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访才子":到洛阳是为了和袁拾遗相聚,
# 才子:指袁拾遗。
"江岭作流人":没想到他已成了被流放岭外的人。
# 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
"闻说梅花早":听说那里的梅花盛开得早,
# 梅花早:梅花早开。
"何如北地春":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呢?
# 北:一作“此”。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以访友不遇为题材。诗人前往洛阳拜访袁拾遗,却得知友人已被贬为流人至江岭。诗中借梅花早开于江岭与北地春景的对比,委婉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关切,短短二十字,蕴含着深厚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将江岭早开的梅花与北地的春天作对比,江岭梅花虽早开,但友人却身处异乡为流人,北地春天本是美好,友人却不能享受,通过对比突出友人遭遇的悲惨。用典:“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这里巧借潘岳《西征赋》中“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在原典中,贾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他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却因遭人嫉妒和排挤,未能在政治上充分施展其抱负。作者在诗中使用典故:孟浩然在诗中以“才子”称呼袁拾遗,将其与贾谊相比,一方面表达了对袁拾遗才华的认可与倾慕,另一方面,通过贾谊的遭遇来暗示袁拾遗同样有着出众的才能却命运坎坷,被贬为“流人”。作者借这个典故,委婉地抒发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不平,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不公。
3. 分段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的开篇两句,与诗题紧密契合。“洛阳”明确地点,对应题目中的“洛中”,而“才子”所指正是袁拾遗。“江岭作流人”一句,巧妙地暗示了“不遇”的缘由,既然友人已沦为远谪江岭的流人,相遇自然无从谈起。这两句对仗工整,属典型的对偶句。孟浩然身为襄阳人,特意赶赴洛阳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情谊深厚。称袁拾遗为“才子”,此处暗引潘岳《西征赋》里“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将袁拾遗与贾谊相提并论,充分彰显出作者对袁拾遗的高度推崇。“江岭”与“洛阳”一南一北相对,“才子”与“流人”身份悬殊相对,这种强烈的反差,无情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朽、君主的昏聩。才子本应被委以重任,却落得流放的下场,从繁华的洛阳被贬至偏远的江岭,这无疑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更何况这位“流人”还是自己的挚友。此二句对比鲜明,有力地凸显出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的三四句“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笔调洒脱,联想巧妙自然。大庾岭一带古时多梅,加之气候温暖,梅花绽放得早。从“早”字可推测出下句“北地春”中暗藏一个“迟”字。早开的梅花固然惹人喜爱,然而友人流放岭外,终究比不上留居北地故乡。诗人由“江岭”联想到早梅,借此委婉地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这份思念并非直白表述,而是借助岭外早开的梅花缓缓道来。诗人极力夸赞岭上早梅之美,却仍觉不及北地花开之迟,如此行文便有了波澜起伏,更能体现出感情的深厚真挚。全诗短短四句,贯穿了两组对比。以人物身份对比,凸显出社会的不公;以地域对比,流露出内心的伤感。从写作手法来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铺陈,是扬的手法,由此引出洛阳之春。江岭的早梅虽令人心动,但洛阳春日那迷人的风光,更让人流连忘返,只因那是友人的故乡。如此便达成了从纵到收、从扬到抑的效果。结尾以一个反问句收尾,使作者的真实意图愈发清晰,语气更为强烈,伤感的情绪也随之愈发浓烈。
4. 作品点评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巧用两组对比,借人物境遇与地域差异,尽显不平与伤感。写法上,先纵笔写江岭早梅,以扬衬抑,突出对洛阳春日及友人故乡的眷恋。结尾诘问,鲜明表意,强化语气与伤感,全诗虽短却情韵深长。
上一篇:唐·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下一篇:唐·吕洞宾《梧桐影·落日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