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dòng
xiāo
gōng

朝代:宋作者:林逋浏览量:3
qiū
shān
jìn
qiū
yín
jiàn
liú
hóng
qīng
lín
diǎn
bái
yún
liáng
yīn
niǎo
xià
luò
luàn
chán
fēn
jiāo
rén
zhěn
shàng
wén

译文

秋天的大涤山,美景无限,我难以一一游览,秋天的大涤山,引起我无限遐思,更难一一形诸笔端。你看,那碧绿的山涧,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夕阳西下,满山的知了,不停地鸣唱。我想,这美妙的夜晚,雨打芭蕉,声声点点,是那么的悦耳,有谁,将与我一起,在枕上细细地聆听,联翩浮想。

逐句剖析

"秋山不可尽":秋天的大涤山,美景无限,我难以一一游览,

# 山:这里指大涤山。

"秋思亦无垠":秋天的大涤山,引起我无限遐思,更难一一形诸笔端。

# 无垠:无边,无尽。

"碧涧流红叶":你看,那碧绿的山涧,泉水奔流,带来了片片红叶,

# 涧:山间流水的小溪。

"青林点白云":青葱的树林上空,朵朵白云萦绕飘荡。

# 青林:苍翠的树木。

"凉阴一鸟下":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

"落日乱蝉分":夕阳西下,满山的知了,不停地鸣唱。

# 蝉:一种昆虫。俗称知了。

"此夜芭蕉雨":我想,这美妙的夜晚,雨打芭蕉,声声点点,是那么的悦耳,

"何人枕上闻":有谁,将与我一起,在枕上细细地聆听,联翩浮想。

# 闻:听,听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洞霄宫》为北宋林逋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中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风格明净秀丽,笔触轻盈活泼。首联借山之广袤,引发无尽思绪。颔联绘碧涧红叶、青林白云,兼及流水飞鸟,展现秋景鲜艳灵动,全无枯淡之感。颈联对仗精巧,写景简洁明净。尾联意境幽美,于空山寂静中,畅想夜雨芭蕉,却无人共赏。全诗尽显作者对洞霄宫美景的钟情,亦流露出隐士独有的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格恬淡,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多五、七言律诗。林逋喜欢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作为布衣隐士,他被朝廷曾赐予粟帛,卒谥和靖先生。代表作品有《山园小梅》《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西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宿洞霄宫》为北宋林逋所作,此诗源自《宋诗钞》,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宋代诗歌总集,涵盖《宋诗钞初集》与《宋诗钞补》两部分。《宋诗钞初集》由清代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精心编选,当时仅编成一百零六卷。而《宋诗钞补》则是在清代,由管庭芬钞录、蒋光煦编纂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洞霄宫及其周边的秋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霄宫美景的深深喜爱,同时也流露出身为隐士,无人共赏美景的孤寂之感。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此句中,“碧涧流”“白云飘”呈现出动态之景,涧水潺潺流淌,白云悠悠飘动;而“红叶”“青林”相对静止,一静一动相互映衬,描绘出秋景既活泼又宁静的特点。“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中“一鸟下”“乱蝉分”为动态描写,鸟儿飞下,蝉声纷乱,打破山林的宁静;“凉阴”“落日”营造出静态氛围,动静交织,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与生机。首尾呼应:首联“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表达了因秋山美景引发无尽思绪;尾联“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诗人借宿洞霄宫,面对夜雨芭蕉,自问谁能共赏这秋声情韵,再度引发思绪,与首联的“秋思亦无垠”相呼应,强化了诗人情感的表达。照应:颈联“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为景物描写,与首联“秋思亦无垠”照应。此手法借景强化秋思,以凉阴、鸟、落日、乱蝉营造寂寥氛围,使首联抽象秋思具象化,表达诗人内心的落寞惆怅

3. 分段赏析

首联“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前句写山,描绘出秋天的大涤山景致绝美,让人难以穷尽游览与表述。后句则抒发游赏之感,由于山中美景层出不穷,游玩时那份惬意的心境也难以详尽言说。此联总体点明山景宏大壮美,令人应接不暇,而诗人欢快的心情也随着脚步移动、景色变换而不断起伏,成功勾起读者对山景之美与兴致之浓的好奇。颔联“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运用“碧涧”“红叶”“青林”“白云”这四个意象,将秋山秋水装点得绚烂多姿。涧水潺潺流淌,白云悠悠飘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红叶在涧水中漂浮,青林与白云相互映衬,仿佛构建出一处超凡脱俗的仙境,弥漫着与世隔绝的仙风道骨,淋漓尽致地流露出诗人对这山景由衷的喜爱之情。颈联“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同样是写景之句,然而笔法转为明净轻快。颔联纯粹描绘自然景色,着重凸显静谧之感,尽管水流云飞,却相对静谧,有声似无声。而颈联则将重点置于动态与喧闹,清凉的树林中,鸟儿飞下栖息,落日余晖洒在林间,蝉鸣此起彼伏。此联与上联各有侧重,疏密有致,共同与前联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从中也能看出诗人置身这美妙之境,被自然景观的真趣深深吸引,流连忘返。尾联“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巧妙点出诗题中的“宿”字。尽管还未真正就寝,却已提前展开描绘夜晚宿于洞霄宫,在芭蕉树旁聆听夜雨秋风的场景。夜雨敲打芭蕉叶,秋风摇落黄叶,落叶飘落在台阶上,这秋声充满韵味。诗人因独自游览,不禁自问:谁能与我一同卧枕聆听,共享这幽美的秋声情韵呢?这一问,恰好与首联的“秋思亦无垠”相互呼应。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细腻精巧的笔触,入微地描绘景致,层次错落有致。诗中景与情浑然交融,不着痕迹,读来韵味悠长,令人沉浸其中、回味无尽。诚如梅尧臣在《林和靖先生诗集序》中对林逋诗作的赞誉——“咏之令人忘百事”,此诗确具这般独特魅力,能让读者在品味间,暂忘尘世纷扰,沉醉于诗意的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余良弼《教子诗》

下一篇:宋·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