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接叶杏交花":绿色的杨树叶子相互连接,杏花彼此交错开放,
# 交花:(杏树开花)花花相交。,接叶:(杨柳发出新芽)叶叶相接。
"嫩水新生尚露沙":春天新生的江水刚刚上涨,还露出了江中的沙滩。
# 嫩水:新生的春水。
"过了春江偶回首":渡过了春天的江水后偶然回头看,
# 回首:回头看。
"隔江一片好人家":隔着江水看到对岸有一片错落有致的好人家。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分段赏析
“绿杨接叶杏交花”开篇便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绿杨”点明树木品种,且突出杨树的葱郁绿意,“接叶”形象地展现出杨树叶子繁茂、相互连接的形态,似是一片绿色的屏障;“杏交花”则将视角转向杏花,杏花盛开,花朵相互交织,红粉相间,与翠绿的杨树相互映衬,尽显春日的缤纷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出浓郁的春景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繁花嫩叶簇拥的春日园林之中。“嫩水新生尚露沙”,“嫩水”一词用得极为精妙,既描绘出水的清澈,又暗示此时正值春水初生之际,水流尚浅且柔和;“新生”强调了水的生命力,如同春日万物复苏一般,水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尚露沙”则是一个细节描写,进一步佐证了水浅的特点,河床上的沙石还清晰可见,这不仅使画面更具真实感,也为整幅春景增添了几分质朴与野趣,与前文的繁花绿树形成一种动静相宜、疏密有致的搭配。“过了春江偶回首”,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自身的行动。“过了春江”点明行程的推进,已经渡过了眼前的这段江水,有一种行旅途中的动态感;“偶回首”则显得自然而随性,这个不经意的动作却引出了下文极具诗意的画面,也反映出诗人对沿途景色的留恋,虽然脚步不停,但心仍被身后的美景牵绊,为最后一句的惊艳呈现埋下伏笔。“隔江一片好人家”,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当诗人回首眺望,看到江对岸错落有致的房屋人家,“一片”体现出人家的数量不少且分布有序,形成聚居群落;“好人家”不仅仅指房屋建筑的规整、美观,更蕴含着一种生活气息的美好,春日里,绿杨、杏花环绕着这些人家,屋内或许正洋溢着欢声笑语,安居乐业的祥和之感扑面而来,诗人虽未着墨过多描述屋内的情景,但透过这寥寥数字,让读者自行想象出一幅温馨、宁静的田园生活图,与前文描绘的自然春景完美融合,给全诗画上了一个温暖而美好的句号。
2. 作品点评
《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其一)》这首诗,诗人杨万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善于捕捉并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春日复苏,柳叶逐渐舒展,叶叶相连;杏花不时盛开,朵朵相拥;春水悄然涌动,默默上涨。在他的笔下,绿杨、红杏、河水、沙石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彼此交头接耳,商议如何装扮这片春意盎然的大地。近观如此,远望又如何?诗人离开绿杨红杏的此岸,渡河来到彼岸,不经意间回首一望:那树、那花、那水,已化作绿、红等色块交织的画面,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朦胧之美。
上一篇:宋·陈亮《梅花》
下一篇:宋·晏殊《清平乐·春来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