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yín

朝代:宋作者:邵雍浏览量:3
cóng
lái
yǒu
shēn
shēn
hái
yǒu
qián
kūn
néng
zhī
wàn
bèi
kěn
sān
cái
bié
gēn
tiān
xiàng
zhōng
fēn
yòng
rén
xīn
shàng
jīng
lún
tiān
rén
yān
yǒu
liǎng
bān
dào
xíng
zhǐ
zài
rén

译文

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立的个体,而每个个体之中又蕴含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若能知晓万物皆备于我心的道理,便会明白天、地、人三才并非孤立,有着共同的根源。天的本体与功用皆从“一”中分化而来,人则要从内心去谋划、施展抱负。天和人本质上并无不同的道理,“道” 不会凭空运行,关键在于人去践行。

逐句剖析

"一物从来有一身":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立的个体,

# 从:一作其。,一物:一种事物。

"一身还有一乾坤":而每个个体之中又蕴含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 乾坤: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或阴阳两个对立面。

"能知万物备于我":若能知晓万物皆备于我心的道理,

"肯把三才别立根":便会明白天、地、人三才并非孤立,有着共同的根源。

"天向一中分体用":天的本体与功用皆从“一”中分化而来,

# 体用:又云造化。

"人于心上起经纶":人则要从内心去谋划、施展抱负。

"天人焉有两般义":天和人本质上并无不同的道理,

# 义:又云事。

"道不虚行只在人":“道” 不会凭空运行,关键在于人去践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易吟》是北宋邵雍创作的七言律诗。该诗围绕对《易经》的感悟展开,探讨宇宙人生哲理。写作手法上,运用象征,以“乾坤”“三才”等象征宇宙万物和人生道理;采用议论入诗,阐述对天人关系、道的理解。首联点明事物的对立统一;颔联表明对万物的认知;颈联论述天的体用和人的经纶;尾联强调天人合一及人的主观能动性。此诗展现邵雍深邃的哲学思想,体现其诗歌融合哲理与文学性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通过对宇宙万物、天人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易经》的深刻理解,营造出深邃的哲学氛围,阐述了万物对立统一、天人合一以及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借对《易经》的观悟,写出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联“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此联指出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完整性,而在这一事物内部,又蕴含着如同乾坤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乾坤”代表阴阳两极,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因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为后文哲理的阐述奠定基础。颔联“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能知万物备于我”表明诗人认为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和体悟,知晓万物皆备于我心的道理,体现出一种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自信。“肯把三才别立根”则强调人不应将天、地、人三才孤立看待,而应探寻其根源,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对宇宙万物关系的思考。颈联“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天向一中分体用”,这里的“一”可理解为万物的根源或本体,意思是天的本体和功用是从这个“一”中分化出来的,体现了邵雍对宇宙本体和现象关系的理解。“人于心上起经纶”则是说人在内心之中可以谋划、施展经纶,强调人在认识世界和处理事务时的主观能动性,表明人可以通过内心的思考和谋划来应对外在世界。尾联“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天人焉有两般义”直接点明天人本是一体,没有两种不同的道理,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道不虚行只在人”进一步说明“道”的践行离不开人,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践行“道”,将全诗的哲理思考推向高潮,点明了人在宇宙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普《咏史下·朱文公》

下一篇:宋·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