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门石路秋风扫":苍松作门,石子路上秋风吹扫。
"似不许、飞尘到":像是不许那飞尘来染。
"双携纤手别烟萝":我们两手相携告别了墓地上那蔓生的烟萝,
# 烟萝:这里指烟雾笼罩、葛罗蔓生的墓地。萝:指能爬蔓的植物。,纤手:指女子柔细的手。
"红粉清泉相照":去到那泉水边,清澈的泉水映照着你红润的面庞。
"几声歌管":几声歌管之音传来,
"正须陶写":正是要陶冶性情的,
# 陶写:陶冶性情,排除忧闷。写,即泄。
"翻作伤心调":在悲伤的我听来却变成了伤心的曲调。
"岩阴暝色归云悄":山岩变阴,暮色四合,云朵悄悄归去。
"恨易失、千金笑":我恨轻易失去了你的笑靥。
# 千金笑:指美女笑难得。
"更逢何物可忘忧":还遇上什么事物可以令我忘忧,
"为谢江南芳草":我只能答谢江南芳草的盛情。
# 为谢江南芳草:辞谢江南多姿多情的芳草。谢,辞谢。
"断桥孤驿":一截断桥,孤独的旅馆,
"冷云黄叶":凄冷的云,枯黄的叶,
"相见长安道":我们在长安再相见吧。
# 长安道:指北宋首都汴京。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描绘了词人在秋日行于松门石路,秋风相伴,回忆起与亡妻曾于此地双携纤手,红粉清泉相映的美好。随着暮色来临,他感慨易失亡妻笑容,忧愁难消。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营造出孤寂哀伤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倒装:“更逢何物可忘忧,为谢江南芳草”正常语序应为“为谢江南芳草,更逢何物可忘忧”。诗人将“更逢何物可忘忧”置于句首,先以疑问的形式强调内心对于寻觅忘忧之物的急切与困惑,而后再点明“为谢江南芳草”,即感谢江南芳草。这种倒装,使情感表达更具波澜,突出了词人在与东山分别后的忧愁之深,以及对于能排遣忧愁之物的强烈探寻,增强了词句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虚实结合:“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这两句所描绘的,实则是词人的幻觉情境。在这虚幻之境中,呈现出男女团聚时那欢愉的场景,而这般景象,恰是词人“正须陶写”的寄托所在。所谓“陶写”,意即通过某种方式来陶冶自身性情,以排解内心的忧愁烦闷,其中“写”通“泄”,强调的是情绪的宣泄。于这如梦似幻之境里,词人长久积压的痛苦与忧闷,正要借此得到释放与排解。然而,刹那间,从远处悠悠传来笙、箫、笛等乐器交织演奏的“歌管”之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宛如一记重锤,瞬间将词人从美好的幻境中敲醒,使其不得不重新面对残酷的现实。正是因为在亡者生前,词人倾注了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意,故而在悼亡之际,才会产生这般逼真的幻觉。这看似充满浪漫色彩的情节,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却无比真实。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写词人到妻子墓地祭扫悼亡时的见闻和感伤情绪。“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开篇两句,描绘出墓地别具一格的环境:两列苍松,如门般挺拔而立,青石铺就的道路,平整舒展。秋风轻轻拂过,将尘埃一扫而净,整个氛围洁净清幽,宛如冷寂空灵的仙境。此景不仅精准勾勒出墓地的独特风貌,更暗示了亡妻在词人心中的非凡地位。正是源于这份无比重要且独一无二的情感,词人才将她的安息之所描绘得这般静谧、庄重,尽显对亡者的崇敬与哀恸。“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这两句着重刻画词人置身墓地时的情绪与心境。面对墓冢,往昔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悲痛之情汹涌澎湃,令词人陷入一种如梦似幻的恍惚状态。他仿佛再次与妻子双手相牵,缓缓告别那烟雾缭绕、藤萝蔓生的墓地,漫步至清澈的泉水旁,水中倒映出妻子红润娇美的容颜。此处所描绘的情景,皆是他们生前生活的真实映照,二人感情浓郁醇厚、真挚深沉,亲密无间,难舍难分。正是因为生前感情如此深厚,在悼念亡妻时,才会产生这般真切的幻觉。这看似充满浪漫色彩的描述,实则饱含着真实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此句描写的是乐声打破幻梦后,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前两个分句采用倒装手法。前文“双携纤手”两句所呈现的,本就是词人的幻觉。在这虚幻的情境中,夫妻团聚的愉悦场景,着实能让词人的痛苦与烦闷得到片刻的舒缓与宣泄,正如“陶写”之意——陶冶性情、排解忧闷,“写”通“泄”。然而,就在词人沉浸于这短暂的慰藉之时,远处骤然传来笙、箫、笛等“歌管”之声,瞬间将他从幻境拉回残酷的现实。于是,词人再次深陷痛苦与忧闷的泥沼。上片围绕词人在东山墓地悼念亡妻时的所见所感展开,情感如波澜般起伏变化,表达委婉细腻,蕴含丰富深刻,极具回味的价值。下片聚焦于东山周边的景物,借此进一步倾诉词人在失去妻子后,那萦绕心头、难以释怀的忧苦之情。“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只见东山的山岩与峰峦,在时光流转中,渐渐被暝色悄然笼罩,云雾缓缓聚拢,夜幕正悄然降临。随着天色渐晚,悼亡的词人也不得不准备离开东山。刹那间,一阵剧痛再次狠狠刺痛他的心。他清楚地明白,这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悲痛,皆源于痛失那无比珍贵的“千金笑”。此时,外界的一切,对这位沉浸在哀伤中的词人而言,都如锐利的尖刺,无情地刺激着他本就敏感的神经,让他深感茫然,不知“更逢何物可忘忧”。他抬眼环顾四周,满眼皆是那广袤无垠、繁茂肥嫩、染绿江南的芳草。芳草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是陶情怡性的使者,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美好与生机。然而此刻,面对这多姿多情的芳草,词人却只能无奈“为谢”。这里的“谢”,是“辞谢”之意。“为谢江南芳草”,皆因这美好的景物非但无法消解他心中的恨意与忧愁,反而常常让这份痛苦愈发沉重。这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境颇为相似,只是此处的手法更为含蓄曲折。“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最后的三句,巧妙地点破题目,落到了“别东山”之上。“断桥”“孤驿”“冷云”“黄叶”,这些皆是东山墓地周边的景致,显得那般孤寂、清冷、衰败与萧瑟。这固然是对眼前景物的如实描绘,但更多地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感。即将告别这片伤心之地,最后这一眼望去,实在令人不忍直视。而“相见长安道”,此句既饱含着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同时也是词人对亡妻亡灵的一种安慰。
# 并于浓丽中带出一副幽凄的情绪,最为贺词胜境。如”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其词境之高旷,音调之响凝,笔锋之遒炼,不独耆卿与少游所无,即东坡亦无此境界。此等词,允称东山集中最上乘之作,较最负盛名的《薄幸》、《青玉案》、《柳梢黄》还要高一等,只可惜全篇不能相称罢了。
近代学者薛砺若《宋词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