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路":城下的道路,
"凄风露":凄冷的风露,
"今人犁田古人墓":今人的耕田原是古人的坟墓。
# 今人犁田古人墓:指今人将古人的墓地犁作田地。
"岸头沙":岸边滩头的白沙,
"带蒹葭":连接着成片的蒙葭,
# 蒹葭:芦荻,芦苇一类的草。
"漫漫昔时":昔日漫漫,
"流水今人家":江河流水如今已成陆地,住满了人家。
"黄埃赤日长安道":通往长安的大道,黄尘滚滚,烈日炎炎,
# 黄埃:黄色尘土。
"倦客无浆马无草":疲倦的过客人无水饮马不料草。
# 浆:茶水。,倦客:疲倦的过客。
"开函关":函谷关一会儿打开,
# 函关: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函关为战国秦之东方门户,时平则开,时乱则闭。
"掩函关":一会儿关闭,
"千古如何":千百年来,
"不见一人闲":怎见不到一人有空闲。
"六国扰":秦末时群雄纷争国家大扰,
# 六国扰:指秦末复起之齐、楚、燕、韩,赵、魏。
"三秦扫":汉高祖刘邦把天下横扫,
# 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
"初谓商山遗四老":本以为世风转好,出了不慕荣华的商山四皓。
# 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这四人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
"驰单车":谁知派一介使臣,
# 驰单车:“驰单车”二句:《史记·留侯世家》载:刘邦欲废太子,吕后为保住太子地位,让太子卑辞修书派人请四皓,四皓应请而至。单车,指使者。
"致缄书":送一封邀请书,
# 缄书:书信。
"裂荷焚芰":他们就撕下伪装,
# 裂荷焚芰:“裂荷”句:南齐周彦伦隐居钟山,后应诏出山做官。孔稚圭作《北山移文》来讥讽他,中有“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之语。芰荷制衣为高士之象征,此处说“裂荷焚芰”,是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裂:一作袭。
"接武曳长裾":忙不迭地到侯门居住。
# 曳长裾:指依附于王侯权贵,裾,衣服的前襟。,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
"高流端得酒中趣":只有高人名士才能真正领会酒的情趣,
# 端:真。,高流:指阮籍、陶渊明、刘伶、王绩等。
"深入醉乡安稳处":沉入醉乡睡到安稳宁静之处。
"生忘形":活着放浪忘形,
"死忘名":死后无需留名,
"谁论二豪":谁说公子、处士,
# 二豪:指贵介公子、缙绅处士。
"初不数刘伶":胜过萧洒爱酒的刘伶。
# 刘伶: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抒怀咏史词。词中体现了作者饱经忧患后对虚幻变化的历史与社会的沉思,揭示人生的劳碌疲惫,点明仕进无路下隐居与醉酒的两条人生选择,指出所谓隐士的虚伪,表达了看似看破红尘、实则难以真正忘名的激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运用商山四皓典故。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老者,刘邦曾派人以车、书信相邀,四人最终出仕。词人借此典故,描绘四皓撕下隐士伪装、身着官服追随帝王的情景,讽刺所谓隐士追名逐利的虚伪本质,批判世人对功名利禄的热衷。化用:“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化用顾况《悲歌》“边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时流水今人家”。原句写边地变化,词人在此用于描绘陆上古墓变农田、水中河流成陆地人家的景象,借自然变迁暗示人事无常,引发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词人便以“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六句,巧妙化用顾况《悲歌》诗意,从自然与人事两个维度展开描写。前三句聚焦陆地,描绘出古墓变为农田,后人在此耕种的景象,暗含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之意;后三句着眼水域,展现昔日流水之处如今已成为人家聚居之所,进一步强化了世事无常之感。这种自然地貌的巨大转变,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力量,也为后文对人世纷争的感慨埋下伏笔。紧接着,“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两句,又化用顾况《长安道》的意境,生动勾勒出一幅尘土飞扬、烈日炎炎的长安道上行旅图。在这条象征着追逐功名利禄的道路上,行人疲惫不堪,口渴无水,马匹饥饿无草,却依然执着前行。此处,词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将世人在名利场中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开函关,掩函关”短短六个字,以函谷关的开关与闭关,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次的改朝换代,暗示着权力的更迭与世事的无常。然而,尽管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长安道上却始终不乏为名利而奔波的“倦客”,词人以“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的诘问收尾,饱含着对世人沉迷于功名利禄无法自拔的嘲讽与无奈,也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下片“六国扰,三秦扫”,以极为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从战国时期六国纷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秦末战乱、刘邦建立汉朝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这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无数人为了权力、地位和利益卷入纷争,难以自拔。“初谓商山遗四老”一句,引出了词人对所谓“隐士”的批判。商山四皓在秦末汉初时,以隐居山林、不仕新朝而闻名于世,然而当统治者派车致书邀请时,他们却“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毫不犹豫地撕下隐士的伪装,穿上官服,投身于名利场中。词人通过“裂”“焚”“接”“曳”等一系列生动的动词,将这些隐士虚伪、贪婪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揭露了名利对人性的腐蚀。在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刻批判之后,词人在词的结尾部分,正面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词人认为,真正的高人应该像刘伶等酒徒一样,能够领悟酒中的乐趣,在醉乡中寻得安稳与自在,忘却生死,看淡名利。“生忘形”化用杜甫《醉时歌》中“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的诗意,强调在饮酒中忘却自我,摆脱世俗的束缚;“死忘名”则援引《世说新语・任诞篇》中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的话语,表达对身后虚名的不屑。词人以肯定阮籍、刘伶等酒徒的方式,否定了“长安道”上追名逐利的“倦客”以及“裂荷焚芰”的虚伪隐士,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超脱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追求。对应方伯海在《〈文选〉集成》中评刘伶《酒德颂》时曾说:“古人遭逢不幸,多托与酒,谓非此无以隐其干济之略,释其悲愤之怀。”贺铸此词以饮酒与争权势、夺名利相对立,正是借酒抒怀,将自己在仕途失意后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融入到对饮酒境界的赞美之中。整首词笔调辛辣幽默,节奏跌宕起伏,在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批判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4. 作品点评
此词针对历史上普遍存在的追名逐利现象发出不平之鸣。作品通过对统治者及其帮闲之流的批判与嘲讽,展现出一定的进步意义,体现了对权贵阶层的鄙夷。然而,受限于作者的阶级属性与世界观,其选择以遁入“醉乡”、采取不合作态度来应对,这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极大地限制了作品进步意义的深度与广度。词中以愤慨、嘲讽的笔触,大量描绘了那些终生汲汲于权势名利的人物形象。起笔却从阐述人事无常入手,消解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执着,既为后文揭露追名逐利者的丑态埋下伏笔,也为作者最终流露出的消极避世思想预先作了铺垫,使全词在情感表达与逻辑架构上更为连贯自然。
# 右三阕隐括唐人诗歌为之,是亦集句之义。然其间语意联属,飘飘然有豪纵高举之气。酒酣耳热,浩歌数过,亦一快也。
宋赵闻礼《阳春白雪·外集》
# 章法、句法不古不今,亦不类乐府,词中别调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贺作笔力陡健,《词律》收向子湮作,不逮贺作远甚,而反谓胜之,真赏识于牝牡骊黄之外矣。
清蔡嵩云《柯亭词论》
# 是汉魏乐府。
近代夏敬观《手批东山词》
上一篇:宋·王安石《杂咏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