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chū
sài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nán
ér
shēng
shì
jiān
zhuàng
dāng
fēng
hóu
zhàn
yǒu
gōng
yān
néng
shǒu
jiù
qiū
zhào
mén
jūn
dòng
liú
qiān
jīn
mǎi
biān
bǎi
jīn
zhuāng
dāo
tóu
sòng
xíng
qīn
yōng
dào
zhōu
bān
bái
shàng
liè
jiǔ
hān
jìn
shù
xiū
shào
nián
bié
yǒu
zèng
hán
xiào
kàn
gōu
zhāo
jìn
dōng
mén
yíng
shàng
yáng
qiáo
luò
zhào
míng
fēng
xiāo
xiāo
píng
shā
liè
wàn
jiàn
zhāo
zhōng
tiān
xuán
míng
yuè
lìng
yán
liáo
bēi
jiā
shù
shēng
dòng
zhuàng
shì
cǎn
jiāo
jiè
wèn
jiàng
shuí
kǒng
shì
huò
piáo
yáo
rén
zhòng
shǒu
biān
jīn
rén
zhòng
gāo
xūn
zhī
yīng
xióng
zhǔ
chū
shī
gèn
cháng
yún
liù
jiā
qiě
jūn
suì
shǐ
使
shì
fèn
shēn
yǒng
suǒ
wén
jiàn
huāng
shōu
qún
shì
kāi
xuán
míng
běi
chí
fèng
jūn
xiàn
kǎi
zhǒng
liǎng
fān
jìng
yáng
háo
xiá
chuī
shēng
yún
fān
zhuǎn
liáo
hǎi
jīng
dào
lái
dōng
yuè
luó
chǔ
liàn
zhào
yào
耀
tái
zhǔ
jiàng
wèi
chóng
jiāo
líng
shàng
biān
rén
gǎn
zhě
běn
liáng
jiā
chū
shī
duō
mén
jiāng
jiāo
chóu
shēn
guì
lùn
yuè
èr
shí
nián
kǒng
míng
zhǔ
ēn
zuò
jiàn
yōu
zhōu
cháng
luò
hūn
zhōng
jiàn
dào
guī
dàn
kōng
cūn
è
míng
xìng
tuō
miǎn
qióng
lǎo
ér
sūn

译文

男子汉生在世上,到壮年就应求取封侯。征战能建立功业,怎能守着故乡终老?应召入伍奔赴蓟门,军队开拔不能停留。用千金买马鞭,用百金装饰刀头。乡里人送我出行,亲戚们围在道路四周。老年人坐在上席,酒喝得畅快时送上菜肴。少年们另有赠送,含笑看着吴钩宝剑。早上进入东门军营,晚上登上河阳桥。落日的余晖照着大旗,马嘶叫,风声萧萧。平旷沙地排列着万座营帐,各部队分别集合。天空中悬挂着明月,军令森严,夜晚寂静。几声悲壮的笳声响起,壮士们神情凄惨,不再骄纵。请问大将是谁,恐怕是像霍去病那样的人。古人重视守卫边疆,今人看重高功厚勋。哪里知道那些英雄君主,出兵征战绵延如长云。天下已经统一为一家,四方边境却仍有孤军作战。于是使得勇猛的战士们,奋勇投身于他们所听闻的使命。拔出宝剑向荒远之地进击,每天都能缴获胡人的马群。发誓要开拓极北的地方,拿来奉献给我们的君主。报捷的使者一个接一个,东北的两个藩国平静没有忧患。渔阳是豪侠之地,人们敲着鼓,吹着笙竽。如云的船帆在辽海上转运,粳稻从东吴运来。越地的罗和楚地的练,光彩照在地位低微的人身上。主将的地位越来越高,气焰骄横,竟敢欺凌朝廷。边境的人不敢议论,议论的人会死在道路上。我本是良家子弟,出征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主将的骄横让我更加忧愁,自己地位尊贵也不值得一提。骑马征战二十年,只怕辜负了明主的恩情。无奈地看着幽州的叛军,长驱直入使河洛一带昏暗无光。半夜从小路回到家乡,故乡只有空荡荡的村庄。侥幸逃脱了叛逆的恶名,到老穷困,没有儿孙。

逐句剖析

"男儿生世间":男子汉生在世上,

"及壮当封侯":到壮年就应求取封侯。

"战伐有功业":征战能建立功业,

# 战伐有功业:“战伐”两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焉能守旧丘":怎能守着故乡终老?

# 旧丘:故园,即“老家”。

"召募赴蓟门":应召入伍奔赴蓟门,

#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

"军动不可留":军队开拔不能停留。

"千金买马鞭":用千金买马鞭,

# 千金买马鞭: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句法。鞭:一作鞍。

"百金装刀头":用百金装饰刀头。

"闾里送我行":乡里人送我出行,

"亲戚拥道周":亲戚们围在道路四周。

# 道周:即道边。

"斑白居上列":老年人坐在上席,

#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酒酣进庶羞":酒喝得畅快时送上菜肴。

# 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少年别有赠":少年们另有赠送,

#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含笑看吴钩":含笑看着吴钩宝剑。

#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朝进东门营":早上进入东门军营,

# 东门营: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门营:一作营门。

"暮上河阳桥":晚上登上河阳桥。

# 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落日照大旗":落日的余晖照着大旗,

# 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马鸣风萧萧":马嘶叫,风声萧萧。

"平沙列万幕":平旷沙地排列着万座营帐,

# 幕:帐幕。,列:是整齐的排列着。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部伍各见招":各部队分别集合。

# 部伍各见招: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中天悬明月":天空中悬挂着明月,

"令严夜寂寥":军令森严,夜晚寂静。

# 令严夜寂寥: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悲笳数声动":几声悲壮的笳声响起,

# 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壮士惨不骄":壮士们神情凄惨,不再骄纵。

"借问大将谁":请问大将是谁,

# 大将:天宝二年,禄山入朝,进骠骑大将军。

"恐是霍嫖姚":恐怕是像霍去病那样的人。

# 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古人重守边":古人重视守卫边疆,

# 古人重守边:“古人”两句:“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重高勋,即贪图功名。《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

"今人重高勋":今人看重高功厚勋。

# 人:一作日。

"岂知英雄主":哪里知道那些英雄君主,

# 岂知英雄主:“岂知”两句: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有怪叹之意。“亘”是绵亘不断。

"出师亘长云":出兵征战绵延如长云。

# 亘:一作直。

"六合已一家":天下已经统一为一家,

# 六合已一家:“六合”两句: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对照。

"四夷且孤军":四方边境却仍有孤军作战。

"遂使貔虎士":于是使得勇猛的战士们,

# 虎:一作武。,貔: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貔:一作螭。,遂使:于是使得。

"奋身勇所闻":奋勇投身于他们所听闻的使命。

# 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勇:是勇往。

"拔剑击大荒":拔出宝剑向荒远之地进击,

# 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

"日收胡马群":每天都能缴获胡人的马群。

# 日收胡马群:《安禄山事迹》:“禄山包藏涡心,畜单于护真大马习战斗者数万匹。”诗句当指此。

"誓开玄冥北":发誓要开拓极北的地方,

# 誓开玄冥北:这两句要善于体会,因为表面上好像是对皇帝效忠,其实是讽刺,正如沈德潜说的:“玄冥北,岂可开乎?”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

"持以奉吾君":拿来奉献给我们的君主。

"献凯日继踵":报捷的使者一个接一个,

# 献凯日继踵:上既好武,下自贪功,故奏捷日至。《通鉴》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四月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十四载四月奏破奚、契丹。”

"两蕃静无虞":东北的两个藩国平静没有忧患。

# 静无虞:本无寇警。点破“献凯”只是虚报邀赏。,两蕃:是奚与契丹。

"渔阳豪侠地":渔阳是豪侠之地,

# 渔阳:郡名,今河北蓟县一带。其地尚武,多豪士侠客,故曰豪侠地。

"击鼓吹笙竽":人们敲着鼓,吹着笙竽。

"云帆转辽海":如云的船帆在辽海上转运,

# 辽海:即渤海。

"粳稻来东吴":粳稻从东吴运来。

# 来东吴:来自东吴。,粳:晚熟而不黏的稻。

"越罗与楚练":越地的罗和楚地的练,

"照耀舆台躯":光彩照在地位低微的人身上。

# 照耀舆台躯:周代封建社会把人分成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这里泛指安禄山豢养的爪牙和家僮。罗和练都有光彩,故曰“照耀”。这以上几句,写禄山滥赏以结人心。《通鉴》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二月,禄山奏所部将士勋效甚多,乞超资加赏,于是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禄山欲反,故先以此收众心也。”即其事。

"主将位益崇":主将的地位越来越高,

# 主将:即安禄山。天宝七载禄山赐铁券,封柳城郡公:九载,进爵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从他开始。

"气骄凌上都":气焰骄横,竟敢欺凌朝廷。

# 上都:指京师,即朝廷。,凌:凌犯,目无朝廷。

"边人不敢议":边境的人不敢议论,

"议者死路衢":议论的人会死在道路上。

# 议者死路衢:写禄山一方面又用恐怖手段来俯制众口,当时本有人告安禄山反,玄宗为了表示信任,反将告发的人缚送禄山,因之“道路相目,无敢言者。”(见《禄山事迹》)初,禄山逆节渐露。有言其反者,明皇辄缚送之,遂无敢言者。

"我本良家子":我本是良家子弟,

# 我本良家子:“我本”两句:是良家子,故不肯从逆;出师多门,故能揣知主将心事。二句是下文张本,多门,许多门道,有多次意。

"出师亦多门":出征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将骄益愁思":主将的骄横让我更加忧愁,

# 愁思:即忧虑,是名词。,益:是增益。

"身贵不足论":自己地位尊贵也不值得一提。

# 身贵不足论:所忧在国家,放觉身贵上不值一说。下二句正申“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骑马征战二十年,

# 跃马:指身贵,兼含从军意,刘孝标《自序》:“敬通(冯衍)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肉。”

"恐辜明主恩":只怕辜负了明主的恩情。

"坐见幽州骑":无奈地看着幽州的叛军,

# 坐见:有二义:一指时间短促,犹行见、立见;一指无能为力,只是眼看着。这里兼含二义。

"长驱河洛昏":长驱直入使河洛一带昏暗无光。

# 河洛昏:指洛阳行将沦陷。当时安禄山所部皆天下精兵。,长驱:言其易。

"中夜间道归":半夜从小路回到家乡,

# 间道归:抄小路逃回家。

"故里但空村":故乡只有空荡荡的村庄。

# 故里但空村:直照应到第一首。初辞家时,进庶羞的老者,赠吴钩的少年,都不见了,一切都完蛋了。

"恶名幸脱免":侥幸逃脱了叛逆的恶名,

# 恶名:是叛逆之名,禄山之乱,带有民族矛盾性质,这个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穷老无儿孙":到老穷困,没有儿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后出塞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诗中以一位军士的视角,展现其从应募赴军到逃离叛军的历程,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社会现实。第一首自述应募动机与辞家场景,满是壮志豪情;第二首描绘赴军途中所见,尽显行军的壮阔与肃穆;第三首借古人重守边对比今人重高勋,评议时事;第四首揭露主将骄横,百姓敢怒不敢言;第五首讲述军士脱身及归乡后的孤独。杜甫以其现实主义笔触,塑造了应募兵的典型形象,艺术地再现特定时代历史,从欢乐开篇到凄凉收尾,揭示个人命运悲剧,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正值安禄山起兵反唐的动荡伊始。追溯其根源,早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兵农分离,职业兵应运而生。唐德宗时期,李泌曾直言,募兵制乃是祸乱的温床。他指出,这些应募入伍的士兵,既非本土居民,又无宗族牵绊,往往看重赏赐而轻视生命安危。此组诗以一位军士的视角展开,生动叙述了他从应募从军到最后无奈孤身脱逃的完整历程。诗人借士兵之口,直指安禄山反唐的真相,言辞恳切,犹如警钟长鸣,意在唤醒唐玄宗的警觉。同时,诗中深刻剖析了安禄山反叛的成因——唐玄宗好大喜功,过度宠信边将,使得安禄山得以凭借边功邀宠,最终酿成大祸,形成养虎遗患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组诗。它通过一位战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了唐朝的边塞战争。诗中既有对战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民生的关怀。

2. 分段赏析

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的意思就是指身为男子汉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趁着身体强壮成就一番作为,封侯拜相,建立功勋。这两句描写的是应征男子的自我勉励,表明自己的雄心壮志。“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的意思就是指到沙场上征战,就能建立功勋,怎么能困守在自己的家乡一辈子而无所作为呢?这两句交代了应征男子从军的动机,表明内心的想法。“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的意思就是指朝廷招募前去蓟门前线的士兵,大军就要出发了,我实在不能再继续逗留。这两句描写的是男子即将应征出发,开启下文的故事情节。“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的意思就是指我花费了很多的钱买来马鞭、装饰刀头。这两句是写男子为出征做准备的情景,男子对自身的装备非常重视,这样可以表明,男子对建功沙场充满了信心,展现出一种斗志昂扬的气势。“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的意思就是指邻居和亲戚们都来为我送行,以至于整个道路都拥挤不堪。这两句描述的是亲人朋友前来送别的场面,气势非常壮观,表明了大家对男子的期望与不舍。“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的意思就是指送别的酒宴上,自发的老翁坐在上席之上。大家酣畅地饮用着美酒,各种美味佳肴不断地被端到酒席上来。这两句是写送别宴会的情景,营造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景。为人物的内心情感起到极大的烘托作用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早晨刚进营地,傍晚就踏上征程,突出军情紧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落日余晖下大旗飘扬,战马在风中嘶鸣,勾勒出一幅壮阔又略带萧瑟的行军画面。“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广阔沙原上营帐整齐排列,各部将领召集士兵,展现出军队的严整有序。“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明月高悬,军令森严,夜中传来悲笳声,让壮士们也心生凄凉,不再有初时的骄纵,体现出军旅生活的艰苦与紧张。“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以猜测将领是如霍去病般的人物作结,暗示军队的强大。其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如今边将贪图功名。“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说明皇帝好大喜功,致使军队在天下统一后仍孤军深入。“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写出士兵们为了建功,奋勇作战,看似对皇帝效忠,实则讽刺了这种穷兵黩武的行为。其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写频繁报捷,边境看似安宁。“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描绘出渔阳地区的繁华,物资丰富,生活奢靡。“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揭露主将地位尊崇后骄横跋扈,欺压百姓,堵塞言路,暗示其野心勃勃。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主人公自述出身及对主将骄横的忧虑。“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表示多年征战本为报君恩,却眼见叛军横行。“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最终选择逃离,回到故乡却见村庄荒芜,自己孤独终老,道出了个人命运在时代动荡下的悲惨结局。

3. 作品点评

《后出塞五首》以艺术笔触生动再现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图景。诗中主人公堪称募兵制下应募士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着应募兵普遍存在的贪功恋战心态,又兼具深厚的国家民族观念;他为追求立功封爵而奔赴边疆,却又因不愿背负叛逆的“恶名”而无奈逃亡。组诗以欢快的氛围开篇,却以凄凉之景收束,俨然是一曲个人命运的悲剧挽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范德机云:前后《出塞》皆杰作,有古乐府之声而理胜。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陈继儒曰:劈空出想,乃见风骨雄奇。

明周弼《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五章一气转折到底,选者如何去取?

明王嗣奭《杜臆》

# 杜诗最入古者,无如前后《出塞》十四篇,所谓奴隶黄初诸子,自成一家,不受去取者也。公自云:“李陵苏武是吾师”,实能得其真传,不必泛引《十九首》以等差其高下。

清张溍《杜诗话》

# “天子好边功,一时多叛将”,皆明皇时实录。公于《出塞》诗中描写略尽。

明李攀龙《唐诗援》

# 《前出塞》为征秦陇之兵赴交河而作,《后出塞》为征东都之兵赴蓟门而作。

清钱谦益《钱注杜诗》

# 总看五诗,文势一步紧一步,局势一着危一着。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前出塞》迫于官遣,其情蹙,故专就苦一边形容;此志在立功,其气豪、故转借乐一边翻出。境界迥然不同。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前后《出塞》诗皆当作乐府读。……竭情尽态,言人所不能言。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吴山民曰:杜善自作古,而此章有拟古语,便见超拔。陆时雍曰:末语有色。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其装饰之盛,饯送之勤,与《前出塞》大不同。少年之赠,尤使人增气。

明王嗣奭《杜臆》

# 较《前出塞》首篇更觉意气激昂。味其语气、前篇似征调之圬,故其言悲;此似应募之兵,故其言雄。前篇“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贫态可掬;此却“千金买鞍,百金装刀”,军容之盛如见。前篇“弃绝父母,吞声负戈”,悲凉满眼;此则里戚相饯,极醴错陈,“吴钩”一赠,尤助壮怀。妙在“含笑看”三字,说得少年须眉欲动。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召募”四句,点事生色。“闾里”至末,以旁笔衬行色。就中又分出老、少两层,加意挑剔。结语肉飞眉舞,恰与“及壮封侯”对照。“赴蓟门”、点眼。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云:波折隽逸(“少年”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诗有力量,犹如弓之斗力:其未挽时,不知其难也;及其挽之,力不及处,分寸不可强。若《出塞曲》云:“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鸣笳三四发,壮士惨不骄。”……此等力量,不容他人到,

宋许顗《彦周诗话》

# 刘云:复欲一语似此,殆千古不可得(“落日”二句下)。刘云:此诗之妙,可以《招魂》复起。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陆时雍曰:写景一一入神,色象绝不足道。周启琦曰:言风发而思泉流,望其气不可复羁。陈继儒曰:劈空出想,乃是风骨雄奇。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言号令之严,亦军中常事,而写得森肃。前篇唾手封侯,何等气魄!而至此“惨不骄”,节奏固应如是,而情景亦自如是也。诗云:“萧萧马鸣”,“萧萧”原非马鸣声,……但得一“风”字,更觉爽豁耳。

明王嗣奭《杜臆》

# 少陵前后《出塞》共十四首,童时即诵此一首,颇喜其风调悲壮,及今反复点勘,仍不出此一首。李、钟两家并选之,岂为无见?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朝迸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镇,马鸣风萧萧”,军前风景如画。“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二语尤妙,凡勇土所之,无不欲收为己用者,此语直传其神。“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寂寥”妙甚,深见军中纪律之肃。“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古来名将甚多,而独举霍氏。史称去病;士卒乏食,而后军馀梁肉。殊带怵惕意,却妙在一“恐”字,语意甚圆。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钟云:“萧萧马鸣”,经语也加一“风”字,便有飒然边塞之气矣。吴敬夫云:“萧萧”内是说“风”。合十字看,想见边塞晚景惨凄,与经语形容马鸣自别。钟云:《出塞》前后,于鳞独取此首,孟浪之极。应为“落日照大旗”等句,与之相近耳。盖亦悦其声响,时风骨或未之知也。唐云:于鳞孟浪则有之。若论风骨,十三首中,原无此雄浑。吴敬夫云:于诸作中,气最高,调最响,固应入于鳞彀中。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归折衷》

# 吴昌祺曰:诗如宝刀出匣,寒光逼人。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须看层次精密,又须看夹景夹叙,有声有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五首只如一首,章法相衔而下。邵云:写出军中严肃,大好气势(“中天”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刘云:此义亦人所未及也(首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吴山民曰:开边非美事,故起句有讽意,含蓄在两“重”字。通篇虽作奋勇语,亦多是寓讽。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当时朝廷好大,以致边将邀功,曰“岂知”、曰“遂使”,正见上行下效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剪所闻”三字,妙得开边幸功人一辈心髓,俨然傅介子、陈汤、臧宫、马武等在目。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每到击敌之事,纯用虚机,而含讽之旨,即从此露出。其章法更屈曲出奇。以“重守”剔“重勋”,主意提破矣。“英主”“出师”,本是直接。却下“岂知”二字,便无显斥之痕。“亘长云”下,宜接“遂使”句矣,却用“六合”两句,横鲠在中,又隐然见此举之多事。且“孤军”下,似宜用“重高勋”意作一转落,却又直接“遂使”一句,此中又有无限含蓄。此少陵之才,岂难作条畅文字,而断续如此?其吞吐妙用,但可与会心人道。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三昏全用空说,承上启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钟云:乱世将卒。实有此事,唐天宝以后尤甚(“越罗”二句下)。谭云:隐痛(末四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献凯继踵”,正顶上章“奉吾君”来。……“凌上郡”,明有无君之心矣。

明王嗣奭《杜臆》

# 首章岂应募,次章言入幕,三章言立功,至此极言边城之富,而边将之横,始有失身之惧矣。末二句尤含蓄无限。叛志已决,既非口舌可诤;君宠方隆,又不可以上变。观郭从谨语上曰:“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此诗真实录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连下章,禄山叛逆,隐跃言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结语尤妙。本是当时实事,而作者却以所言太露,借此缩住,观下章假词于逃军,知此处不得纵笔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详味此诗,盖禄山反时,其将校有脱身归国。而禄山尽杀其妻子者。不知其姓名,可恨也。

宋苏轼《东坡志林》

# 刘云:写至退军人则无馀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谭云:脱此入彼,愁苦命相,有不敢怨尤之意(“中夜”叫句下)。钟云:不敢怨尤,穷苦人可怜,正在于此(同上)。

明钟惺和谭元春《唐诗归》

# 周明辅曰:“将骄”、“身贵”二语,好心肠,可将可相。

明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正与第一章相为首尾。首章主进,志在立功;尾章主退,志在立节。

明王嗣奭《杜臆》

# 此诗有首尾,有照应,有变换。如“我本良家子”,正与首篇“千金买鞍”等相应。“身贵不足论”,与“及壮当封侯”似相反,然以“恐辜主恩”而念为之转,则意自不悖。“故里但空村”,非复送行时“拥道周”景象,此正见盛衰之感,还家者无以为怀,意实相应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此章显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乌夜啼》

下一篇:唐·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