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阴缺":楼阴缺处,
# 楼阴缺:高楼被树荫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树阴未遮住的楼阁一角。
"栏干影卧东厢月":栏杆的影子静静地躺在东厢房前。
# 厢:厢房。,栏干影卧:由于高楼东厢未被树荫所蔽,因此当月照东厢时,栏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
"东厢月":月儿照东厢,
"一天风露":满天露冷风清,
# 一天:满天。
"杏花如雪":杏花洁白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隔着烟雾,听催促时光的漏壶下,铜龙滴水,声如哽咽,
# 金虬:铜龙,造型为龙的铜漏,古代滴水计时之器。,烟:夜雾。
"罗帏暗淡灯花结":厢房里帷幕昏暗,灯儿结了花。
# 罗帏:罗帐。指闺房。
"灯花结":灯儿结了花,
# 灯花结:灯芯烧结成花,旧俗以为有喜讯。
"片时春梦":我只做了一会儿春梦,
"江南天阔":便游遍了辽阔的江南。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秦楼月·楼阴缺》是南宋范成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闺怨为题材,描绘了春闺少妇的怀人之情。词的上阕聚焦楼外月色夜景,在对清幽景致的描写中,已悄然蕴含着对少妇青春易逝、独处寂寞的怜惜之情。下阕笔触转入闺阁之内,刻画少妇愁思难眠的状态,通过环境渲染烘托其心情,细腻展现出她内心的迷离惝恍,全词在静谧温馨的氛围下,巧妙掩盖了淡淡的离愁,别具一番独特风味。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阕“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通过描写楼阴、阑干影、月光、风露、杏花等景色,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氛围,暗暗蕴含了青春寂寞之怜惜情绪,为下阕写闺中少妇的愁思做铺垫,借景巧妙地抒发了情感。烘托:上阕对夜景的描写,从楼阴、月光到风露、杏花,为下阕闺中少妇的出现和她的愁思营造了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化用:“片时春梦,江南天阔”化用了岑参《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二语,以春梦的形式表现少妇的迷离惝恍之情,丰富了词作的内涵,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意味深长。重章叠句:词中“东厢月”“灯花结”分别重复出现,这是一种重章叠句的手法。从形式上看,使词的韵律更加和谐优美,回环往复,增强了节奏感;从内容上看,“东厢月”的重复突出了月光下的夜景,强化了环境氛围的渲染,“灯花结”的重复则强调了灯光的昏暗,进一步烘托出少妇所处环境的孤寂和内心的愁苦。
3. 分段赏析
《秦楼月·楼阴缺》词的上阕,主要描绘楼外月色夜景。楼阴出现缺口之处,月光斜照,在东厢投下栏杆的影子。影子朝东,表明月亮已经偏西,由此可知夜已深沉。按照词牌格式规定,“东厢月”三字须重出,后出的“东厢月”三字属于下句,于是那浩然的风露、似雪的杏花,都被囊括在这月光笼罩下的银色世界之中。“杏花”一词,点明了季节,同时也是春夜外景那迷人画面的主体,其中暗暗蕴含着对青春寂寞的怜惜情绪。就如同李白以“床前明月光”引发故乡之思一样,这里对深夜月色的描写,是为后半首写闺阁中的愁思不眠,提前进行环境和心情的烘托渲染。词的下阕,写到了那位怀人念远的闺中少妇。她深居于这座幽雅的园林之中,其风姿的秀美、心性的柔静以及心情的惆怅。接着转写少妇的愁思,她独自卧于罗帏之中,心中思念着远方之人,久久不能入眠。此时灯油即将燃尽,灯芯已经结花,室内的光线愈发暗淡,室外夜露已然落下,一切都如此沉寂,唯有漏壶上的铜龙透过烟雾传来点点滴滴的漏声。作者在此进一步的借助暗淡的灯光和哽咽的漏声营造出一种幽怨的意境,将人的愁苦之情表现得极为真切。尤其是“隔烟催漏金虬咽”这句,更可见移情想象的奇妙构思。之后又写少妇的幽梦,再次重叠前句末三字“灯花结”,以突出灯光的昏暗,然后化用岑参《春梦》诗中“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两句,来表现少妇的迷离恍惚之情。人已困倦,灯也昏暗,才得以暂时入眠片刻,梦魂忽然飘到了江南,境界顿时显得开阔。然而所怀念的人在何处?梦中是否能够相见?作者并未写出,而是留给读者自行想象。如此写法,比韦庄《木兰花》中的“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意思”更为含蓄,更富有深长的意味。
#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全词所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以丰富的生动地形象,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 “片时春梦”,是说梦中相会,好景苦短。“江南路遥”则指故乡路远,离愁偏多。
近现代唐圭璋《唐宋词选注》
# 范石湖《忆秦娥》“片时春梦,江南天阔”,乃用岑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诗意,盖檃括余例也。
近代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