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xìn
zhōu
zuò

朝代:宋作者:晁补之浏览量:3
zhé
huàn
jiāng
chéng
mǎi
cán
sēng
xiāng
sōng
jiān
yào
jiù
zhú
jiān
shuǐ
qióng
xíng
dào
chù
yún
zuò
kàn
shí
yōu
qín
yuán
shì
lái
zuì
ěr
biān
yuè
xié
西
yuàn
shēng
bēi
qīng
shān
xiàn
hǎo
yóu
dào
guī

译文

被贬来到江城买不起房屋,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在松林捣药竹林中挂放长衣,来到水源穷尽处,坐而远眺白云涌起时。一只幽栖的鸟儿为什么在悲啼?在我这醉汉耳边苦苦悲啼,月向院西斜移而鸟鸣之声更悲切。青山虽然无限好,但杜鹃鸟还是说“不如归去”。

逐句剖析

"谪宦江城无屋买":被贬来到江城买不起房屋,

# 江城:即信州,因处江边,故称。

"残僧野寺相依":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

# 残僧:老僧。

"松间药臼竹间衣":在松林捣药竹林中挂放长衣,

# 松间药臼竹间衣:在松下捣药,竹间晒衣。

"水穷行到处":来到水源穷尽处,

# 水穷行到处:王维《终南别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词化用王维诗句而略有变化。

"云起坐看时":坐而远眺白云涌起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一只幽栖的鸟儿为什么在悲啼?

# 缘底事:为什么。,幽禽:指杜鹃。

"苦来醉耳边啼":在我这醉汉耳边苦苦悲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月向院西斜移而鸟鸣之声更悲切。

"青山无限好":青山虽然无限好,

# 青山无限好:青山二句:这两句全部袭用范仲淹《越上闻子规》诗成句。

"犹道不如归":但杜鹃鸟还是说“不如归去”。

# 不如归:杜鹃鸣声悲切,如呼“不如归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信州作》是宋代词人晁补之所作的词。此词是作者贬谪信州期间的作品,表现了他厌弃官场而思归故里的思想感情。上片以一种表面上谈泊的意境,表露着自己徬徨苦闷的心情。下片跌进一层,借怨责一只夜鸟的悲啼,倾诉出自己萦怀难解的谪居之怨,思乡之苦。全词采用侧面抒写的手法,同时又多处运用前人成句,且做到玉润珠圆,天衣无缝,表现了词人怀归思远的浩茫心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散文流畅,论政、论史之作,比较注重“事功”,主张以武力收复幽蓟十六州。诗尤以乐府与古体见长,骨力道劲,辞格俊逸。词的风格与苏东坡的词相近。写景、咏花、赠和、悼亡之外,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不作绮艳语。代表作品有《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摸鱼儿》等。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临江仙·信州作》就是在词人被贬监处信州酒税时写就的。补之幼而能文,颇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与才干。三十几岁便任职秘书省,并出知齐州,有政绩。但是,因涉于新旧党争,于哲宗晚年,以“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州酒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北宋词人晁补之所写的一首词。词中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和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情感。上片描写谪居生活情形,写出自己寂寞凄清的心境。下片写思归之情,借杜鹃苦啼,写人彻夜不眠,最后点出欲归之意。全词意境凄清幽冷,情感深沉。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通篇未直抒胸臆,而是借环境、动作(如“醉耳”暗示借酒消愁)、鸟啼等侧面描写,含蓄表达对官场的厌弃,留有余韵。联想:晁补之通过联想手法,将贬谪之痛、归隐之思与历史文脉交织,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这种手法不仅深化了词境的层次感,更赋予传统意象以新的时代内涵,展现了宋词在继承与创新中的艺术张力

3. 分段赏析

《临江仙·信州作》上片以一种表面上谈泊的意境,表露着自己徬徨苦闷的心情。上片开篇即以“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的荒寒意象奠定基调。“无屋买”的夸张笔法,既点明信州的偏僻荒凉,又以物质困窘暗喻政治失意的现实困境。“残僧”“野寺”的视觉符号,通过“残”(衰老僧人)与“野”(荒僻寺庙)的叠加,形成双重衰败意象,暗示词人被迫与颓败共生的生存境遇。而后续的“松间药臼竹间衣”看似隐逸生活的白描,实则通过“一臼一衣”的典型意象,以极简笔墨勾画出谪居者的精神困境——捣药、晾衣的日常动作背后,是试图以隐逸姿态消解政治苦闷的徒劳。下片跌进一层,借怨责一只夜鸟的悲啼,倾诉出自己萦怀难解的谪居之怨。“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即用啼声打破了上片结句创造的看来宁静的氛围,揭示出词人内心的并不宁静,又使词意宕开一步,引出下文披露的怀归之情,确是“承上接下”,才高一筹。这首词巧妙地运用前人成句或化用他词语,表达了词人愤郁难抑、百无聊赖,心事重重而又思归不得的苦闷。

4. 作品点评

晁补之在《临江仙·信州作》中以颠覆性互文重构经典:倒装王维“行到水穷处”为困顿谶语,反讽范仲淹“青山无限好”作归隐反题,将李商隐的杜鹃泣血异化为自我分裂的哀鸣。通过解构前贤文本的既定意义,词人将贬谪之苦嵌入历史文脉,使“无屋买竹”的荒诞与“月斜鹃啼”的凄怆,化作宋词中儒道裂隙最深切的诗性证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补之此词除了极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另一特点是善于运用前人成句,且做到玉润珠圆,天衣无缝,艺术上是很成熟的。

现代北京语言文化与中外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陈振寰《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包恢《江心寺》

下一篇:宋·释守芝《偈(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