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cǎi
zhōu
zài
chóu
dòng

朝代:宋作者:贺铸浏览量:3
cǎi
zhōu
zài
chóu
dòng
duān
gèng
jiè
qiáo
fēng
sòng
miǎo
yáng
chí
xiāo
hún
chí
liáng
xiāo
shuí
gòng
lài
yǒu
chuāng
jiān
mèng
nài
mèng
huí
shí
fān
xīn
bié

译文

画船载着离愁驶离了岸边,不料正有顺风送我登程。水波辽远夕阳中天色已晚,暮色中禁不住黯然伤神。美好的夜晚再与谁共度,幸好还能与爱人小窗同倚在睡梦里。无奈到了梦醒的时候。又是一番新的别离。

逐句剖析

"彩舟载得离愁动":画船载着离愁驶离了岸边,

# 彩舟:结彩的船,此处指行人乘坐的船。

"无端更借樵风送":不料正有顺风送我登程。

# 樵风:树林中吹来的风。后用樵风指顺风。,无端:无缘无故。

"波渺夕阳迟":水波辽远夕阳中天色已晚,

# 迟:晚。,波渺:水面宽阔,烟波茫茫的样子。

"销魂不自持":暮色中禁不住黯然伤神。

# 自持:控制自己。

"良宵谁与共":美好的夜晚再与谁共度,

"赖有窗间梦":幸好还能与爱人小窗同倚在睡梦里。

# 赖:感情依托。

"可奈梦回时":无奈到了梦醒的时候。

# 可奈:怎奈,岂奈之意。

"一番新别离":又是一番新的别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是北宋词人贺铸创作的婉约词作。此词上片以“彩舟载愁”“樵风送行”起笔,借舟行难载之重愁、夕阳迟暮之苍凉,刻画别离时销魂蚀骨的哀恸;下片转写别后孤寂,以“赖有窗间梦”暂慰相思,却以“梦回新别离”收束,道尽好梦难续、离恨轮回的怅惘。全词以虚实相生之笔,将离愁具象为可载可量的沉重实体,又以“梦回别离”的回环结构,强化人生聚散无常的悲感。词风深婉峭丽,炼字精警如“载”“借”化虚为实,情感递进如波澜层叠,体现贺铸“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的创作特色,堪称宋词中抒写离愁别恨的隽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贺铸17岁离家前往汴京,此后任职皆为冷职闲差,满心抱负难以施展,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尽显郁郁不得志。元符元年(1098年),他因母丧离职,不久东归,在苏、杭一带游历居住。他性格豪爽、纵酒使气,一生都未获美官,心中积郁。词人一生历经诸多离愁时刻,这首词便是其描写离愁别恨的经典之作,将内心的惆怅与痛苦融入词句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离愁别恨的词。其构思精妙,别具一格。上阕写离别,词人别出心裁,赋予抽象的愁以重量和体积,让彩舟能够装载,船行愁随,将无形的愁具象化。下阕聚焦于离愁,着重刻画别夜的煎熬,以梦醒后的无奈情态,尽显离人内心的痛苦。全词突破传统,不以外界景物喻愁,凭借丰富想象、新奇语汇,在短小篇幅里将愁情抒发得含蓄又深沉。

2. 写作手法

想象:“彩舟载得离愁动”,赋予抽象愁情体积与重量,能被彩舟装载,将无形愁绪具象化,新颖奇特。用典:“无端更借樵风送”中“樵风”,典出《会稽记》,增添文化底蕴,也借顺风意象,强化离人对无情分别的怨责。情景交融:“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描绘天低水阔、夕阳凄凉之景,融入离人悲伤难抑的情绪,景中含情,情中有景。虚实结合:下片实写梦醒后的痛苦,虚写梦中欢聚,梦中越热烈,越反衬现实悲凉,将情感变化展现得细腻传神。设问:“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从白日的离愁转入别夜的落寞。诗人明知分别后无人共度良宵,却故意设问,这一问,将内心的凄凉、处境的寂寞以及对爱情的坚贞展现得更加深刻。

3. 分段赏析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开头“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词人笔锋奇崛,打破常规。传统以山、水、烟、柳等外界景物来烘托愁绪的手法,在他这里被大胆摒弃。贺铸展开想象的翅膀,赋予那无形无状、难以捉摸的离愁以具体的体积和重量,仿佛这离愁可以沉甸甸地装载于彩舟之上。长亭饯别,南浦分袂,离别的哀愁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随着兰舟缓缓驶离码头,渐行渐远,那愁绪不但未被抛却,反而愈发浓重,好似将舟与人都压得不堪重负,难以畅快前行。此处的构思,为后世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埋下了灵感的伏笔。“无端更借樵风送”承接前句,船借着顺风飞速远航,岸边送行人的身影瞬间消逝不见。词人内心五味杂陈,哀怨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对天公发出责问:为何在这离别的时刻,无缘无故送来一阵无情顺风,将有情人最后一丝相望的慰藉也彻底吹散?“樵风”这一典故,出自《会稽记》,郑宏向神人求得若耶溪上早晚不同风向以利运柴,此处运用典故,不仅为词句增添了文化底蕴,更强化了词人对离别之无情的怨怼。“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词境在此处陡然一转,从先前的沉郁转为开阔又忧伤。词人极目远眺,只见天低水阔,烟波浩渺,一抹夕阳的余晖在沉沉暮霭中显得无比凄凉,毫无生机。置身于这苍茫暮色下的孤舟之中,离人怎能不发出“销魂不自持”的悲叹?此句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波光浩渺、夕阳迟暮的景象,与离人的哀愁相互交融、映衬,将离别的哀伤渲染得淋漓尽致。词人难以自持,不仅仅是因为眼前这凄迷之景,更因为那如影随形的离情以及那不解人意的“樵风”。“销魂不自持”一句,恰似一个精妙的节点,对上片的离愁进行了总结,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对别后心境的刻画。下片聚焦于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复杂微妙的心态。“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从白日的离愁转入别夜的落寞。词人明知分别后无人共度良宵,却故意设问,这一问,将内心的凄凉、处境的寂寞以及对爱情的坚贞展现得更加深刻。如今,他只能独卧窗下,在魂牵梦绕的梦境中与心上人重逢。一个“赖”字,道尽了词人的无奈与执着,梦中的欢聚成了他孤独心灵的唯一寄托。这一问一答,把别后那种孤独、凄凉、落寞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紧承上句,将情感的波澜再次掀起。梦中的相聚虽热烈缠绵,温馨动人,却终究虚幻短暂。一旦梦醒,回到现实,那梦中的欢愉反而更衬出现实生活的悲凉与痛苦。词人越是将梦中的美好描绘得细致入微,现实中的失落与哀伤就愈发浓烈。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离人在爱与思念中的挣扎,体会到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别绪。整首词上片凭借奇特的联想和无端的怨责,展现出离别的痛苦与无奈;下片则文心跌宕,一波三折,生动地描绘出有情人分别后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从分别时的愁绪满怀,到别后的寂寞相思,再到梦中相聚的短暂慰藉与梦醒后的无尽哀伤,词人将离情别绪演绎得摇曳多姿,细腻传神。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上片,作者展开奇特联想,无端怨责,看似无理却饱含深情,别具一格。下片笔锋一转,文心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生动描绘了有情人分别后思想感情的微妙变化,姿态摇曳,细腻入微,将离人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与精巧的构思,正是贺铸词作的典型艺术风格,于婉转词章间尽显动人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魏野《白头公》

下一篇:宋·无名氏《钓台题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