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长亭":短亭长亭。
# 短长亭:古代驿道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此代指行旅、行程。
"古今情":古今离情。
# 古今情:古今相同的离情。
"楼外凉蟾一晕生":高楼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晕,
# 晕:月晕,月亮四周的光环。,凉蟾:秋月。
"雨余秋更清":雨后的秋天格外凄清。
# 余:剩下、遗留。
"暮云平":浮云淡淡,
"暮山横":远山茫茫。
# 横:地理上指东西向,此指远山迷茫。
"几叶秋声和雁声":秋叶落地声伴着孤雁哀鸣,
# 和:应和。
"行人不要听":远游的行人不忍听。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
万俟咏(?~?),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大梁词隐。哲宗元祐时以诗赋见称于时,但屡试不第。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万俟咏精通音律。其词审音辨律,造语典丽。其词原自分五体:应制、风月脂粉、雪月风花、脂粉才情、杂类。今所存词,多为应制之作。词作艺术成就较高,慢词学柳永,长于铺叙。言情抒怨的小令,辞语清丽,情意惋恻,韵味悠长。《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长相思》等均为佳作。著有《大声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词,通过描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写暮云、暮山、几片秋叶和雁声,营造了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词人的羁旅之思。
2. 分段赏析
上片写时空叠印中的秋寒与离思。“短长亭,古今情”开篇即以凝练笔触勾连时空。“短长亭”是古代送别意象的典型缩影,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暗含行旅漂泊的漫长;“古今情”则将个体体验升华为永恒的人类情感,古往今来的离别之苦在此凝结。时空的并置为全词奠定了厚重的抒情基调。“楼外凉蟾一晕生,雨馀秋更清”转入细腻的景物描写。“凉蟾”以蟾蜍代指秋月,既暗合月色清冷如水的质感,又以“凉”字赋予触觉通感,暗示心境之孤寂。“一晕生”精妙捕捉月晕初生的动态,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写实,亦隐喻愁绪的涟漪渐起。雨后秋空愈显澄澈,而“清”字在此产生语义双关——既是气候的清爽,更是心境的凄清,物候变迁与情感流动浑然一体。下片写暮色视听中的声景交响。“暮云平,暮山横”延续上片的时空架构,却将视角从近处的亭台楼阁转向远景。暮云低垂如镜,暮山横亘似屏,空间在水平延展中趋于凝滞,暗示时间停滞的怅惘。双重“暮”字强化了黄昏的象征意味,既是昼夜交替的节点,亦隐喻人生迟暮的隐忧。“几叶秋声和雁声”将听觉意象推向高潮。“秋声”本指风扫落叶的窸窣,与南迁雁阵的哀鸣交织,构成多声部的自然交响。数字“几叶”以少总多,将萧瑟具象化为可感的细微震颤,而“和”字点出声景的层叠感,恍若天地间奏响一曲苍凉的秋日赋格。“行人不要听”陡转收束,以否定式祈使句道破抒情主体心志。表面劝诫他人,实则反衬内心无法回避的愁绪——秋声愈彻,离思愈浓。这种欲盖弥彰的笔法,将羁旅者强自压抑的孤寂推向极致,余韵绵长。
# “一晕生”三字,仍带有“古今情”之意。如此苦情,末句只轻淡地道一句:“行人不要听”。“不要听”而不得不听,不发听后之感而只道“不要听”,真令人觉其“含无限惋恻”。
清著名词人黄苏《蓼园词选》
上一篇:宋·戴昺《赏茶》
下一篇:宋·李之仪《鹊桥仙·风清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