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áng
zhōu
guǎn
zhōng
zhū
pàn
guā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wān
wān
yuè
chū
guà
chéng
tóu
chéng
tóu
yuè
chū
zhào
liáng
zhōu
liáng
zhōu
shí
wàn
jiā
rén
bàn
jiě
tán
cháng
kān
duàn
fēng
xiāo
xiāo
màn
màn
西
zhōng
duō
rén
rén
bié
lái
sān
chūn
huā
mén
lóu
qián
jiàn
qiū
cǎo
néng
pín
jiàn
xiāng
kàn
lǎo
shēng
xiào
néng
huí
dòu
jiǔ
xiāng
féng
zuì
dào

译文

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逐句剖析

"弯弯月出挂城头":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

# 城头: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城头月出照梁州":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 梁州:一作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凉州七里十万家":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

# 里:一作“城”。

"胡人半解弹琵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 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琵琶一曲肠堪断":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

"风萧萧兮夜漫漫":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

"河西幕中多故人":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

# 故人:旧交;老友。,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别来三五春":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

# 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岂能贫贱相看老":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 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生大笑能几回":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

"斗酒相逢须醉倒":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 斗酒相逢:即斟满酒来痛饮。斗酒,满斗之酒,指斟满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诗。诗作描绘诗人前往北庭,路经凉州时,于河西节度府与老友欢宴的情景。开篇六句着重渲染环境背景,诗人借鉴民歌艺术特色,采用顶针句法,不仅句句押韵,还两句一转韵脚,营造出轻快的咏唱氛围,将凉州的雄伟宏大、繁荣昌盛,以及独特的边境风貌、民俗风情,一一呈现。后六句则聚焦于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饱含着相互敦促、彼此勉励之意。整首诗格调豪迈,洋溢着乐观情绪,特别是对夜宴的描写,将欢快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出盛唐的时代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4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天宝十二载时,哥舒翰出任河西节度使,他的不少僚属,像高适、严武等人,都是岑参的旧相识。故而在天宝十三载,岑参前往北庭,途中经过凉州之际,众多老友纷纷前来迎送,他们时常相聚,在夜间一同畅饮。而这首诗,记录的正是岑参与河西幕府这些老同事们的一次夜间欢聚宴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作者岑参赴北庭途中,于凉州河西节度府作客时,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热闹场景,同时细腻展现了凉州独特的边境风格与民俗风情。诗中营造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体现出诗人与老友相聚的喜悦。

2. 写作手法

顶真:“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前一句结尾的“城头”,紧接着成为下一句的开头,通过这种顶真的修辞手法,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具有蝉联回环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而且在内容上,巧妙地将月出城头与月光照向凉州这两个场景紧密相连,增强了诗歌的连贯性和节奏感,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月亮缓缓升起进而照亮凉州城的动态画面,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流畅自然。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六句,以独特笔触徐徐展开一幅凉州夜景图。起笔“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先是一轮弯弯的明月,缓缓从城头升起。随着它的攀升,银辉倾洒,月光下的凉州城逐渐清晰呈现。这里首句的“月出”,描绘月亮自地平线缓缓崭露头角;次句“月出”,则刻画月亮在城头继续升高,光芒愈发充盈。“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借助月光的映照,凉州城的全貌更为清晰地映入眼帘。这里的“凉州”,有些版本写作“梁州”,这其实是后人见“七里十万家”的描述,觉得甘肃凉州不应有这般规模而擅自改动。殊不知,唐前期的凉州,与扬州、益州等同属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以酣畅之笔勾勒出这座西北重镇的宏伟气派与独特风光。紧接着的一句,更凸显此地为甘肃凉州。凉州地处边塞,少数民族聚居,他们擅长歌舞,大多会弹奏琵琶。不难想象,月光笼罩下的凉州城,四处飘荡着琵琶声,尽显歌舞升平、安定祥和之态,同时弥漫着浓郁的边地风情。“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依旧围绕琵琶声着墨,却已悄然向夜宴场景过渡。此处的“一曲琵琶”,并非满城胡人弹奏的那种喧闹琵琶声,而是专指夜宴上的琵琶演奏,“肠堪断”生动形容出琵琶乐声的动人程度。“风萧萧兮夜漫漫”,则真切传达出西北地区空旷且多风的夜晚给人的独特感受,而这琵琶曲的奏响,更是加深了这种感受。后六句“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次提及“故人”,足见情谊之深。由于幕府中老友众多,与每个人分别的时长各异,故而用“三五春”概括,用词极为考究。“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紧承上文。时光匆匆,转眼间又到了花门楼前秋草泛黄之时。岁月无情,怎能任由彼此在贫贱中虚度年华、渐生华发?此句隐含着大家应抓住时机,尽快建功立业的期盼。“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尽显岑参及其友人豪爽豁达的性情。宴会上,欢快的大笑声此起彼伏。这样开怀的相聚,如此畅快的欢笑,人生中着实难得。老友们手持酒杯,有缘重逢,怎能不尽情畅饮,一醉方休?诗中所描绘的夜宴,堪称兴会淋漓、豪气四溢,尽显盛唐气象,若非身处盛唐,难以有这般情怀。“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并非是因时光匆匆而徒发叹老伤卑之感慨,反而从中流露出一种对自身命运的强大掌控感,彰显出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中的“笑”,是那样爽朗且充满活力,它源自对未来前途与生活的坚定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绝非借酒排遣愁绪,而是借美酒增添兴致,是豪迈乐观心境下的沉醉。宴会上众人以酒助兴,兴致高昂、欢乐开怀,笑声爽朗,从这些人物的神态举止间,读者仿佛能触摸到盛唐那蓬勃跳动的时代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巧妙地将边塞生活的独特情韵与浓烈的时代气息相互交融。开篇以月照凉州起笔,在着力展现边城风光之际,那月光倾洒下的“七里十万家”,以及城中飘荡的阵阵琵琶声,生动且鲜明地勾勒出当时凉州宏大的格局与和平安定的氛围。倘若将此诗与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放在一处比较,便会发现,二者虽皆描绘边城、秋景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然而呈现出的时代氛围却大相径庭。范仲淹笔下“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绘,尽显凝重与萧瑟;而此诗中的凉州,在月光与琵琶声的映衬下,更多展现出的是一种阔大与祥和,截然不同的笔触,折射出两个时代各异的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中写了凉州的边域风光、民族杂居的习俗民情,更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豪气纵横,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氛,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雍陶《题君山》

下一篇:唐·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