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fēng
zhī
·
·
yǒng
chūn
xuě

朝代:宋作者:史达祖浏览量:3
qiǎo
qìn
lán
xīn
tōu
nián
cǎo
jiǎ
dōng
fēng
zhàng
xīn
nuǎn
màn
níng
nán
liú
xìn
zhī
hán
qīng
qiǎn
xíng
tiān
jìng
zuò
nòng
chū
qīng
sōng
xiān
ruǎn
liào
yuán
juǎn
chóng
lián
liǎo
zhà
lái
shuāng
yàn
qīng
wèi
liǎo
liǔ
huí
bái
yǎn
hóng
duàn
xìng
kāi
miàn
jiù
yóu
zhuó
shān
yīn
hòu
méng
suì
fáng
shàng
yuàn
hán
chóng
nuǎn
biàn
便
fàng
màn
chūn
shān
zhēn
xiàn
线
kǒng
fèng
xuē
tiāo
cài
guī
lái
wàn
qiáo
xiāng
jiàn

译文

春雪灵巧地渗入兰花的花心,偷偷粘上春草的嫩芽,东风想挡住新生的暖意。白白凝结在碧瓦上的积雪很快消融,我知道此刻的暮寒尚浅。雪后漫步桥上如行云端,池水澄澈似明镜,摆弄出来、一副轻盈、蓬松、纤弱、柔软的姿态。我料想在故乡的家园里、重重帘幕一定低垂着没有卷起,耽误刚飞回来的双燕进屋营巢了。本来满目青青的垂杨、现在见到的竟是白色的柳叶。红杏的艳色将要看不到了、杏树开出的也是一张张素脸。我像居山阴的王子猷那样在下雪时想起了老朋友,又像司马相如那样被雪所阻碍不能准时去名园践约。冷冰冰的炉子又须重新点燃,倒是制春衫的针线活可以放慢了。担心那穿绣凤鞋的女子,挖野菜回来时,万一遇到灞桥驴背上那样的风雪。

逐句剖析

"巧沁兰心":春雪灵巧地渗入兰花的花心,

"偷黏草甲":偷偷粘上春草的嫩芽,

# 甲:草木萌芽的外皮。

"东风欲障新暖":东风想挡住新生的暖意。

"谩凝碧瓦难留":白白凝结在碧瓦上的积雪很快消融,

# 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

"信知暮寒轻浅":我知道此刻的暮寒尚浅。

# 信知:深知,确知。

"行天入镜":雪后漫步桥上如行云端,池水澄澈似明镜,

# 行天入镜:唐韩愈《春雪》“入镜鸾窥诏,行天马度桥”,以镜和天来喻地面、桥面积雪的明净。

"做弄出、":摆弄出来、

"轻松纤软":一副轻盈、蓬松、纤弱、柔软的姿态。

"料故园、":我料想在故乡的家园里、

"不卷重帘":重重帘幕一定低垂着没有卷起,

# 重帘:一层层帘幕。

"误了乍来双燕":耽误刚飞回来的双燕进屋营巢了。

"青未了、":本来满目青青的垂杨、

"柳回白眼":现在见到的竟是白色的柳叶。

"红欲断、":红杏的艳色将要看不到了、

"杏开素面":杏树开出的也是一张张素脸。

# 素面:不施脂粉之天然美颜。

"旧游忆著山阴":我像居山阴的王子猷那样在下雪时想起了老朋友,

# 旧游忆著山阴:晋王子猷居山阴,曾雪夜泛舟访戴安道,至其门,未人即返,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戴。”

"厚盟遂妨上苑":又像司马相如那样被雪所阻碍不能准时去名园践约。

# 厚盟遂妨上苑:司马相如参加梁王兔园之宴,因下雪而迟到。上苑即兔园。

"寒炉重暖":冷冰冰的炉子又须重新点燃,

"便放慢春衫针线":倒是制春衫的针线活可以放慢了。

"恐凤靴":担心那穿绣凤鞋的女子,

"挑菜归来":挖野菜回来时,

# 挑菜:挖菜。多指挖野菜。

"万一灞桥相见":万一遇到灞桥驴背上那样的风雪。

# 灞桥:桥名。本作霸桥 。据《三辅黄图·桥》: 霸桥 ,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是南宋诗人史达祖创作的一首词。这首咏物词虽未直书“雪”字,却以春雪的纤柔特质为主线,通篇采用侧面烘托手法。全篇紧扣雪之轻盈灵动,运笔虚实相生,既避实就虚展现雪韵,又通过意象叠加传递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史达祖(?~?),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祖籍汴(今河南开封)。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多地任幕僚。曾为韩侂胄堂吏,韩侂胄被诛后,被黥面贬死。史达祖以词名世,尤工于咏物。其咏物之作形神兼备,物象、物态、人情妙合无垠,最为后人激赏;也有感怀身世之作,或嗟老叹贫,或暗伤漂泊。整体上,其词风瑰奇清秀,遣辞造句,俊语联翩,谋篇构思,出人意表。代表作品有《绮罗香·咏春雨》《双双燕·咏燕》《满江红·书怀》等。著有《梅溪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描绘了春雪轻盈沁入草木、与碧瓦相融的灵动姿态,展现了其柔美的特质,体现了春雪消融的短暂春意,流露出对故园的眷恋与人生际遇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用典:“旧游忆著山阴”化用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典故:王徽之乘兴访友至门而返,只因“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既暗合春雪雅趣,又暗含词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思。“厚盟遂妨上苑”暗引司马相如雪天赴梁王兔园迟到的典故,既呼应“春雪妨归”的实景,又以文人雅士风雪阻盟的遗憾,隐喻自身仕途困顿、故园难返的怅惘。“万一灞桥相见”借郑綮“灞桥风雪诗思”的典故,将春雪与诗情交织,道出物候异变中的身世飘零。三典层叠递进,既写踏雪寻春的雅趣,又暗含故园难归、盟约空许的凄凉,以轻盈笔触承载深沉人生况味。拟人:“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二句,以“沁”“黏”二字写雪悄然浸润草木,似顽童偷藏春意;“柳回白眼,杏开素面”更拟柳芽为含嗔白眼、杏花作素颜佳人,将雪覆花枝的清冷与娇羞交织,暗藏对故园春寒的细腻感知。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即以“巧沁兰心,轻沾草甲”起笔,通过兰蕊凝霜、草芽披雪的意象组合,既呼应了“新暖”的节气特征,又暗藏春寒料峭的玄机。东风本应送暖,却因春雪的“谩凝”而受阻,词人用“难留”二字点出积雪转瞬消融的微妙状态,这种乍暖还寒的气候特征,恰如祖咏诗中“城中增暮寒”的时空错位,暗示着季节更迭的特殊节点。“行天入镜”堪称全篇点睛之笔。此处化用韩愈“入镜鸾窥沼”之典,将积雪覆盖的池沼喻为明镜,把桥面积雪比作天穹,既写春雪映照天地澄明的视觉特质,又以“轻轻纤软”四字摹写雪花质地:因其质地轻柔,故能不凝为冰霰而沁入草木肌理。这种细腻观察暗含气候学原理:当气温在冰点上下波动时,雪花往往呈现松散结构,这正是“东风”与“新暖”博弈的见证。词人由物及情的转折颇具匠心。在“料应记得”的悬想中,临安西湖边的居所与汴京故园形成空间对照,双燕传书的意象承续“重帘不卷”的实景,这种时空叠印的笔法,将春雪阻隔的物理现实升华为漂泊者的精神困境,正如史达祖在另一首西湖词中"同住西山下"的栖居记忆,此刻都化作重帘外纷扬的雪幕。下片转向微观景致,柳眼初睁却遭雪色覆盖,杏蕊含丹反显素雅,这种色彩悖反构成精妙的视觉张力。词人在此处展现独特的审美视角:不写雪压青松式的壮美,而捕捉柳芽破雪的瞬间动态,这种“著雪见素”的写法,恰似中国画中的“飞白”技法,在留白处见意趣。典故的运用更添文人情致,王徽之雪夜访戴的雅兴与司马相如赴宴迟到的轶事,共同构建起士大夫的雪日想象谱系。这种化用并非简单搬演,而是将历史场景与当下雪景互文,在“熏炉重燃”与“针线暂缓”的生活细节中,折射出季节错序带来的生活节奏改变。结句的时空延展颇具深意。“凤鞋挑菜”将民俗节令与个体体验相融,二月初二的挑菜节本应充满春意,灞桥风雪的典故却暗示寒意未消。这种节令与气候的矛盾,实则是词人心理投射,作者将创作冲动与自然物候相勾连,在“清明断雪”的农谚背景下,刻意强调挑菜节的风雪,实为突显生命萌发时节的精神滞涩。江浙民谚与文人雅趣的碰撞,最终凝结为词末“人心倦出”的深沉喟叹,完成从自然观察到心灵独白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春雪的咏物词虽未在立意上标新立异,却以精妙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梅溪词中极具代表性的咏物佳作。全篇虽未著一“雪”字,却通过“巧沁兰心,偷黏草甲”等精微刻画,将春雪的纤柔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词人以“碧瓦难留”写其轻盈易逝,用“轻松纤软”状其绵密质感,字里行间无不契合春雪特有的神韵。此词妙处更在咏物而不拘泥于物象,下片“旧游”以下六句更将实景升华为意境。词人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在“青未了、柳回白眼”处巧用拟人,将柳芽覆雪的银白喻为“白眼”,杏花沾雪的素雅比作佳人“素面”。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处理,既保持了“分寸感”的精准把握,又赋予物象以灵动气韵。特别是“红欲断”与“青未了”的色彩对比,恰似水墨画中留白的艺术,于细微处见匠心。词中“凤靴挑菜”的典故运用堪称点睛之笔:借仕女绣鞋暗指春日游赏,以“挑菜”节令暗示早春时节,更借灞桥风雪的典故营造出朦胧意境。姜夔评梅溪词“奇透清逸”,此词可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下一篇:宋·杨时《勉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