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从来有一身":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立的个体,
# 从:一作其。,一物:一种事物。
"一身还有一乾坤":而每个个体之中又蕴含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 乾坤: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或阴阳两个对立面。
"能知万物备于我":若能知晓万物皆备于我心的道理,
"肯把三才别立根":便会明白天、地、人三才并非孤立,有着共同的根源。
"天向一中分体用":天的本体与功用皆从“一”中分化而来,
# 体用:又云造化。
"人于心上起经纶":人则要从内心去谋划、施展抱负。
"天人焉有两般义":天和人本质上并无不同的道理,
# 义:又云事。
"道不虚行只在人":“道” 不会凭空运行,关键在于人去践行。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通过对宇宙万物、天人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易经》的深刻理解,营造出深邃的哲学氛围,阐述了万物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以及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借对《易经》的观悟,写出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联“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此联指出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完整性,而在这一事物内部,又蕴含着如同乾坤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乾坤”代表阴阳两极,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因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为后文哲理的阐述奠定基础。颔联“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能知万物备于我”表明诗人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和体悟,知晓万物皆备于我心的道理,体现出一种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自信。“肯把三才别立根”则强调人不应将天、地、人三才孤立看待,而应探寻其根源,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对宇宙万物关系的思考。颈联“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向一中分体用”,这里的“一”可理解为万物的根源或本体,意思是天的本体和功用是从这个“一”中分化出来的,体现了邵雍对宇宙本体和现象关系的理解。“人于心上起经纶”则是说人在内心之中可以谋划、施展经纶,强调人在认识世界和处理事务时的主观能动性,表明人可以通过内心的思考和谋划来应对外在世界。尾联“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天人焉有两般义”直接点明天人本是一体,没有两种不同的道理,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道不虚行只在人”进一步说明“道”的践行离不开人,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践行“道”,将全诗的哲理思考推向高潮,点明了人在宇宙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宋·陈普《咏史下·朱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