杜甫之侄杜佐住东柯谷。
"深藏数十家":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对门藤盖瓦":繁茂的藤条攀上门户,盖着屋瓦,
"映竹水穿沙":清湛的溪水映着竹林,穿过白沙。
"瘦地翻宜粟":贫瘠的士地反倒适宜种栗,
"阳坡可种瓜":向阳的坡田可以种瓜。
"船人近相报":一路上叮瞩船夫近则相告,
# 船人近相报:可知杜甫曾乘船前往东柯谷,途中,意将其地视为陶潜所记之桃源胜地,盖欲卜居其处。
"但恐失桃花":唯恐错过了那世外桃花。
"万古仇池穴":万古留传的仇池穴,
# 仇池:山名,在唐成州同谷县(治今甘肃成县)西,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
"潜通小有天":暗中通连着小有天。
# 小有天:道家所传洞府之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府山。
"神鱼人不见":池中的神鱼今虽已不见,
# 人:一作今。,神鱼: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可成仙。
"福地语真传":但其为一方福地则是真实的传言。
"近接西南境":仇池在秦州西南,两地相近,
"长怀十九泉":我总是怀念那里的十九孔名泉。
"何时一茅屋":何时才能建座茅屋,
# 时:一作当。
"送老白云边":在那白云之上度过余年。
"未暇泛沧海":未及泛游沧海,
"悠悠兵马间":却久奔于兵马之间。
"塞门风落木":秋天的关塞到处的风吹叶落,
# 门风:一作风寒。
"客舍雨连山":身居寂寞的客舍呆望秋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阮籍一生颇多行兴,
# 阮籍:三国时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纵情物外,时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便恸哭而返。
"庞公隐不还":庞公归隐一去不还。
#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躬耕垅亩,不慕官位,曾拒刘表邀请,后携妻儿隐居鹿门山,采药以终。
"东柯遂疏懒":东柯谷正适合我的疏懒之性,
# 东柯遂疏懒:杜甫当时暂居东柯谷杜佐宅。懒:一作放。
"休镊鬓毛斑":既然不想出仕也就不必修整鬓斑。
# 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
"东柯好崖谷":东柯崖谷十分幽美,
"不与众峰群":远远超过了其它山峰。
"落日邀双鸟":落日之际它邀双鸟投宿,
"晴天养片云":晴天之时卷动着片片白云。
# 养:一作“卷”,一作“揽”。
"野人矜险绝":野居之土矜夸此处与世隔绝,
# 矜:一作“吟”。
"水竹会平分":当会允许我平分水竹的胜景。
"采药吾将老":我将在此采药送老,
"儿童未遣闻":这种打算无须让儿女知闻。
"边秋阴易久":边地的秋天阴雨连绵,
# 久:一作“夕”。
"不复辨晨光":天黑得早而亮得晚。
"檐雨乱淋幔":檐雨纷乱淋湿了帷幔,
"山云低度墙":山云低浮度过了矮墙。
"鸬鹚窥浅井":鸬鹚为了捕鱼而窥视浅井,
# 鸬鹚:又名鱼鹰,善捕鱼。农家饲养之以帮助捕鱼,此时因雨多井满,鸬鹚以为井水中有鱼,故窥视。
"蚯蚓上深堂":蚯蚓为了避湿而爬进厅堂。
# 深:一作“高”。
"车马何萧索":门前没有车踪马迹,
"门前百草长":百草长得茂盛异常。
"地僻秋将尽":秦州处地偏僻山高路险,
"山高客未归":眼下秋季将近而我尚未回归。
# 客:一作“夜”。
"塞云多断续":塞上的阴云断断续续,
"边日少光辉":边地的太阳缺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报警的烽火时常燃起,
"传闻檄屡飞":紧急的羽檄屡屡飞驰。
# 闻:一作“声”。
"西戎外甥国":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
# 西戎:指吐蕃。
"何得迕天威":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
# 迕:一作“近”。
"凤林戈未息":凤林一帯干戈未息,
# 凤林:《旧唐书·地理志》载,凤林县,属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东北)此时正遭吐蕃进犯。
"鱼海路常难":通向鱼海的道路总是艰难。
# 鱼海:吐蕃境内地名,所在之处不详。
"候火云烽峻":云峰之上常有烽火报警,
# 烽:一作峰。,候火:烽火。
"悬军幕井干":孤军深入难免幕井枯干。
# 幕:一作暮。,悬军:深入敌方的孤军。幕井:军营的水井。
"风连西极动":狂风摇撼着西域,
"月过北庭寒":寒月映照着北庭。
# 北庭:方镇名,属陇右道。李嗣业曾破吐蕃建功,后为北庭节度使,在邺城战役中牺牲。此句谓北庭无将。
"故老思飞将":老夫思念李广那样的勇将,
# 故老:作者自称。飞将:汉将李广镇守右北平郡,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何时议筑坛":朝廷何时才能考虑拜将筑坛。
# 筑坛:《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为汉王时曾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时:一作人。
"唐尧真自圣":当今皇上真个是天生圣明,
# 唐尧:指唐肃宗。古人云:“从谏则圣”,肃宗拒绝杜甫等人的忠谏并冷落他,故讽其为“自圣”。
"野老复何知":我这村夫野老又懂得什么。
"晒药能无妇":晾晒药材岂能没有老伴的帮助,
# 晒药能无妇:意在以自得之乐回答肃宗的冷遇。幸,一作“亦”。
"应门幸有儿":应答门户亦有五尺之童。
# 幸:一作亦。
"藏书闻禹穴":听说秦州附近有藏书的禹穴,
# 禹穴:旧注地点有三:一在浙江省绍兴县会稽山上,相传为夏禹藏书之处;一在陕西省洵阳县东;一在蜀地石纽。此三说皆不切秦州地理。近人冯国瑞认为禹穴即在今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石窟中(见《炳灵寺石窟考察记》),李济阻赞同此说并详加考证(见《杜甫陇右行踪三题》)。
"读记忆仇池":阅读传记十分向往那胜地仇池。
# 忆:一作“悟”。
"为报鸳行旧":以上诸篇是为告知同朝旧友,
# 行:班行或行列的意思。古人以“鸳行”比喻朝宫,故“鸳行旧”,乃专指同朝旧友,非一般同事(杜甫曾做过左拾遗)。,鸳:通“鹓”。
"鹪鹩在一枝":我像只鹪鹩栖身于一枝。
# 鹪鹩:一种以昆虫为食的小鸟。《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纪行组诗,从西入秦州到计划离去,以五律写尽秦州山川风物与边塞情状。诗作多侧面反映安史之乱时期动荡现实,既绘边关重镇的地域风貌,又抒伤时忧国的孤愤之情,首末二章以“生事悲”与“圣朝弃”呼应,道尽弃官流寓的无奈。组诗兼具时代厚重与艺术价值,是研究杜甫秦州生活与思想的重要文本。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第九首以“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的驿亭美景,引出“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的归隐渴望,景中寓情。第十首用“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的雨中山村景象,暗含战后寂寥之情,自然贴切。借古伤今:组诗借历史典故、往昔战事,如“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化用张骞寻河源事,“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关联历史使命,结合当下“安史之乱”未平、边患频仍的现实,今昔对照间,抒发对国家动荡、自身漂泊的哀伤,借历史映照现实,伤时感乱。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开篇即奠定了悲伤的基调,因关中大旱,生活艰难,诗人不得不依附他人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通过描写度陇山、至陇关时的畏惧与忧愁,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以鱼龙川、鸟鼠山的秋夜之景,烘托出凄凉氛围,同时表达了对秦州战事的担忧以及留居此地的伤痛。第二首:“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描绘了城北寺的古迹,古老的山门长满苔藓,野殿中壁画虽存但殿宇空寂,尽显历史的沧桑感。“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通过明月、垂露、溪风、清渭等景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而清渭水独自东流,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忧愁。第三首:“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介绍了秦州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要道。“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描绘了秦州的民族聚居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骏马、胡舞、少年自夸,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第四首:“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傍晚时分,边郡的鼓角声响起,秋风中声音震动大地,散入云层,充满悲凉之感。“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以寒蝉、独鸟烘托出孤独凄凉的氛围,面对天下到处都是鼓角声,诗人发出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迷茫之叹。第五首:“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写秦州适宜养马,曾经马群众多,但邺城之战后,骏马与阵同没,只剩下秋草遍山。“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通过对老骕骦的描写,借马喻人,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渴望为国效力的情怀。第六首:“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写秦州城上胡笳声起,有使节归来,以及士兵奉诏从金微调来防御河北叛军。“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描绘了士兵的辛苦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以及对邺城之围被解的遗憾和愤恨。第七首:“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描绘了秦州处于万重山中的孤城景象,以及奇特的自然现象,无风时云出塞,未入夜月临关,营造出一种孤寂、神秘的氛围。“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借使节未归、楼兰未斩,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和对自身衰老的感慨。第八首:“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借张骞寻河源的典故,引出对现实的感慨。“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悲痛以及对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的哀伤。第九首:“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描绘了临池驿亭的美景,竹林碧绿,高柳参天,令人眼前一亮。“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垧。”诗人在美景中感到愉悦,希望能有此家居,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第十首:“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描绘了秦州的雨景以及独特的人物场景。“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通过描写军中幕帐、岭上村庄以及自己居住的环境,表现出一种宁静与战乱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第十一首:“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描绘了古塞的寒冷、秋云的低沉以及雨中黄鹄、苍鹰的景象,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自身衰老的无奈。第十二首:“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介绍了南郭寺的位置和寺中的泉水、老树、清渠等景物。“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通过描写秋花、晚景,引发了诗人对自身身世的悲叹,溪风也仿佛为之飒然。第十三首:“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描绘了东柯谷的隐居环境,数十家隐藏在山谷中,对门藤盖瓦,水穿沙映竹,景色优美。“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写了当地的农事和诗人对东柯谷的喜爱,担心错过这里的美景,有隐居于此的想法。第十四首:“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介绍了仇池穴的神奇传说。“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表达了诗人对仇池穴的向往,希望能在那里建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体现了对宁静、隐居生活的渴望。第十五首:“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写诗人身处战乱,无暇去泛沧海,只能在兵马间漂泊,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的景象,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凄凉。“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借阮籍、庞公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在东柯谷疏懒隐居,不再为出仕而操心的想法。第十六首:“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揽白云。”描绘了东柯谷独特的崖谷风光,落日、双鸟、晴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写了当地野人的生活,以及诗人想要在东柯谷采药终老的愿望,不希望儿童打扰这份宁静。第十七首:“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描绘了秦州秋天阴雨连绵的景象,天色阴沉,檐雨乱淋,山云低垂。“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通过鸬鹚窥井、蚯蚓上堂、车马萧索、门前百草长等细节,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和寂寞。第十八首:“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写秦州地处偏僻,秋天将尽,诗人仍未归乡,塞云断续、边日无光的景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通过写烽火报警、檄文飞传,表现出边境的紧张局势,同时对吐蕃的进犯表示不满。第十九首:“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写凤林一带战事未息,鱼海路途艰难,烽火在云峰上燃烧,孤军深入水源干枯,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艰难。“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通过描写风、月等景象,烘托出战争的氛围,诗人思念飞将军,希望能有良将出现,平定战乱。第二十首:“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以讽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唐肃宗的不满,自己只能以晒药、有儿应门的生活来自我安慰。“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写了诗人听闻禹穴藏书、回忆仇池,最后以鹪鹩在一枝自比,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只求安身立命的心态。
4. 作品点评
杜甫诗歌语言以精警准确著称,《秦州杂诗二十首》便是其中之一。其一,用字精练精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秦州山川风貌与战乱氛围;其二,造句奇妙精巧,如“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以独特意象组合营造苍凉意境;其三,善用正话反说,语意委婉曲折,藏深沉慨叹于文字间。这组诗全依五律体裁,二十首彼此呼应、紧密关联,是杜甫对长安十年联章体组诗的深度改造与发展,堪称杜诗精华,尽显其诗歌艺术造诣。
# 近时论诗者,皆谓偶对不切,则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如江西诗让所作、虑失之俗也;则往往不甚对,是亦一偏之见尔。老杜《江陵》诗“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秦州》诗云:“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如此之类、可谓对偶太切矣,又何俗乎?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钟云:清壮时幻(“水落”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游须因人,而亦无专主之人,故有“迟回”、“浩荡”之语;所有怯且愁者,因吐蕃未靖,西征之烽火未息也,首尾相应。……“鱼龙”、“鸟鼠”固属地名,而借为景物之用,不即不离,妙不容言,真化工笔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茫茫奔窜,如鱼龙之失所;碌碌因人,等鸟鼠之同穴:借山川点化。……变文属对,见满目无非兵象。起下“烽火”句,言秦州仍不可久留耳(“水落”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李安溪云:凡诗以虚涵两意为妙,如杜《秦州杂诗》:“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两句,夜则水落鱼龙,秋则山空鸟鼠,一说也:鱼龙之夜,故闻水落;鸟鼠之秋,故见山空,又一说也。……盖两意归于一意,而著语以虚涵取巧,诗家法也。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
# 鱼龙川,鸟鼠谷,皆秦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起联字字清彻。“生事”而曰:“满 目悲”,为世知己可知……三、四,萦前透后,开摆非常。不独来路艰难,而“问路”之神已摄。五、六,乃贴秦州。……(结句)着一“问”字,觉一路惊惶,姑就此栖托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意极哀顿,气则浑涵,自是诸篇缘起,盖少陵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此首顿结,自见本意。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此诗晚唐人声调一同。五、六极天下之工,第七句天生此语。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范德机云:渭水无情而知东向,为臣子有人性而不知尊王之义。此子美愁时便有取于水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赵云龙曰:中联不推敲而自工致(“苔藓”四句下)。蒋一梅曰:炼来语遒劲。周珽曰:少陵又有《秦州杂诗》一章,与此同体。此以“城北寺”起兴,通篇咏寺以见志;彼以鼓角起兴,通篇咏鼓角以寓情:丰神警语,各有深致。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言一身不能随渭水而东,故反怨其无情也(“清谓”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纪昀:晚唐人那得此神骨?巧班:落句秦州结。李光垣:“山”字复。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汇评《瀛奎律髓汇评》
# 《秦州杂诗》:“月明垂叶露”,学其深细。“云逐渡溪风”,学其圆活。“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是推结法。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降虏兼千帐”,而居人止方家,则虏多血民少矣;故“马骄”、“胡舞”,气势强盛。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五、六入喻,笔意幽细:结极悲凉。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此志地界、土俗。“同谷”领于本州,故曰“领”……盖言地当冲要,所以羌民杂处也。而俗近蕃风,但见骄悍成刁,亦重地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三章总写秦州形势。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听角》篇云:“万方声一概,吾道竞何之?”听角者多矣,孰知此言之悲哉!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鼓角声悲,故蝉为之静,鸟为之迟,亦以自寓。
清王嗣奭《杜臆》
# “寒蝉静”,不敢言也;“独鸟迟”,不敢息也。故下有“何之”句(“抱叶”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殷地”、“入云”,承“鼓角”;“蝉静”、“鸟迟”,承“夜时”。末因边郡而及万方,则所慨于身巨者深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五、六入喻,笔意幽细。结极悲凉,言时急武事,吾道将何施耶!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曰“夜”,曰“秋”,曰“风”,都为边声托出凄苦。五、六,兴起“何之”,结意更悲:本因避乱而来,到此仍无宁宇,是无处安身。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上句见声之深入,此句见声之高举(“秋听殷地发”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叹时危市骏,独在所遗,老弃遐荒也(“闻说”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伏枥咬鸣,隐然自寓。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七、八,乃因神马而思建功。只就马说,壮心自露。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借伤马致慨。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赵云龙曰:寄意深远。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时吐蕃作乱,征西上卒,络绎出塞;出则虽无风而烟尘随以去,故云“无风云出塞”。边关入夜,人烟阒寂。白沙如雪;兼之秋冬草枯木脱,虽夜不黑,常如有月,故云“不夜月临关”。非目见不能描写如此。
清王嗣奭《杜臆》
# 含“独长望”(“莽莽”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皆人称老杜字法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句法如“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余谓此等皆杜句字之露巧者,浑读不妨大雅。拈出示人,将开恶道。
清毛先舒《诗辩坻》
# 山多,故无风而云常出塞;城迥,故不夜而月先临关;二句写出阴云惨淡,月色凄凉景象。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句中)二字一逗,三字一逗:下申上法。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气调苍深。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起手壁立万仞(“莽莽”二句下)。奇景偶然写出。或以“无风”“不夜”为地名,不但穿凿,亦令杜诗无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忧吐蕃之不庭也。一、二,身所处。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著矣。……“长望”、“摧颜”,忧何时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里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吴昌祺云:如雕鹗盘空,雄健自喜。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苍莽之笔,前四尤历,足征雄分。评:三、四,独辟之句,正以无所缘籍乃成奇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秋花”、“晚景”一联,自况身世之穷,故承以“俯仰悲身世”。
清王嗣奭《杜臆》
# 予尝入泉林寿圣寺亲见此景,乃叹为工(“秋花”一联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邑藉清渠之传注,承水;花掩危石,影落卧钟,以况己之穷巷,故下有俯仰身世之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秦州》诗忧愤悱侧,都非文人伎俩,即“归山独鸟迟”、“老树空庭得”二语,亦令人搁笔。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写废寺如画(“秋花”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三、四分承首,二,可谓整密。五、六亦是老作意,语不同直置。结笔有生势,不肯衰细;“卧钟边”取映第一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西戎外甥国,何得近(“迕”一作“近”)天威”,戎本无亲,时方内寇,而下语浑含得体。
清王嗣奭《杜臆》
# 贴“秋”,又形容得“高”字出(“塞云”一联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客秦而优吐蕃也。上四,记边秋苦景;下四,言边警可危。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一、二,就谷中写;三、四,引到边塞;五、六,落出烽檄;七、八、点明吐蕃,妙在逐层拓出。……须知此处渐近收局,故就寓中再将世事兜裹,所谓规重矩叠者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野老复何知”,有决绝长往之意矣。时携子,故有颔联……因“鹪鹩”故用“鸳行”,用字之巧。
清王嗣奭《杜臆》
# 应(第一首)发端“悲生事”(“晒药”二句下)。应“此淹留”,叹当时同在两省者,竟任一老之播弃也(“为报”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其二十,为通局总结。首联言圣主自宁国步,野人何用杞忧,结完悲世等篇。中四,言偕隐亦既有人,探奇聊可遂志,结完藏身等篇。末正与首篇“心折淹留”相应。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末章慨世不见用,而羁栖异地也。为二十首总结。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秦州》五言二十首,内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总云《秦州杂诗》。……首作云“因人”,“鸳行侣”正与相照。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题曰《杂诗》,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时,盖甫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即事命意,触景成文,或系于国,或系于己,要以达其性情则一。然其遇弥困,而思则弥深;其心益苦,而言则益工;纵出横飞,涵今茹古。昔人谓其秦州以后,律法尤精,盖所遇有以激发之也。学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参时世以观之,庶有以窥其藩篱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详结联,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通盘布置,用代书笺,体裁自宜浑成。若云杂诗无伦次,则以后《天河》、《初月》等篇,皆杂诗也,何不统入于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诗)又有随所兴触,一章一意,分观错杂,总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风》、子美《秦州杂诗》之类是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张上若云:是诗二十首,首章叙来秦之由,其馀皆至秦所见所闻也: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间有带慨河北处,亦由本地触发。大约在西言西,反复于吐蕃之骄横,使节之络绎,无能为朝庭效一筹者,结以唐尧自圣,无须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妇与儿、此身访道探奇。穷愁卒岁、寄语诸友,无复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