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月出挂城头":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
# 城头:城墙上。唐王昌龄《出塞》诗之二:“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城头月出照梁州":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 梁州:一作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凉州七里十万家":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
# 里:一作“城”。
"胡人半解弹琵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 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
"琵琶一曲肠堪断":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
"风萧萧兮夜漫漫":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 漫漫:形容黑夜漫长。,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
"河西幕中多故人":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
# 故人:旧交;老友。,河西:汉唐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
"故人别来三五春":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
# 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岂能贫贱相看老":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 贫贱:贫苦微贱。唐崔颢《长安道》诗:“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生大笑能几回":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
"斗酒相逢须醉倒":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 斗酒相逢:即斟满酒来痛饮。斗酒,满斗之酒,指斟满酒。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作者岑参赴北庭途中,于凉州河西节度府作客时,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热闹场景,同时细腻展现了凉州独特的边境风格与民俗风情。诗中营造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体现出诗人与老友相聚的喜悦。
2. 写作手法
顶真:“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前一句结尾的“城头”,紧接着成为下一句的开头,通过这种顶真的修辞手法,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具有蝉联回环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而且在内容上,巧妙地将月出城头与月光照向凉州这两个场景紧密相连,增强了诗歌的连贯性和节奏感,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月亮缓缓升起进而照亮凉州城的动态画面,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流畅自然。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六句,以独特笔触徐徐展开一幅凉州夜景图。起笔“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先是一轮弯弯的明月,缓缓从城头升起。随着它的攀升,银辉倾洒,月光下的凉州城逐渐清晰呈现。这里首句的“月出”,描绘月亮自地平线缓缓崭露头角;次句“月出”,则刻画月亮在城头继续升高,光芒愈发充盈。“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借助月光的映照,凉州城的全貌更为清晰地映入眼帘。这里的“凉州”,有些版本写作“梁州”,这其实是后人见“七里十万家”的描述,觉得甘肃凉州不应有这般规模而擅自改动。殊不知,唐前期的凉州,与扬州、益州等同属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以酣畅之笔勾勒出这座西北重镇的宏伟气派与独特风光。紧接着的一句,更凸显此地为甘肃凉州。凉州地处边塞,少数民族聚居,他们擅长歌舞,大多会弹奏琵琶。不难想象,月光笼罩下的凉州城,四处飘荡着琵琶声,尽显歌舞升平、安定祥和之态,同时弥漫着浓郁的边地风情。“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依旧围绕琵琶声着墨,却已悄然向夜宴场景过渡。此处的“一曲琵琶”,并非满城胡人弹奏的那种喧闹琵琶声,而是专指夜宴上的琵琶演奏,“肠堪断”生动形容出琵琶乐声的动人程度。“风萧萧兮夜漫漫”,则真切传达出西北地区空旷且多风的夜晚给人的独特感受,而这琵琶曲的奏响,更是加深了这种感受。后六句“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次提及“故人”,足见情谊之深。由于幕府中老友众多,与每个人分别的时长各异,故而用“三五春”概括,用词极为考究。“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紧承上文。时光匆匆,转眼间又到了花门楼前秋草泛黄之时。岁月无情,怎能任由彼此在贫贱中虚度年华、渐生华发?此句隐含着大家应抓住时机,尽快建功立业的期盼。“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尽显岑参及其友人豪爽豁达的性情。宴会上,欢快的大笑声此起彼伏。这样开怀的相聚,如此畅快的欢笑,人生中着实难得。老友们手持酒杯,有缘重逢,怎能不尽情畅饮,一醉方休?诗中所描绘的夜宴,堪称兴会淋漓、豪气四溢,尽显盛唐气象,若非身处盛唐,难以有这般情怀。“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并非是因时光匆匆而徒发叹老伤卑之感慨,反而从中流露出一种对自身命运的强大掌控感,彰显出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中的“笑”,是那样爽朗且充满活力,它源自对未来前途与生活的坚定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绝非借酒排遣愁绪,而是借美酒增添兴致,是豪迈乐观心境下的沉醉。宴会上众人以酒助兴,兴致高昂、欢乐开怀,笑声爽朗,从这些人物的神态举止间,读者仿佛能触摸到盛唐那蓬勃跳动的时代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巧妙地将边塞生活的独特情韵与浓烈的时代气息相互交融。开篇以月照凉州起笔,在着力展现边城风光之际,那月光倾洒下的“七里十万家”,以及城中飘荡的阵阵琵琶声,生动且鲜明地勾勒出当时凉州宏大的格局与和平安定的氛围。倘若将此诗与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放在一处比较,便会发现,二者虽皆描绘边城、秋景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然而呈现出的时代氛围却大相径庭。范仲淹笔下“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绘,尽显凝重与萧瑟;而此诗中的凉州,在月光与琵琶声的映衬下,更多展现出的是一种阔大与祥和,截然不同的笔触,折射出两个时代各异的风貌。
# 诗中写了凉州的边域风光、民族杂居的习俗民情,更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豪气纵横,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氛,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
上一篇:唐·雍陶《题君山》
下一篇:唐·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