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dào
zhōng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晁补之浏览量:3
xiǎo
xiāo
xiāo
jiāng
xiāng
zhèng
piāo
tiān
hán
yàn
shēng
suì
wǎn
chéng
yáo
niǎo
zhēng
fān
què
jīng
dàng
jiǎng
tiào
zhōu
宿
shuāng
yuè
fēng
qiáo

译文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满是随风飘荡的落叶。天气寒冷,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一直向南飞去,一年将尽,旅程仍是漫长没有尽头。鸟儿们跟在船只后,有时船身猛一倒退,便急急地避了开去,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四散开去。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逐句剖析

"晓路雨萧萧":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

# 萧萧:形容风声。

"江乡叶正飘":江南水乡满是随风飘荡的落叶。

"天寒雁声急":天气寒冷,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一直向南飞去,

"岁晚客程遥":一年将尽,旅程仍是漫长没有尽头。

# 岁晚:年末。

"鸟避征帆却":鸟儿们跟在船只后,有时船身猛一倒退,便急急地避了开去,

"鱼惊荡桨跳":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四散开去。

"孤舟宿何许":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

"霜月系枫桥":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 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是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三联细致描绘了从盘门前往枫桥沿途的种种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心境;而尾联则聚焦于夜宿枫桥的情景。天色已然完全昏暗,诗人不禁暗自思忖:今夜,这叶孤舟究竟该在何处停泊呢?整首诗在遣词造句方面毫不雕琢,呈现出浅近自然的风格特点。它记述的是诗人泊舟之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人将自身遭遇与所处环境相融合,有感而发,从而展现出一种随性流露的美妙诗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散文流畅,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道劲,辞格俊逸。词的风格与苏东坡的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之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代表作品有《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摸鱼儿》等。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清晨沿吴淞江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雨、落叶、寒雁、孤舟等景象,表现了旅途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三联绘就盘门至枫桥的旅途画卷,既摹景色亦抒胸臆。破晓时分,行船再度启程。前夜骤雨未歇,清晨依旧秋雨淅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的木叶在冷空气中漫天飘舞。深秋的寒意里,空中不时传来大雁急促的鸣声,它们正匆忙南归,毫无驻足之意。诗人见状不禁低头自问:"大雁急切南飞,转瞬即可抵达故乡,而我这一年将尽的旅程,却还漫长得看不到尽头啊。"为排解浓浓的乡思,诗人将目光投向船舷四周,捕捉到两个饶有趣味的画面:其一是"鸟避征帆却"——远行的舟船在湖面上摇曳前行,水鸟们发出"啾啾"鸣声紧随其后,每当船身偶然倒退,它们便慌忙展翅避开;其二是"鱼惊荡桨跳"——群鱼聚游于船侧,船家起落划桨的声响稍大,便惊得鱼儿甩尾跃出水面,四下逃散。沉浸在这些生动景象中,不觉暮色四合,尾联转而叙写夜宿枫桥的情景。当夜幕完全笼罩江面,诗人正思索孤舟该泊于何处,抬眼便望见霜月辉映下的枫桥。这座久负盛名的古桥映入眼帘,让诗人即刻兴致盎然,随即欣然吩咐船家系舟桥下,决定在此夜宿,借这静谧的秋夜抒怀寄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兀兀》

下一篇:宋·喻良能《采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