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zhōu
shī
èr
shí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mǎn
bēi
shēng
shì
yīn
rén
zuò
yuǎn
yóu
chí
huí
lǒng
qiè
hào
dàng
guān
chóu
shuǐ
luò
lóng
shān
kōng
niǎo
shǔ
qiū
西
zhēng
wèn
fēng
huǒ
xīn
zhé
yān
liú
qín
zhōu
shān
běi
shèng
wěi
xiāo
gōng
tái
xiǎn
shān
mén
dān
qīng
diàn
殿
kōng
yuè
míng
chuí
yún
zhú
fēng
qīng
wèi
qíng
chóu
shí
xiàng
dōng
zhōu
lǐng
tóng
驿
dào
chū
liú
shā
xiáng
jiān
qiān
zhàng
rén
yǒu
wàn
jiā
jiāo
zhū
hàn
luò
bái
xié
nián
shào
lín
táo
西
lái
kuā
jiǎo
yuán
biān
jùn
chuān
yuán
shí
qiū
tīng
yīn
fēng
sàn
yún
bēi
bào
hán
chán
jìng
guī
lái
niǎo
chí
wàn
fāng
shēng
gài
dào
jìng
zhī
nán
shǐ
使
tiān
yóu
lái
wàn
qiáng
yún
lián
zhèn
qiū
cǎo
biàn
shān
cháng
wén
shuō
zhēn
lóng
zhǒng
réng
cán
lǎo
shuāng
āi
míng
zhàn
dòu
jiǒng
xiàng
cāng
cāng
chéng
shàng
jiā
zòu
shān
biān
hàn
jié
guī
fáng
cāng
hǎi
fèng
zhào
jīn
wēi
shì
xíng
hái
hēi
jīng
shū
niǎo
shòu
wén
wǎng
lái
shù
hèn
jiě
chéng
wéi
mǎng
mǎng
wàn
chóng
shān
chéng
shān
jiān
fēng
yún
chū
sài
yuè
lín
guān
shǔ
guó
guī
wǎn
lóu
lán
zhǎn
wèi
huán
yān
chén
cháng
wàng
shuāi
zhèng
cuī
yán
wén
dào
xún
yuán
shǐ
使
cóng
tiān
huí
qiān
niú
wǎn
zhì
jīn
lái
wàng
yōu
yān
shí
jùn
guó
kāi
dōng
zhēng
jiàn
ér
jìn
qiāng
chuī
āi
jīn
míng
rén
yǎn
lín
chí
hǎo
驿
tíng
cóng
huáng
gāo
liǔ
bàn
tiān
qīng
chóu
dié
duō
yōu
shì
xuān
yuè
shǐ
使
xīng
lǎo
yǒu
zài
jiāo
jiōng
yún
jiē
kūn
lún
cén
cén
sài
fán
qiāng
tóng
kàn
wèi
shuǐ
shǐ
使
xiàng
yuán
yān
huǒ
jūn
zhōng
niú
yáng
lǐng
shàng
cūn
suǒ
qiū
cǎo
jìng
zhèng
xiǎo
péng
mén
xiāo
xiāo
sài
lěng
qiū
yún
huáng
chì
chuí
cāng
yīng
zhuó
mén
shuí
běi
hàn
jiàng
zhēng
西
shū
shēng
ěr
lín
shuāi
yàn
shān
tóu
nán
guō
shuǐ
hào
běi
liú
quán
lǎo
shù
kōng
tíng
qīng
chuán
qiū
huā
wēi
shí
wǎn
jǐng
zhōng
biān
yǎng
bēi
shēn
shì
fēng
wéi
rán
chuán
dào
dōng
shēn
cáng
shù
shí
jiā
duì
mén
téng
gài
yìng
zhú
shuǐ
chuān
穿
shā
shòu
fān
yáng
zhòng
guā
chuán
rén
jìn
xiāng
bào
dàn
kǒng
shī
táo
huā
wàn
chóu
chí
xué
qián
tōng
xiǎo
yǒu
tiān
shén
rén
jiàn
zhēn
chuán
jìn
jiē
西
nán
jìng
cháng
huái
怀
shí
jiǔ
quán
shí
máo
sòng
lǎo
bái
yún
biān
wèi
xiá
fàn
cāng
hǎi
yōu
yōu
bīng
jiān
sài
mén
fēng
luò
shè
lián
shān
ruǎn
xíng
duō
xìng
páng
gōng
yǐn
huán
dōng
suì
shū
lǎn
xiū
niè
bìn
máo
bān
dōng
hǎo
zhòng
fēng
qún
luò
yāo
shuāng
niǎo
qíng
tiān
yǎng
piàn
yún
rén
jīn
xiǎn
jué
shuǐ
zhú
huì
píng
fēn
cǎi
yào
jiāng
lǎo
ér
tóng
wèi
qiǎn
wén
biān
qiū
yīn
jiǔ
biàn
chén
guāng
yán
luàn
lín
màn
shān
yún
qiáng
kuī
qiǎn
jǐng
qiū
yǐn
shàng
shēn
táng
chē
xiāo
suǒ
mén
qián
bǎi
cǎo
cháng
qiū
jiāng
 jìn 
shān
gāo
wèi
guī
sài
yún
duō
duàn
biān
shǎo
guāng
huī
jǐng
fēng
cháng
bào
chuán
wén
fēi
西
róng
wài
shēng
guó
tiān
wēi
fèng
lín
wèi
hǎi
cháng
nán
hòu
huǒ
yún
fēng
jùn
xuán
jūn
jǐng
gān
fēng
lián
西
dòng
yuè
guò
běi
tíng
hán
lǎo
fēi
jiàng
shí
zhù
tán
táng
yáo
zhēn
shèng
lǎo
zhī
shài
yào
néng
yìng
mén
xìng
yǒu
ér
cáng
shū
wén
xué
chóu
chí
wèi
bào
yuān
háng
jiù
jiāo
liáo
zài
zhī

译文

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意浸染,鸟鼠山显得格外空寂。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秦州城北的寺院,是当年隗嚣的宫殿。古老的山门长满苔藓,空寂的野殿中还残存着当年的壁画。月光照亮了叶尖上的垂露,云追逐着渡溪的夜风。清清的渭水最是无情,在我忧愁时它独自向东流去。秦州都督府领着南面的同谷,驿道伸向西面沙漠。归附的异族帐篷绵延有数千座,土居的汉人计以万家。矫健的骏马驰骋时满身赤汗飞溅,异族舞蹈时斜戴着毡笠。来自西部的临洮少年,也在自夸身手不凡。鼓角声从边郡周围传来,川原即将入夜。深秋季节听此声感到大地都在震动,风把它散入云层何等悲凉。寒蝉悲戚地静抱着树叶,孤鸟迟迟未能飞回山间。普天之下到处都是鼓角声震,我究竟该去何处安身。南使的统辖之地适宜牧养良马,牧养的数量总在万匹以上。然而邺城一仗那云般的骏马与阵同没,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仍然剩有老驌驦。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秦州城上胡笳奏起乐曲,山脚下归来远行的使节。为防御河北的叛军而远赴沧海,是奉皇上之命从金微调来士兵。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黎木稀疏啊鸟兽无几。哪能经受这种往来征戍之苦,所恨的是叛军解除了邺域之围。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久久地怅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张骞,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马至今还能输送过来。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今天我的昏眼忽然明亮,是因为见到了一处临池的好驿亭。成片的竹林低附地面,凝着碧色,高大的柳树伸向半空,摇着青光。众多的幽景令人目不暇接,喧哗的人群围观暂住的使臣。我如能有此作为栖身之处,虽说住在城里也无异于乡间。郁郁的云气远接昆仑,涔涔的塞雨下个不停。羌族儿童观看暴涨的渭水,西行使者取向黄河的源头。烟火起处是军中的营幕,牛羊游处是岭上的荒村。我的门前宁静的秋草,正好闭阻小小的蓬门。古塞萧萧风冷,秋云密布低垂。黄鹄雨中垂翅,苍鹰啄泥充饥。蓟门叛军,谁去征讨,吐蕃发难,汉将征西。不料我这书生双耳,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南郭寺坐落在山头上,寺中有一眼泉水名叫北流泉。古老的柏树为空庭添色,清澄的渠水流遍全县。秋花开在危石下面,夕照映在废钟旁边。俯仰之间触发了身世的悲慨,溪风飒飒为我发出凄凉的感叹。听说东柯谷那个地方,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繁茂的藤条攀上门户,盖着屋瓦,清湛的溪水映着竹林,穿过白沙。贫瘠的士地反倒适宜种栗,向阳的坡田可以种瓜。一路上叮瞩船夫近则相告,唯恐错过了那世外桃花。万古留传的仇池穴,暗中通连着小有天。池中的神鱼今虽已不见,但其为一方福地则是真实的传言。仇池在秦州西南,两地相近,我总是怀念那里的十九孔名泉。何时才能建座茅屋,在那白云之上度过余年。未及泛游沧海,却久奔于兵马之间。秋天的关塞到处的风吹叶落,身居寂寞的客舍呆望秋雨连山。阮籍一生颇多行兴,庞公归隐一去不还。东柯谷正适合我的疏懒之性,既然不想出仕也就不必修整鬓斑。东柯崖谷十分幽美,远远超过了其它山峰。落日之际它邀双鸟投宿,晴天之时卷动着片片白云。野居之土矜夸此处与世隔绝,当会允许我平分水竹的胜景。我将在此采药送老,这种打算无须让儿女知闻。边地的秋天阴雨连绵,天黑得早而亮得晚。檐雨纷乱淋湿了帷幔,山云低浮度过了矮墙。鸬鹚为了捕鱼而窥视浅井,蚯蚓为了避湿而爬进厅堂。门前没有车踪马迹,百草长得茂盛异常。秦州处地偏僻山高路险,眼下秋季将近而我尚未回归。塞上的阴云断断续续,边地的太阳缺少光辉。报警的烽火时常燃起,紧急的羽檄屡屡飞驰。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凤林一帯干戈未息,通向鱼海的道路总是艰难。云峰之上常有烽火报警,孤军深入难免幕井枯干。狂风摇撼着西域,寒月映照着北庭。老夫思念李广那样的勇将,朝廷何时才能考虑拜将筑坛。当今皇上真个是天生圣明,我这村夫野老又懂得什么。晾晒药材岂能没有老伴的帮助,应答门户亦有五尺之童。听说秦州附近有藏书的禹穴,阅读传记十分向往那胜地仇池。以上诸篇是为告知同朝旧友,我像只鹪鹩栖身于一枝。

逐句剖析

"满目悲生事":关中大旱,满眼饥荒令人悲伤,

# 满目悲生事:史载关中大旱,斗米七千钱,人相食。

"因人作远游":为了投奔他人我才远游异乡。

"迟回度陇怯":怀着畏惧的心情翻越盘屈的陇坂,

# 陇:陇山,又名陇坂陇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

"浩荡及关愁":携着浩荡的愁思抵达陇关。

# 关:陇关,又名大震关,形势险峻。,及:一作入。

"水落鱼龙夜":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

# 鱼龙:川名,在秦州附近。

"山空鸟鼠秋":秋意浸染,鸟鼠山显得格外空寂。

# 鸟鼠:山名,在秦州附近。,空:一作通。

"西征问烽火":西行途中不断询问秦州有无战事,

# 西征问烽火:时秦州一带受吐蕃威胁。

"心折此淹留":留居此处内心伤痛已极。

"秦州山北寺":秦州城北的寺院,

# 山:一作城。

"胜迹隗嚣宫":是当年隗嚣的宫殿。

# 隗嚣宫:在秦州东北山上。隗嚣,东汉初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新莽末,当地豪强据有天水、武都、金城等郡,自称西州上将军。后与汉军交战屡败,忧愤而死。,胜迹:一作传是。

"苔藓山门古":古老的山门长满苔藓,

# 古:一作故。

"丹青野殿空":空寂的野殿中还残存着当年的壁画。

"月明垂叶露":月光照亮了叶尖上的垂露,

"云逐渡溪风":云追逐着渡溪的夜风。

"清渭无情极":清清的渭水最是无情,

# 清渭:指渭水,因水清而称。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渭河平原,经长安城北。

"愁时独向东":在我忧愁时它独自向东流去。

"州图领同谷":秦州都督府领着南面的同谷,

# 同谷:在秦州南,今甘肃成县。,州图:《唐书》:“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三郡。”

"驿道出流沙":驿道伸向西面沙漠。

# 流沙:沙漠。《唐六典》:“陇右道,东接秦州,西逾流沙。”

"降虏兼千帐":归附的异族帐篷绵延有数千座,

# 降虏:指归附的少数民族。

"居人有万家":土居的汉人计以万家。

"马骄珠汗落":矫健的骏马驰骋时满身赤汗飞溅,

# 珠:一作朱。

"胡舞白蹄斜":异族舞蹈时斜戴着毡笠。

# 白蹄斜:以白垩其首,舞则头偏,故云。白蹄,即白题,古代匈奴部族所戴的毡笠。蹄,一作“题”。

"年少临洮子":来自西部的临洮少年,

# 子:一作至。,临洮:地名,在秦州西。其地民风勇劲。

"西来亦自夸":也在自夸身手不凡。

"鼓角缘边郡":鼓角声从边郡周围传来,

# 边郡:指秦州。,缘:此句谓四面都是鼓角声,故曰缘,有回环的意思,作动词用。

"川原欲夜时":川原即将入夜。

"秋听殷地发":深秋季节听此声感到大地都在震动,

# 殷:震动。

"风散入云悲":风把它散入云层何等悲凉。

"抱叶寒蝉静":寒蝉悲戚地静抱着树叶,

"归来独鸟迟":孤鸟迟迟未能飞回山间。

# 来:一作山。

"万方声一概":普天之下到处都是鼓角声震,

# 一概:齐同。,方:一作年。

"吾道竟何之":我究竟该去何处安身。

"南使宜天马":南使的统辖之地适宜牧养良马,

# 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

"由来万匹强":牧养的数量总在万匹以上。

"浮云连阵没":然而邺城一仗那云般的骏马与阵同没,

"秋草遍山长":空留下秋草遍山高长。

# 遍:一作满。

"闻说真龙种":听说此处的骏马群中,

# 龙种:指骏马。古传骏马为龙所生。《开山图》云: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

"仍残老骕骦":仍然剩有老驌驦。

# 骕骦:骏马名。,仍残:一作空余。

"哀鸣思战斗":它悲鸣着渴望去战斗,

"迥立向苍苍":向苍天挺起坚强的脊梁。

"城上胡笳奏":秦州城上胡笳奏起乐曲,

"山边汉节归":山脚下归来远行的使节。

# 汉节归:当时战乱未平,需调集西域兵马东征,故常有使节从秦州经过。

"防河赴沧海":为防御河北的叛军而远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是奉皇上之命从金微调来士兵。

# 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时于此置金微都护府。微:一作徽。

"士苦形骸黑":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

"旌疏鸟兽稀":黎木稀疏啊鸟兽无几。

# 旌:一作林。

"那闻往来戍":哪能经受这种往来征戍之苦,

# 闻:一作堪。

"恨解邺城围":所恨的是叛军解除了邺域之围。

# 恨解邺城围:史载,乾元二年(759)唐军九节度使围邺城已数月,因军中无帅,攻城不力,致使史思明调兵解邺城之围得逞。

"莽莽万重山":浑浑莽莽万山重叠,

"孤城山谷间":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 孤城山谷间:秦州处于南北两山之谷。山:一作石。

"无风云出塞":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

# 无风云出塞:秦州位于低谷,故城中人不觉有风,而天风实有之。

"不夜月临关":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 不夜月临关:秦州东西皆为谷口,故无山以遮日月。

"属国归何晚":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

#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

"楼兰斩未还":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烟尘独长望":久久地怅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

# 独:一作一。

"衰飒正摧颜":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 摧:一作催。

"闻道寻源使":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张骞,

# 寻源使:指张骞。汉武帝令张骞寻黄河之源,张骞乘槎而去,找到源头。

"从天此路回":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

"牵牛去几许":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

# 牵牛去几许:《荆楚岁时记》载,张骞乘槎西行经月,至一处,见一女在织布,夫牵牛在河边饮水。

"宛马至今来":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马至今还能输送过来。

"一望幽燕隔":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

"何时郡国开":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

"东征健儿尽":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

"羌笛暮吹哀":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今日明人眼":今天我的昏眼忽然明亮,

"临池好驿亭":是因为见到了一处临池的好驿亭。

# 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休息的处所。

"丛篁低地碧":成片的竹林低附地面,凝着碧色,

"高柳半天青":高大的柳树伸向半空,摇着青光。

"稠叠多幽事":众多的幽景令人目不暇接,

"喧呼阅使星":喧哗的人群围观暂住的使臣。

"老夫如有此":我如能有此作为栖身之处,

"不异在郊坰":虽说住在城里也无异于乡间。

# 坰:遥远的郊野。

"云气接昆仑":郁郁的云气远接昆仑,

"涔涔塞雨繁":涔涔的塞雨下个不停。

# 涔涔:雨不止貌。

"羌童看渭水":羌族儿童观看暴涨的渭水,

"使客向河源":西行使者取向黄河的源头。

# 向:一作尚。,使:一作估。

"烟火军中幕":烟火起处是军中的营幕,

"牛羊岭上村":牛羊游处是岭上的荒村。

"所居秋草净":我的门前宁静的秋草,

"正闭小蓬门":正好闭阻小小的蓬门。

"萧萧古塞冷":古塞萧萧风冷,

"漠漠秋云低":秋云密布低垂。

# 云:一作风。

"黄鹄翅垂雨":黄鹄雨中垂翅,

"苍鹰饥啄泥":苍鹰啄泥充饥。

"蓟门谁自北":蓟门叛军,谁去征讨,

"汉将独征西":吐蕃发难,汉将征西。

"不意书生耳":不料我这书生双耳,

# 耳:一作眼。

"临衰厌鼓鼙":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

# 鼓鼙:战鼓。鼓,指大鼓;鼙,指小鼓。,厌:足,饱。一作见。

"山头南郭寺":南郭寺坐落在山头上,

# 南郭寺:位于秦州城东南约三华里的慧音山北坡,今尚存。南:一作东。

"水号北流泉":寺中有一眼泉水名叫北流泉。

# 北流泉:在南郭寺内,因泉水北流而得名。今存泉井一眼,水味甘甜。

"老树空庭得":古老的柏树为空庭添色,

# 老树:南郭寺庭院有古柏两株,今尚存活。

"清渠一邑传":清澄的渠水流遍全县。

"秋花危石底":秋花开在危石下面,

"晚景卧钟边":夕照映在废钟旁边。

# 边:一作前。

"俯仰悲身世":俯仰之间触发了身世的悲慨,

"溪风为飒然":溪风飒飒为我发出凄凉的感叹。

# 飒:一作肃。

"传道东柯谷":听说东柯谷那个地方,

# 东柯谷:《通志》载,东柯谷在秦州东南五十里。据今人李济阻考察,东柯谷“即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柳家河村,此地位于天水市东南七十里”。杜甫之侄杜佐住东柯谷。

"深藏数十家":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对门藤盖瓦":繁茂的藤条攀上门户,盖着屋瓦,

"映竹水穿沙":清湛的溪水映着竹林,穿过白沙。

"瘦地翻宜粟":贫瘠的士地反倒适宜种栗,

"阳坡可种瓜":向阳的坡田可以种瓜。

"船人近相报":一路上叮瞩船夫近则相告,

# 船人近相报:可知杜甫曾乘船前往东柯谷,途中,意将其地视为陶潜所记之桃源胜地,盖欲卜居其处。

"但恐失桃花":唯恐错过了那世外桃花。

"万古仇池穴":万古留传的仇池穴,

# 仇池:山名,在唐成州同谷县(治今甘肃成县)西,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

"潜通小有天":暗中通连着小有天。

# 小有天:道家所传洞府之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府山。

"神鱼人不见":池中的神鱼今虽已不见,

# 人:一作今。,神鱼: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可成仙。

"福地语真传":但其为一方福地则是真实的传言。

"近接西南境":仇池在秦州西南,两地相近,

"长怀十九泉":我总是怀念那里的十九孔名泉。

"何时一茅屋":何时才能建座茅屋,

# 时:一作当。

"送老白云边":在那白云之上度过余年。

"未暇泛沧海":未及泛游沧海,

"悠悠兵马间":却久奔于兵马之间。

"塞门风落木":秋天的关塞到处的风吹叶落,

# 门风:一作风寒。

"客舍雨连山":身居寂寞的客舍呆望秋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阮籍一生颇多行兴,

# 阮籍:三国时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纵情物外,时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便恸哭而返。

"庞公隐不还":庞公归隐一去不还。

#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躬耕垅亩,不慕官位,曾拒刘表邀请,后携妻儿隐居鹿门山,采药以终。

"东柯遂疏懒":东柯谷正适合我的疏懒之性,

# 东柯遂疏懒:杜甫当时暂居东柯谷杜佐宅。懒:一作放。

"休镊鬓毛斑":既然不想出仕也就不必修整鬓斑。

# 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

"东柯好崖谷":东柯崖谷十分幽美,

"不与众峰群":远远超过了其它山峰。

"落日邀双鸟":落日之际它邀双鸟投宿,

"晴天养片云":晴天之时卷动着片片白云。

# 养:一作“卷”,一作“揽”。

"野人矜险绝":野居之土矜夸此处与世隔绝,

# 矜:一作“吟”。

"水竹会平分":当会允许我平分水竹的胜景。

"采药吾将老":我将在此采药送老,

"儿童未遣闻":这种打算无须让儿女知闻。

"边秋阴易久":边地的秋天阴雨连绵,

# 久:一作“夕”。

"不复辨晨光":天黑得早而亮得晚。

"檐雨乱淋幔":檐雨纷乱淋湿了帷幔,

"山云低度墙":山云低浮度过了矮墙。

"鸬鹚窥浅井":鸬鹚为了捕鱼而窥视浅井,

# 鸬鹚:又名鱼鹰,善捕鱼。农家饲养之以帮助捕鱼,此时因雨多井满,鸬鹚以为井水中有鱼,故窥视。

"蚯蚓上深堂":蚯蚓为了避湿而爬进厅堂。

# 深:一作“高”。

"车马何萧索":门前没有车踪马迹,

"门前百草长":百草长得茂盛异常。

"地僻秋将尽":秦州处地偏僻山高路险,

"山高客未归":眼下秋季将近而我尚未回归。

# 客:一作“夜”。

"塞云多断续":塞上的阴云断断续续,

"边日少光辉":边地的太阳缺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报警的烽火时常燃起,

"传闻檄屡飞":紧急的羽檄屡屡飞驰。

# 闻:一作“声”。

"西戎外甥国":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

# 西戎:指吐蕃。

"何得迕天威":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

# 迕:一作“近”。

"凤林戈未息":凤林一帯干戈未息,

# 凤林:《旧唐书·地理志》载,凤林县,属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东北)此时正遭吐蕃进犯。

"鱼海路常难":通向鱼海的道路总是艰难。

# 鱼海:吐蕃境内地名,所在之处不详。

"候火云烽峻":云峰之上常有烽火报警,

# 烽:一作峰。,候火:烽火。

"悬军幕井干":孤军深入难免幕井枯干。

# 幕:一作暮。,悬军:深入敌方的孤军。幕井:军营的水井。

"风连西极动":狂风摇撼着西域,

"月过北庭寒":寒月映照着北庭。

# 北庭:方镇名,属陇右道。李嗣业曾破吐蕃建功,后为北庭节度使,在邺城战役中牺牲。此句谓北庭无将。

"故老思飞将":老夫思念李广那样的勇将,

# 故老:作者自称。飞将:汉将李广镇守右北平郡,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何时议筑坛":朝廷何时才能考虑拜将筑坛。

# 筑坛:《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为汉王时曾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时:一作人。

"唐尧真自圣":当今皇上真个是天生圣明,

# 唐尧:指唐肃宗。古人云:“从谏则圣”,肃宗拒绝杜甫等人的忠谏并冷落他,故讽其为“自圣”。

"野老复何知":我这村夫野老又懂得什么。

"晒药能无妇":晾晒药材岂能没有老伴的帮助,

# 晒药能无妇:意在以自得之乐回答肃宗的冷遇。幸,一作“亦”。

"应门幸有儿":应答门户亦有五尺之童。

# 幸:一作亦。

"藏书闻禹穴":听说秦州附近有藏书的禹穴,

# 禹穴:旧注地点有三:一在浙江省绍兴县会稽山上,相传为夏禹藏书之处;一在陕西省洵阳县东;一在蜀地石纽。此三说皆不切秦州地理。近人冯国瑞认为禹穴即在今甘肃省永靖县炳灵寺石窟中(见《炳灵寺石窟考察记》),李济阻赞同此说并详加考证(见《杜甫陇右行踪三题》)。

"读记忆仇池":阅读传记十分向往那胜地仇池。

# 忆:一作“悟”。

"为报鸳行旧":以上诸篇是为告知同朝旧友,

# 行:班行或行列的意思。古人以“鸳行”比喻朝宫,故“鸳行旧”,乃专指同朝旧友,非一般同事(杜甫曾做过左拾遗)。,鸳:通“鹓”。

"鹪鹩在一枝":我像只鹪鹩栖身于一枝。

# 鹪鹩:一种以昆虫为食的小鸟。《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旅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创作的纪行组诗。二十首诗以行踪为线,既绘秦州山川城郭、风土人情,又叙边塞战事、旅居苦况,更发忧国伤时之慨,多维度展现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与地域风貌。组诗以比兴寄意深婉,语言精警凝练,将忧愤心绪融入纪行写景中,兼具时代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创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开启“因人作远游”的颠沛旅程,自长安出发后,首站便抵达秦州。在秦州期间,他以五律形式写下二十首诗,集中歌咏当地山川风物,同时抒发伤时感乱的忧国之情与个人身世浮沉的悲叹,统以“秦州杂诗”为题。从组诗末首末尾两句可知,这些诗作实则代书,大概是寄给昔日朝中同僚的。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部分失地,但黄河南北仍被叛军掌控,中原战火未熄,西北边境亦烽烟不断,关辅地区又遭遇饥荒,可谓国困民艰、生灵涂炭。曾以左拾遗身份任职京官的杜甫,此时离职携家西迁,流寓秦州,写下诸多传世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纪行组诗,从西入秦州到计划离去,以五律写尽秦州山川风物与边塞情状。诗作多侧面反映安史之乱时期动荡现实,既绘边关重镇的地域风貌,又抒伤时忧国的孤愤之情,首末二章以“生事悲”与“圣朝弃”呼应,道尽弃官流寓的无奈。组诗兼具时代厚重与艺术价值,是研究杜甫秦州生活与思想的重要文本。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第九首以“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的驿亭美景,引出“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的归隐渴望,景中寓情。第十首用“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的雨中山村景象,暗含战后寂寥之情,自然贴切。借古伤今:组诗借历史典故、往昔战事,如“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化用张骞寻河源事,“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关联历史使命,结合当下“安史之乱”未平、边患频仍的现实,今昔对照间,抒发对国家动荡、自身漂泊的哀伤,借历史映照现实,伤时感乱。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开篇即奠定了悲伤的基调,因关中大旱,生活艰难,诗人不得不依附他人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通过描写度陇山、至陇关时的畏惧与忧愁,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以鱼龙川、鸟鼠山的秋夜之景,烘托出凄凉氛围,同时表达了对秦州战事的担忧以及留居此地的伤痛。第二首:“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描绘了城北寺的古迹,古老的山门长满苔藓,野殿中壁画虽存但殿宇空寂,尽显历史的沧桑感。“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通过明月、垂露、溪风、清渭等景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而清渭水独自东流,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忧愁。第三首:“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介绍了秦州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要道。“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描绘了秦州的民族聚居情况,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骏马、胡舞、少年自夸,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第四首:“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傍晚时分,边郡的鼓角声响起,秋风中声音震动大地,散入云层,充满悲凉之感。“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以寒蝉、独鸟烘托出孤独凄凉的氛围,面对天下到处都是鼓角声,诗人发出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迷茫之叹。第五首:“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写秦州适宜养马,曾经马群众多,但邺城之战后,骏马与阵同没,只剩下秋草遍山。“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通过对老骕骦的描写,借马喻人,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渴望为国效力的情怀。第六首:“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写秦州城上胡笳声起,有使节归来,以及士兵奉诏从金微调来防御河北叛军。“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描绘了士兵的辛苦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士兵的同情以及对邺城之围被解的遗憾和愤恨。第七首:“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描绘了秦州处于万重山中的孤城景象,以及奇特的自然现象,无风时云出塞,未入夜月临关,营造出一种孤寂、神秘的氛围。“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借使节未归、楼兰未斩,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和对自身衰老的感慨。第八首:“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借张骞寻河源的典故,引出对现实的感慨。“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国家分裂的悲痛以及对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的哀伤。第九首:“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描绘了临池驿亭的美景,竹林碧绿,高柳参天,令人眼前一亮。“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垧。”诗人在美景中感到愉悦,希望能有此家居,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第十首:“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描绘了秦州的雨景以及独特的人物场景。“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通过描写军中幕帐、岭上村庄以及自己居住的环境,表现出一种宁静与战乱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第十一首:“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描绘了古塞的寒冷、秋云的低沉以及雨中黄鹄、苍鹰的景象,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自身衰老的无奈。第十二首:“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介绍了南郭寺的位置和寺中的泉水、老树、清渠等景物。“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通过描写秋花、晚景,引发了诗人对自身身世的悲叹,溪风也仿佛为之飒然。第十三首:“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描绘了东柯谷的隐居环境,数十家隐藏在山谷中,对门藤盖瓦,水穿沙映竹,景色优美。“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写了当地的农事和诗人对东柯谷的喜爱,担心错过这里的美景,有隐居于此的想法。第十四首:“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介绍了仇池穴的神奇传说。“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表达了诗人对仇池穴的向往,希望能在那里建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体现了对宁静、隐居生活的渴望。第十五首:“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写诗人身处战乱,无暇去泛沧海,只能在兵马间漂泊,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的景象,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凄凉。“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借阮籍、庞公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在东柯谷疏懒隐居,不再为出仕而操心的想法。第十六首:“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揽白云。”描绘了东柯谷独特的崖谷风光,落日、双鸟、晴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写了当地野人的生活,以及诗人想要在东柯谷采药终老的愿望,不希望儿童打扰这份宁静。第十七首:“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描绘了秦州秋天阴雨连绵的景象,天色阴沉,檐雨乱淋,山云低垂。“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通过鸬鹚窥井、蚯蚓上堂、车马萧索、门前百草长等细节,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和寂寞。第十八首:“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写秦州地处偏僻,秋天将尽,诗人仍未归乡,塞云断续、边日无光的景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通过写烽火报警、檄文飞传,表现出边境的紧张局势,同时对吐蕃的进犯表示不满。第十九首:“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写凤林一带战事未息,鱼海路途艰难,烽火在云峰上燃烧,孤军深入水源干枯,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艰难。“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通过描写风、月等景象,烘托出战争的氛围,诗人思念飞将军,希望能有良将出现,平定战乱。第二十首:“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以讽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唐肃宗的不满,自己只能以晒药、有儿应门的生活来自我安慰。“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写了诗人听闻禹穴藏书、回忆仇池,最后以鹪鹩在一枝自比,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只求安身立命的心态。

4. 作品点评

杜甫诗歌语言以精警准确著称,《秦州杂诗二十首》便是其中之一。其一,用字精练精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秦州山川风貌与战乱氛围;其二,造句奇妙精巧,如“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以独特意象组合营造苍凉意境;其三,善用正话反说,语意委婉曲折,藏深沉慨叹于文字间。这组诗全依五律体裁,二十首彼此呼应、紧密关联,是杜甫对长安十年联章体组诗的深度改造与发展,堪称杜诗精华,尽显其诗歌艺术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近时论诗者,皆谓偶对不切,则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如江西诗让所作、虑失之俗也;则往往不甚对,是亦一偏之见尔。老杜《江陵》诗“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秦州》诗云:“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如此之类、可谓对偶太切矣,又何俗乎?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钟云:清壮时幻(“水落”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游须因人,而亦无专主之人,故有“迟回”、“浩荡”之语;所有怯且愁者,因吐蕃未靖,西征之烽火未息也,首尾相应。……“鱼龙”、“鸟鼠”固属地名,而借为景物之用,不即不离,妙不容言,真化工笔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茫茫奔窜,如鱼龙之失所;碌碌因人,等鸟鼠之同穴:借山川点化。……变文属对,见满目无非兵象。起下“烽火”句,言秦州仍不可久留耳(“水落”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李安溪云:凡诗以虚涵两意为妙,如杜《秦州杂诗》:“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两句,夜则水落鱼龙,秋则山空鸟鼠,一说也:鱼龙之夜,故闻水落;鸟鼠之秋,故见山空,又一说也。……盖两意归于一意,而著语以虚涵取巧,诗家法也。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

# 鱼龙川,鸟鼠谷,皆秦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起联字字清彻。“生事”而曰:“满 目悲”,为世知己可知……三、四,萦前透后,开摆非常。不独来路艰难,而“问路”之神已摄。五、六,乃贴秦州。……(结句)着一“问”字,觉一路惊惶,姑就此栖托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意极哀顿,气则浑涵,自是诸篇缘起,盖少陵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此首顿结,自见本意。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此诗晚唐人声调一同。五、六极天下之工,第七句天生此语。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范德机云:渭水无情而知东向,为臣子有人性而不知尊王之义。此子美愁时便有取于水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赵云龙曰:中联不推敲而自工致(“苔藓”四句下)。蒋一梅曰:炼来语遒劲。周珽曰:少陵又有《秦州杂诗》一章,与此同体。此以“城北寺”起兴,通篇咏寺以见志;彼以鼓角起兴,通篇咏鼓角以寓情:丰神警语,各有深致。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言一身不能随渭水而东,故反怨其无情也(“清谓”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纪昀:晚唐人那得此神骨?巧班:落句秦州结。李光垣:“山”字复。

元方回选评、李庆甲汇评《瀛奎律髓汇评》

# 《秦州杂诗》:“月明垂叶露”,学其深细。“云逐渡溪风”,学其圆活。“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是推结法。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降虏兼千帐”,而居人止方家,则虏多血民少矣;故“马骄”、“胡舞”,气势强盛。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五、六入喻,笔意幽细:结极悲凉。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此志地界、土俗。“同谷”领于本州,故曰“领”……盖言地当冲要,所以羌民杂处也。而俗近蕃风,但见骄悍成刁,亦重地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三章总写秦州形势。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听角》篇云:“万方声一概,吾道竞何之?”听角者多矣,孰知此言之悲哉!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鼓角声悲,故蝉为之静,鸟为之迟,亦以自寓。

清王嗣奭《杜臆》

# “寒蝉静”,不敢言也;“独鸟迟”,不敢息也。故下有“何之”句(“抱叶”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殷地”、“入云”,承“鼓角”;“蝉静”、“鸟迟”,承“夜时”。末因边郡而及万方,则所慨于身巨者深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五、六入喻,笔意幽细。结极悲凉,言时急武事,吾道将何施耶!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曰“夜”,曰“秋”,曰“风”,都为边声托出凄苦。五、六,兴起“何之”,结意更悲:本因避乱而来,到此仍无宁宇,是无处安身。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上句见声之深入,此句见声之高举(“秋听殷地发”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叹时危市骏,独在所遗,老弃遐荒也(“闻说”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伏枥咬鸣,隐然自寓。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七、八,乃因神马而思建功。只就马说,壮心自露。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借伤马致慨。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赵云龙曰:寄意深远。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时吐蕃作乱,征西上卒,络绎出塞;出则虽无风而烟尘随以去,故云“无风云出塞”。边关入夜,人烟阒寂。白沙如雪;兼之秋冬草枯木脱,虽夜不黑,常如有月,故云“不夜月临关”。非目见不能描写如此。

清王嗣奭《杜臆》

# 含“独长望”(“莽莽”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皆人称老杜字法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句法如“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余谓此等皆杜句字之露巧者,浑读不妨大雅。拈出示人,将开恶道。

清毛先舒《诗辩坻》

# 山多,故无风而云常出塞;城迥,故不夜而月先临关;二句写出阴云惨淡,月色凄凉景象。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句中)二字一逗,三字一逗:下申上法。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气调苍深。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起手壁立万仞(“莽莽”二句下)。奇景偶然写出。或以“无风”“不夜”为地名,不但穿凿,亦令杜诗无味。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忧吐蕃之不庭也。一、二,身所处。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著矣。……“长望”、“摧颜”,忧何时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里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吴昌祺云:如雕鹗盘空,雄健自喜。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苍莽之笔,前四尤历,足征雄分。评:三、四,独辟之句,正以无所缘籍乃成奇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秋花”、“晚景”一联,自况身世之穷,故承以“俯仰悲身世”。

清王嗣奭《杜臆》

# 予尝入泉林寿圣寺亲见此景,乃叹为工(“秋花”一联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邑藉清渠之传注,承水;花掩危石,影落卧钟,以况己之穷巷,故下有俯仰身世之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秦州》诗忧愤悱侧,都非文人伎俩,即“归山独鸟迟”、“老树空庭得”二语,亦令人搁笔。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写废寺如画(“秋花”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三、四分承首,二,可谓整密。五、六亦是老作意,语不同直置。结笔有生势,不肯衰细;“卧钟边”取映第一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西戎外甥国,何得近(“迕”一作“近”)天威”,戎本无亲,时方内寇,而下语浑含得体。

清王嗣奭《杜臆》

# 贴“秋”,又形容得“高”字出(“塞云”一联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客秦而优吐蕃也。上四,记边秋苦景;下四,言边警可危。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一、二,就谷中写;三、四,引到边塞;五、六,落出烽檄;七、八、点明吐蕃,妙在逐层拓出。……须知此处渐近收局,故就寓中再将世事兜裹,所谓规重矩叠者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野老复何知”,有决绝长往之意矣。时携子,故有颔联……因“鹪鹩”故用“鸳行”,用字之巧。

清王嗣奭《杜臆》

# 应(第一首)发端“悲生事”(“晒药”二句下)。应“此淹留”,叹当时同在两省者,竟任一老之播弃也(“为报”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其二十,为通局总结。首联言圣主自宁国步,野人何用杞忧,结完悲世等篇。中四,言偕隐亦既有人,探奇聊可遂志,结完藏身等篇。末正与首篇“心折淹留”相应。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末章慨世不见用,而羁栖异地也。为二十首总结。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秦州》五言二十首,内云……唐人游边之作,数十篇中间有三数篇,一篇中间有一、二联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网山《送蕲帅》云:“杜陵诗卷是图经”,岂不信然!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二十首皆秦州地方,故总云《秦州杂诗》。……首作云“因人”,“鸳行侣”正与相照。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题曰《杂诗》,所感非一事,其作非一时,盖甫弃官游秦,情非得已,身世之感,一寓于诗,即事命意,触景成文,或系于国,或系于己,要以达其性情则一。然其遇弥困,而思则弥深;其心益苦,而言则益工;纵出横飞,涵今茹古。昔人谓其秦州以后,律法尤精,盖所遇有以激发之也。学者求其本源之所在而参时世以观之,庶有以窥其藩篱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详结联,知此二十首故是入秦以来,详揭行踪心事、投寄中朝朋旧者。通盘布置,用代书笺,体裁自宜浑成。若云杂诗无伦次,则以后《天河》、《初月》等篇,皆杂诗也,何不统入于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诗)又有随所兴触,一章一意,分观错杂,总述累累。射洪《感遇》、太白《古风》、子美《秦州杂诗》之类是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张上若云:是诗二十首,首章叙来秦之由,其馀皆至秦所见所闻也: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间有带慨河北处,亦由本地触发。大约在西言西,反复于吐蕃之骄横,使节之络绎,无能为朝庭效一筹者,结以唐尧自圣,无须野人,惟有以家事付之妇与儿、此身访道探奇。穷愁卒岁、寄语诸友,无复有立朝之望矣。公之志可知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仝《风中琴》

下一篇:唐·栖蟾《牧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