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lìng

朝代:宋作者:朱敦儒浏览量:3
zhǎn
pán
jīn
fèng
mǎn
fàn
jiǔ
guāng
dòng
yǐn
shàng
yān
xiá
zhì
shí
yòng
yòng
yòng
shí
zhōu
sān
dòng

译文

酒杯底绘着一盘金色凤凰,斟满的酒浆泛着光,在杯中摇曳浮动。这酒光仿佛将我引入烟霞仙境,世俗的智巧心机,此刻全然无用。无用啊。无用。干脆踏破那传说中所有的海外仙洲、洞中灵境。

逐句剖析

"盏底一盘金凤":酒杯底绘着一盘金色凤凰,

"满泛酒光浮动":斟满的酒浆泛着光,在杯中摇曳浮动。

"引我上烟霞":这酒光仿佛将我引入烟霞仙境,

"智力一时无用":世俗的智巧心机,此刻全然无用。

"无用":无用啊。

"无用":无用。

"蹋破十洲三洞":干脆踏破那传说中所有的海外仙洲、洞中灵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如梦令·盏底一盘金凤》是宋代词人朱敦儒创作的词作。此词以饮酒为契机,通过奇幻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精神世界中超越现实、神游仙境的独特体验。上片以“盏底金凤”“酒光浮动”等意象开篇,将杯中酒液的流转与金制酒器的华丽相融合,营造出一种迷离醉人的氛围,暗示饮酒行为对精神世界的唤醒作用。“引我上烟霞”一句承接前文,点明酒意引领词人进入超越尘世的境界,而“智力一时无用”则以直白的语言否定了世俗智慧的价值,强调精神超脱的纯粹性。下片通过“无用”的叠句反复强化,形成一种决绝的情感张力,将对现实规则的摒弃推向极致。最终以“蹋破十洲三洞”作结,“十洲三洞”作为道教传说中的仙境象征,被词人以“蹋破”这一极具动态感的动词加以突破,既展现了对仙境的征服姿态,也隐喻了对世俗束缚的彻底超越。全词语言凝练如口语,却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将饮酒后的精神漫游与道家思想中的逍遥境界相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盏底一盘金凤”一句以细腻笔触聚焦酒杯底部的金凤凰纹饰,将饮酒场景具象化。“金凤”既是酒器的装饰,又暗含祥瑞意象,为后文的超脱意境埋下伏笔。朱敦儒通过这一微观视角,将世俗饮酒行为升华为与仙境对话的媒介。“满泛酒光浮动”承接前句,描绘酒液在杯中晃动时折射的光影。“满泛”二字强化了酒的充盈感,暗示诗人饮酒时的畅快心境;“浮动”则赋予静态酒器以动态美感,仿佛金凤凰在波光中展翅欲飞。这一意象虚实相生,既写实又隐喻诗人即将进入的迷离境界。“引我上烟霞”转折突兀却自然,酒光的浮动成为连接现实与仙境的桥梁。“烟霞”在此不仅指自然景观,更象征道教中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朱敦儒以“引我”二字点明酒的媒介作用,暗示饮酒并非沉溺,而是主动寻求精神超脱的途径。“智力一时无用”直抒胸臆,否定世俗智巧的价值。在烟霞幻境中,诗人摒弃了理性思维,回归本真状态。“智力”与“无用”的对比,既是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反叛,也契合道家“绝圣弃智”的哲学主张。朱敦儒通过这一句,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从现实到虚幻的跨越。连续两个“无用”形成叠句,强化了对世俗价值的否定。通过语音的强化,诗人将个体体验升华为对普遍人生困境的反思,揭示了智巧在精神超越面前的局限性。“蹋破十洲三洞”以豪迈笔触收束全篇。“十洲三洞”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境,朱敦儒却以“蹋破”二字打破其神圣性,暗示真正的超脱无需依赖外在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贾似道《乌麻》

下一篇:宋·李觏《秋晚悲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