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砾金沙一迳长":一条由玉砾和金沙铺就的小径漫长延伸,
# 玉砾金沙:像白玉黄金一样的沙砾,这里指沙砾铺的路。玉砾,白色碎石。金沙,此处指黄色的沙石。苏轼《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金沙玉砾粲可数,古镜宝奁寒不动。”
"暑中无处可追凉":在这暑热之中,到处都找不到可以乘凉的地方。
# 追凉:指乘凉,纳凉。
"独行行到荷池上":我独自一人行走,来到了荷池边上,
"荷不生风水不香":然而荷叶静止,没有生出一丝凉风,水面也没有散发香气。
# 水不香:指因无风,水面飘不来荷花香气。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将诗人期望在荷池获得清凉的心理预期,与荷池“荷不生风水不香”的现实状况进行对比。通常荷池在夏日应是荷香阵阵、凉风习习,可此时却毫无凉意与香气,这种强烈反差,不仅突出了夏日酷热的极致状态,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无奈。细节描写:“玉砾金沙一径长”通过对通往荷池道路的细致描绘,“玉砾金沙”展现出道路的材质与质感,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行走路径的独特。这一细节描写,既为诗歌增添了画面感,也暗示了诗人在酷热中长途寻觅清凉之地的过程,从侧面反映出暑热的难耐。借景抒情:全诗围绕荷池之景展开,酷热的夏日、毫无生气的荷池,这些景象无一不衬托出诗人内心因酷热而产生的烦躁与失落之情。诗人将自身情感融入到对荷池景色的描写中,使景与情相互交融,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彼时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开篇“玉砾金沙一迳长”,诗人踏上的这条沙径,与其他诗人笔下充满诗意的小径大不相同。它由金黄如金、洁白似玉的沙砾铺就,松散蜿蜒,沿途不见绿意,毫无生机,也无半分清凉,漫长之感更增添内心的烦躁与不耐。其次,“暑中无处可追凉”做了铺垫,此句直白地点出“暑”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暑气弥漫、无处可避的无奈。接着,“独行行到荷池上”,场景切换至荷池。在酷热的夏日,荷池本应是避暑佳处,诗人满怀期待而来。然而,现实却是与孟浩然所描绘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清凉景致截然不同。映入眼帘的只有“荷不生风水不香”的一潭死水,闷热之感丝毫未减。水本无香,可当微风裹挟荷叶芬芳时,人们会错觉水也飘香。最后,诗人在此埋怨“水不香”,实则是借这种独特表述,巧妙地凸显出“荷不生风”所带来的沉闷、无聊与烦热。这正是杨万里擅长的“翻案法”,他大胆打破常规,推翻前人诗中的意境,另辟蹊径,虽借鉴古人语句,却推陈出新,打破诗词创作的定式思维,给读者带来全新体验。通常人们认为酷暑时荷池应凉爽些,杨万里却反其道而行,通过“荷不生风水不香”强化了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暑气,三四句间的这种曲折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诗人苦苦寻觅清凉却无果,陷入“追凉无地”的极度烦躁心境。
上一篇:宋·汪元量《秋日酬王昭仪》
下一篇:宋·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