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梨花初带夜月":梨花还染着夜月的银雾,
"海棠半含朝雨":海棠半含清晨的雨露。
"内苑春、":皇家宫苑关不住阳春、
# 内苑:皇宫花园。
"不禁过青门":未能被阻拦而延伸到遥远的城门,
# 青门:汉长安东南门,后泛指京城城门。
"御沟涨、":御沟里涨满新水、
"潜通南浦":暗暗地流向南浦。
# 浦:水边,这里泛指京城外面的江河。
"东风静、":东风平和静穆、
"细柳垂金缕":细柳垂丝丝金缕。
"望凤阙、":望壮丽宫阔高耸入云、
# 凤阙:汉代宫阙名。《史记·孝武纪》:“于是作建章宫······其东则凤阕,高二十余丈。”《三辅故事》:“北有圜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日凤阙也。”后泛指宫殿、朝廷。
"非烟非雾":那并不是烟雾霏霏的仙境。
# 非烟非雾:指祥瑞之气。《汉书·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庆云。”庆云是一种彩云,古人迷信,认为是祥瑞之气。
"好时代、":清平时代,
"朝野多欢":朝中和民间多么欢悦,
"遍九陌、":帝城条条大路,
# 九陌:汉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后来泛指都城大路。骆宾王《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年旦开。”
"太平箫鼓":喧响着箫声鼓乐。
"乍莺儿百啭断续":黄莺儿歌声断续,
# 啭:鸟声宛转。,乍:恰好,正是。
"燕子飞来飞去":小燕子飞来飞去。
"近绿水、":走近绿水、
"台榭映秋千":绿水中倒映着岸边台榭,秋千影随水波荡漾不伍。
# 榭:建在高台上的宽敞屋宇。
"斗草聚、":聚集着做斗草游戏,
# 斗草:古代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白居易《观儿诗》:“弄尘斗百草,尽日乐嬉嬉。”
"双双游女":一对对游女。
"饧香更、":洋溢着卖糖的香气、
# 饧:糖稀,软糖。
"酒冷踏青路":踏青路上到处是携酒野宴的人,
# 踏青:指春天郊游。
"会暗识、":你也许会幸运地、
"夭桃朱户":认识那人面桃花相映的朱门。
# 夭桃:茂盛而艳丽的桃花。语出《诗·周南·桃夭》:“桃之天夭,灼灼甚华。”
"向晚骤、":向晚时在一起欢聚,
"宝马雕鞍":少年跨着雕鞍宝马,
"醉襟惹、":酣醉中,衣襟上沽惹着、
"乱花飞絮":片片落红、点点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正是轻寒轻暖宜人的长昼,
# 漏永:夜漫长。
"半阴半晴云暮":云天半阴半晴的日暮,
"禁火天、":在这禁火时节、
# 禁火:古俗寒食日禁火三天。
"已是试新妆":青年们已把新妆试著,
"岁华到、":岁华恰到,
"三分佳处":最佳处。
# 三分:很,最。
"清明看、":清明时看、
"汉宫传蜡炬":汉宫传送蜡浊。
# 汉宫传蜡炬:唐韩翃《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散翠烟、":翠烟缕缕、
"飞入槐府":飞进门前种槐的贵人府。
# 槐府:贵人宅第,门前植槐。
"敛兵卫、":兵卫全都撤除、
# 敛:引申为撤离。
"阊阖门开":皇宫敞开千门万户,
# 阊阖:宫之正门。
"住传宣、":不再听到传诏宣旨,
# 住传宣:停止传旨、宣官员上殿。
"又还休务":停止了一切的公务。
# 休务:停止公务。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
万俟咏(?~?),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大梁词隐。哲宗元祐时以诗赋见称于时,但屡试不第。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万俟咏精通音律。其词审音辨律,造语典丽。其词原自分五体:应制、风月脂粉、雪月风花、脂粉才情、杂类。今所存词,多为应制之作。词作艺术成就较高,慢词学柳永,长于铺叙。言情抒怨的小令,辞语清丽,情意惋恻,韵味悠长。《木兰花慢·恨莺花渐老》《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长相思》等均为佳作。著有《大声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应制词。描绘了梨花初绽夜月、海棠含露朝雨的清丽春景,内苑春色蔓延至市井的盎然生机,以及清明时节莺啼燕舞、游女斗草、踏青赏春的热闹场景,还有宫廷传烛赐火、敛兵休务的祥和景象,体现了宋代清明时节特有的民俗风情与宫廷节令活动,营造了繁华盛世、歌舞升平、祥和安宁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太平盛世的歌颂赞美之情,以及对盛世之下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肯定,同时也暗含对这种浮华表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微妙思考。
2. 写作手法
烘托:“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以“饧香”(糖稀的甜香)和“酒冷”的感官细节,烘托出踏青路上热闹欢愉的氛围,暗示市井生活的繁华与节日的愉悦。象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梨花的洁白与夜月的清辉、海棠的娇嫩与朝雨的润泽相结合,构成清新雅致的画面,象征着太平盛世下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好。铺陈:“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以“轻寒轻暖”“半阴半晴”的模糊气候特征,铺陈清明时节特有的朦胧与多变,既暗示节令的过渡性,又为全词增添朦胧的诗意氛围。渲染:“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宝马雕鞍”描绘富贵子弟的华贵坐骑,“醉襟惹”表现醉态的随意与放纵;“乱花飞絮”以纷飞的落花与柳絮增添画面的动态感与朦胧美。通过人物、动作与环境细节的叠加,渲染出贵族子弟醉饮而归的豪放场景,暗衬出盛世的浮华与享乐风气。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春临京城为背景,将秀丽风光归结为“朝野多欢”“箫鼓盈衢”的太平景象。开篇“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选取梨花、海棠、夜月、朝雨等意象,色彩清丽,全无宫廷富贵气。“内苑春”四句写春意从皇宫内苑蔓延至民间,渲染出天地同春的和融氛围。“东风静”四句则以东风拂柳、金柳垂丝的景象,烘托皇宫楼阙的巍峨与祥和——东风和煦闲静,柳丝低垂如金,远处宫阙金碧辉煌,在朦胧雾气中若隐若现。“好时代”四句以颂扬之笔,勾勒出一幅理想化的太平图景。中片着力铺陈市井繁华。流莺啼啭、燕子穿梭,近水台榭倒映着秋千影,少女们相聚斗草嬉戏;集市上酒肆飘香,踏青祭扫的游人往来不绝,更有痴情者流连于朱门桃树下。贵族子弟纵马豪饮的场景尤为醒目:“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以莺燕喻太平气象;“近绿水”四句通过荡秋千、斗百草的游戏,展现少女娇憨之美;“饧香更”四句以踏青路上的烟火气,暗示春日恋情的萌动;“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则以富贵子弟醉归的狂放,暗衬承平时代的享乐之风。下片借寒食清明习俗颂圣。“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以宜人气候喻风调雨顺;“禁火天”写民间女子试穿新妆的喜气,“清明看”四句描绘宫廷赐烛、燃薪火的盛景,强化万象更新的盛世意象;“敛兵卫”四句以宫廷撤去护卫、开门休务的场景,坐实“太平”气象,最终以“朝野多欢”收束全篇。
4. 作品点评
全词采用赋体铺陈手法,虽情感真挚度稍逊于抒情词作,但作为“应制体”文学的典型,其结构与技巧颇具匠心: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语言雅洁富丽且音律和谐,在铺叙中营造出兼具视觉与听觉美感的意境,故为历代评词者所称许。
# 铺叙有条,如收拾天下春归肺腑状。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
# 雅言之词,词之圣者也。发妙音于律吕之中,运巧思于斧凿之外,平而工,和而雅,比诸刻琢句意而求精丽者,远矣。
宋黄昇《花庵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