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īng
suō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3
zhì
liǔ
qiān
qiáo
yǒu
qíng
jiāo
jiāo
shí
zuò
nòng
shēng
luò
yáng
sān
yuè
chūn
jǐn
duō
shǎo
gōng
zhī
chéng

译文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逐句剖析

"掷柳迁乔大有情":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

# 大:一作“太”。

"交交时作弄机声":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

# 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

"洛阳三月春如锦":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

# 春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春:一作花。,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多少工夫织得成":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 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莺梭》为南宋诗人刘克庄所著的一首七言绝句。开篇两句,诗人匠心独运,把黄莺敏捷的飞行姿态以及清脆的鸣叫声,与织布用的梭子巧妙相连,这般比喻新颖独特又极为恰当,生动地展现出黄莺灵动活泼的形象。后半部分诗意陡然一转,诗人以奇思妙想,从黄莺似梭的意象延伸开去,联想到洛阳春日里那繁花似海、绚烂如锦的迷人景致,不禁发出疑问:如此美好的春光,莫不是黄莺在枝头穿梭往来“织就”而成?整首诗将真切的情感融入自然实景之中,行文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笔触轻盈洒脱,对春光的描绘与情感抒发相得益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对绚丽春光的由衷赞叹,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珍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克庄作为南宋诗人,写下《莺梭》这首诗。彼时距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已过去六十年,洛阳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刘克庄创作此诗,是因他目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沦陷国土无收复之决心,内心深感忧虑与愤懑。他凭借丰富想象,将洛阳描绘得无比美好,期望借对往昔洛阳盛景的展现,触动南宋王朝,激发其励精图治的斗志,促使朝廷积极作为,早日收复那失去的大好河山,以此抒发自己深切的爱国情怀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黄莺在柳树枝条间轻快穿梭、飞上乔木,同时不时发出如同织布机声响般啼叫的生动画面,以及想象中洛阳三月繁花似锦的盛景。突出了黄莺灵动活泼的身姿和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借对想象中洛阳美好春光的描绘,委婉地抒发了渴望南宋王朝奋发图强,收复沦陷于金人之手的洛阳等地,重归大好河山完整的爱国情怀。

2. 写作手法

联想:“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由黄莺穿梭柳间、发出类似织机声,联想到洛阳三月那如锦的繁花是黄莺用“工夫”织成,从眼前的黄莺之景联想到繁花之景,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与想象力。寓情于景:“洛阳三月花如锦”表面上是在写春天洛阳繁花盛开、如锦缎般绚烂的景色,实则通过对这般美景的刻画,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读者能从这如诗如画的春景描写里,真切感受到诗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与陶醉,虽未直接抒情,情感却已饱含在对景色的描绘之中。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掷柳迁乔太有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黄莺灵动的飞翔姿态。在这烂漫的阳春三月,黄莺仿若饱含无尽情思的精灵,于绿柳摇曳、红花簇拥间翩然穿梭,在澄澈蓝天与洁白云朵的映衬下自在翱翔。时而如离弦之箭,将细长垂柳远远抛于身后;时而振翅高飞,稳稳停歇在高耸的乔木枝头。诗人目睹黄莺于茂密树林中东飞西窜、上下翻飞,身姿轻盈敏捷,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织女织布时飞速穿梭的梭子。本是诗人对黄莺灵动之姿满怀倾慕,却别具匠心地赋予黄莺以情感,仿佛它对人间春色饱含深情,且巧用一个“太”字,将这份情感的浓烈程度渲染得淋漓尽致。因织梭的联想,自然引出“交交时作弄机声”,刹那间,原本静谧的春日画面被注入鲜活的音响元素。黄莺清脆的“交交”啼鸣,竟与织机运转时发出的声响极为相似,这奇妙的契合,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生动鲜活。由此,诗人的思绪进一步延展:既然织女能凭借巧手织就形态万千的绫罗绸缎,那么眼前这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洛阳春日盛景,是否也是黄莺辛勤“织就”的杰作呢?诗至三四句“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诗人满怀惊叹:瞧啊,三月的洛阳城,繁花盛开,恰似一幅华美的锦缎,其中牡丹娇艳欲滴,绿柳轻拂,青山环抱,处处洋溢着明媚秀丽的气息。这般美不胜收的洛阳景致,究竟耗费了黄莺儿多少心血与时光,才得以精心“织就”?“莺织河山”这一奇特构想,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将黄莺飞翔时的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更将黄莺赋予人格,使其宛如一位为装点大地而不辞辛劳的艺术家。如此超乎常人想象的创意,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在惊叹之余,不得不对诗人的奇思妙想赞叹不已。

4. 作品点评

全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对明媚春光的由衷赞叹,以及对其珍视备至的深厚情感。在诗人饱含深情的笔触下,美好的春光宛如一幅绚丽画卷徐徐铺展。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南宋统治者面对沦陷于敌手的大好河山,竟表现出令人心寒的麻木与漠视。诗人对春光的热爱有多炽热,就愈发凸显出统治者对国土沦丧的无动于衷是多么令人痛心,这种鲜明对照,深刻地揭示了时代的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咏莺之诗。莺梭,言其莺飞鸣迅速,来往园林,抛掷如梭之捷也。迁乔,《诗》: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言鸟当冬时蛰伏于幽谷之中,及春暖始迁于乔木之上。其声嘤嘤而交交,如弄机杼之声焉。当洛阳三月春,光花艳丽,繁华犹如锦绣,观尔莺梭抛掷于园林之中,费几许工夫,方织成如此锦绣春光也。此诗极状莺梭二字之妙。

清王相《新校千家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白玉蟾《晚吟(其二)》

下一篇:宋·周邦彦《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