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百草秋烂死":秋雨连绵百草烂死,
"阶下决明颜色鲜":台阶下的决明却颜色正鲜。
# 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作决明。
"著叶满枝翠羽盖":满枝的叶子像翠羽伞盖,
# 著叶满枝翠羽盖:“著叶”二句:实写决明颜色之鲜艳可爱。
"开花无数黄金钱":无数的花朵像黄金万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潇潇的凉风急迫地吹着你,
# 凉风萧萧吹汝急:“凉风”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汝,指决明。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恐汝后时难独立":恐怕你日后难以自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堂上的我徒然满头白发,
# 堂上书生空白头:“堂上”二句:因恐其难久,故特觉可惜。堂上书生即杜甫。杜甫身世,与决明有类似之处,故不禁为之伤心掉泪。
"临风三嗅馨香泣":风前频嗅你的馨香为你伤心落泪。
"阑风长雨秋纷纷":凉风过后雨又下起,秋风秋雨乱纷纷,
# 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阑:一作兰;阑珊,将尽。伏,平伏。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
"四海八荒同一云":四海八方笼罩着一色的阴云。
# 四海:一作“万里”。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去马来牛不复辨":雨幕茫茫辩不出牛和去马,
# 去马来牛不复辨:用典写洪水浩瀚。《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浊泾清渭何当分":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
# 浊泾清渭何当分:寓感叹于写实。
"禾头生耳黍穗黑":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烂变黑,
# 禾头:一作“木头”。《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
"农夫田妇无消息":农民的灾情却传不到朝廷。
# 田妇:一作“田父”。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城中斗米换衾禂":域中斗米可换得一床被褥,
# 城中斗米换衾禂:“城中”二句: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糶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糶”,并未解决问题。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换衾裯,一作“抱衾裯”。
"相许宁论两相值":只要双方认可就不计二者价值是否相同。
"长安布衣谁比数,":我这困居长安的书生有谁关心过死活?
# 谁比数:是说人们瞧不起,不肯关心我的死活。司马迁《报任安书》:“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长安布衣:杜甫自谓。
"反锁衡门守环堵":反锁着柴门孤零的守着四面墙。
# 反锁衡门守环堵:说自己也不望救于人,所以从里面把门锁了。衡门,以横木作门,言居处简陋。环堵,只有四堵墙。
"老夫不出长蓬蒿":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
"稚子无忧走风雨":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
# 稚子无忧走风雨:形容稚子无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风雨为忧,小孩则反以风雨为乐。
"雨声飕飕催早寒":飕飕的雨声催促寒季到来早,
"胡雁翅湿高飞难":到来的大雁翅膀沾湿难飞高。
# 胡雁翅湿高飞难:有自比意。浦起龙说:“句中有泪。”
"秋来未曾见白日":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
# 秋来未曾见白日:“秋来”二句:从宋玉《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化出。未曾,一作“未省”。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泥污后土何时干":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雨叹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这组诗属于咏物抒情题材,以秋雨为切入点,借自然形象抒写社会现实与个人反思。诗人以绵绵秋雨为背景,通过描绘雨中草木凋零、农田淹没、民生疾苦的凄凉景象,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残酷现实。诗中“雨中百草秋烂死”“禾头生耳黍穗黑”等句,既写自然之景,亦暗喻时局衰败;末句“老夫不出长蓬蒿”更以自嘲口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却无力回天的悲愤与孤独。全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交织,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深切的济世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把决明满枝的叶子比作翠羽盖,把决明的花比作黄金钱,形象地写出了决明枝叶的繁茂和花朵的鲜艳,展现出决明的美好姿态。“禾头生耳黍穗黑”,将雨中卷曲的禾叶比作耳朵,生动地描绘出禾苗在秋雨浸泡下的形态,突出了庄稼受灾的景象。对比:“雨中百草秋烂死”与“阶下决明颜色鲜”形成对比,突出决明在秋雨摧残下的鲜明形象;“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的美好与“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的凋零形成对比,强调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城中斗米换衾裯”所反映的现实与道之毁形成对比,凸显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老夫不出长蓬蒿”的寂寥痛苦与“稚子无忧走风雨”的无忧无虑形成对比,增添了文章的层次感和情感张力。象征:第一首中,决明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美好品质和生命力的人,而堂上书生则象征着怀才不遇、老大无成的知识分子,通过决明的命运来感慨书生的命运。第二首中“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以泾渭不清象征世道浑浊,是非不分,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借景抒情:三首诗都通过描写秋雨、秋草、乌云等秋日景象,“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营造出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双关:第一首中“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表面上是说凉风催促决明,担心它日后难以独立,实则暗示了书生在艰难的世道中难以立足,前途堪忧,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以秋雨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对比,揭露战乱时代的衰败。首联“雨中百草秋烂死”以凋零草木象征百姓如草芥般的脆弱命运,而“阶下决明颜色鲜”却以决明花的鲜艳反衬乱世中残存的微弱生机,暗含诗人对坚韧生命的赞许。颔联“翠羽盖”“黄金钱”用比喻手法,将繁茂的决明叶比作华盖,花朵比作金钱,既写其盛景,又暗讽社会虚华。后四句转为拟人,“凉风萧萧吹汝急”赋予风雨以压迫感,暗示时局动荡对百姓的摧残;末句“堂上书生空白头”以自嘲口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的悲愤,临风泣香的细节更显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孤独与无奈。第二首聚焦社会动荡与经济崩溃,语言犀利,批判直指时弊。首联“四海八荒同一云”以天象暗喻政治高压笼罩天下,营造压抑氛围;颔联“浊泾清渭何当分”借自然水系浑浊,隐喻时局是非颠倒、黑白难辨,体现杜甫擅长的象征手法(百度百科注)。颈联“禾头生耳黍穗黑”直指连年灾荒导致谷物霉烂,而“农夫田妇无消息”则揭露统治者对百姓疾苦的漠视。尾联“城中斗米换衾裯”以夸张笔法刻画物价飞涨、经济崩溃的惨状,成为反映唐代民生困境的经典名句;“相许宁论两相值”更显百姓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妥协,字字血泪,直击人心。第三首以个人遭遇映射时代悲剧,语言沉郁,情感悲怆。首联“长安布衣谁比数”以反问表达诗人被边缘化的愤懑,“反锁衡门”则刻画乱世中百姓闭门自保的凄凉。颔联“老夫不出长蓬蒿”通过自嘲,展现知识分子落魄潦倒的形象,而“稚子无忧走风雨”以孩童的天真反衬成人世界的沉重,更显悲凉。颈联“胡雁翅湿高飞难”借大雁受困风雨,隐喻百姓在战乱中难以挣脱苦难;尾联“泥污后土何时干”以土地泥泞象征社会混乱无休无止,末句“秋来未曾见白日”将自然阴雨与社会黑暗双关,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彻底失望的绝望心境,将组诗“叹”的主题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秋雨叹三首》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以秋雨为切入点,深刻揭露了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惨状。诗中“雨中百草秋烂死”“禾头生耳黍穗黑”等句,将自然灾象与百姓疾苦紧密结合,既展现了秋雨摧残下草木凋零的凄凉景象,又暗喻战乱时代百姓如草芥般脆弱无助的命运。其名句“城中斗米换衾稠”,以夸张笔法直击物价飞涨、经济崩溃的社会现实,成为反映唐代中后期民生困境的写照。这三首诗写雨中感慨,忧己忧民,叹惋至深,体现了杜诗“关心民瘼,忠君爱国”的儒家济世情怀。此诗以时事作乐府反映杜诗“以诗证史”的“诗史”精神。
# 此感秋雨而赋诗,三章各有讽刺。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故曰“恐汝后时难独立”。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故曰“农夫田妇无消息”。帝以国事付宰相,而国忠每事务为蒙蔽,故曰“秋来未曾见白日”,语虽微婉,而寓言深切,非泛然作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托意深厚可味。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子美《秋雨叹》有三篇,第一篇尤感慨。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六旬,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也。”再草烂死,决明独鲜,三嗅而泣,岂谓是耶?白头书生不敢非议朝政,有泣而已。
明王嗣奭《杜臆》
# 首章,叹久雨害物。上四喜决明耐雨,下则忧其孤立而摧风也。赋中有比。申涵光曰:“凉风吹汝”二句,说君子处世甚危。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三叹皆寓言,首章,伤直言不伸也。仇注:天宝十三载秋,大霖雨。房琯上言水灾,杨国忠使御史按之。据此,则“决明”之“鲜”,比直节也。……“临风三嗅”,秉苦节者,孤芳相赏焉。思深哉!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先就一物寄慨,别韵萧疏,可歌可泣。邵云:叫得亲切(“凉风萧萧”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迂贫如画(末二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 秋雨催寒,至出“衾裯”换米,非至急不尔,何暇计价耶?
明王嗣奭《杜臆》
# 仇兆鳌《杜诗详注》:次章,叹久雨害人。上四皆秋雨之象,下慨伤稼而阻饥也。吴曰:“阑风伏(“长”一作“伏”)雨”、无日不雨;“四海八荒”,无处不雨;田野、城中,则又无人不受其患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次章,伤政府蒙蔽也。……农“无消息”、微词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次方及淫雨。蒋云:暗影昏昏世界,是篇《秋霖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末章,自叹久雨之困。上四,言雨中寥落;下则触景而增愁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三章,伤潦倒不振也。“长安布衣”,即前所云“堂上书生”……“反锁”、“长蒿”,寥落如见。夹入“稚子”痴顽“走雨”,点缀生动。“翅湿”、“飞难”,句中有泪,自叹本旨在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三首方正说自家苦雨寥落之况。反形,亦曲尽稚子无知光景(“稚子无忧”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下一篇:唐·贾岛《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