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chóu
wáng
zhāo

朝代:宋作者:汪元量浏览量:3
chóu
dào
nóng
shí
jiǔ
zhēn
tiǎo
dēng
kàn
jiàn
lèi
hén
shēn
huáng
jīn
tái
wěi
shǎo
zhī
diào
xiāng
kōng
hǎo
yīn
wàn
qiū
fēng
guǎn
mèng
dēng
xiāng
xīn
tíng
qián
zuó
tóng
jìn
xiāo
xiāo
duǎn
jīn

译文

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挑亮灯端祥宝剑不觉泪痕已深。黄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己,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夜雨中一盏昏灯唤取思乡的心。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那萧萧寒气吹入我短薄衣襟。

逐句剖析

"愁到浓时酒自斟":忧愁到浓烈的时候拿酒来自斟,

"挑灯看剑泪痕深":挑亮灯端祥宝剑不觉泪痕已深。

# 挑灯看剑: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句意。

"黄金台隗少知己":黄金台尚且羞愧缺少知己,

# 隗:鲍本《水云集》作“愧”。,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碧玉调湘空好音":碧玉歌即将自叹空有好音。

# 湘:鲍本《水云集》作“将”。,碧玉:《乐府诗集》卷四十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万叶秋风孤馆梦":秋风里万叶飘摇孤馆的梦难成,

"一灯夜雨故乡心":夜雨中一盏昏灯唤取思乡的心。

# 一灯夜雨: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意。

"庭前昨夜梧桐语":昨夜里庭院前面的梧桐私语,

"劲气萧萧入短襟":那萧萧寒气吹入我短薄衣襟。

# 劲气:寒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酬王昭仪》是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借无声场景,巧妙勾勒出愁绪的深沉,于静谧中尽显内心忧思。颔联真切陈述了诗人与王昭仪身处元大都时的孤寂境遇,以及他们内心满溢的悲怆情怀,读来令人动容。颈联先描绘秋风中瑟瑟颤抖的“万叶”,以此衬托出别梦难圆的无奈;继而以孤灯夜雨之景,自然地烘托出归思如潮却难以抑制的心境,从中亦流露出对宋室深切的追念。尾联笔锋一转,由抒情过渡到写景,借助梧桐雨与劲气,营造出凄切悲凉的深远意境,使情感在景中得以延续和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词人

汪元量(1241?~1304?),南宋诗人、词人。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是宋宫廷琴师,蒙元灭宋被掳北去,以亲身经历而形诸歌诗,颇能反映宋亡前后实况。汪元量的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部分作品有“诗史”之称。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其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写景状物,以清丽见长;德祐之难后,词风眷怀故国,情深语直。代表作品有《醉歌》10首、《越州歌》20首、《湖州歌》98首。著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秋日酬王昭仪》是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所作,宋末时期,汪元量于内廷供奉,凭借精湛琴艺侍奉谢太后与王昭仪。宋朝覆灭后,汪元量与王昭仪皆被掳掠至燕京。在燕京的十余年间,二人朝夕相伴,“琴书相与无虚日”(王清惠《送水云归吴诗序》),常以诗歌相互唱和。汪元量后来恳请成为道士,得以南归。被押解北上及羁居大都的这段岁月里,他与王昭仪情谊深厚,往来频繁,而《秋日酬王昭仪》便是他们唱和诗作中的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怀古诗。它描绘了作者与王昭仪在宋亡后被掳至元大都的生活境遇。生动地描绘出宋末元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心境,营造出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氛围,饱含丰富的情感与深沉的家国之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黄金台隗少知己”运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以郭隗为师招纳贤才的典故。诗人借此典故,以燕昭王和郭隗渴求知己的关系自比,感慨自己如同他们一样难寻知己,含蓄地表达了在元大都时孤寂的处境以及对知音的渴望,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此句用秋风中颤抖的“万叶”和孤灯夜雨的景象,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以及归思难禁。万叶的飘零、秋风的萧瑟、孤馆的冷清、夜雨的淅沥,这些凄凉的环境景象与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形成鲜明对比,以景之凄凉反衬情之深切,更突出诗人对故乡(宋室)的追念。直抒胸臆:“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汪元量在此处“挑灯看剑”后紧跟“泪痕深”,直接展现出自己满心愁绪无处排解,只能对着宝剑流泪的悲戚。这两句诗毫不隐晦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极度的愁苦与无奈,直接表达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诗人起笔以“愁到浓时”提纲挈领,将满心愁绪和盘托出。随后,以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作——斟酒、挑灯、看剑、流泪,来具象化这份愁思。表面上诗句未再直言愁字,然斟酒时的落寞、挑灯时的孤苦、看剑时的悲愤、流泪时的哀伤,无不使愁绪如暗流涌动,扑面而来。此句化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的成句,却又别具匠心地添上“泪痕深”三字。辛弃疾笔下,“挑灯看剑”展现的是壮志未酬的豪迈与激昂;而汪元量此诗中,“泪痕深”三字尽显一位宫廷乐师在经历亡国巨变后的悲痛与无奈,二者心境虽因时代与个人遭遇不同而有别,却同样深刻动人,以不同方式将愁绪渲染到极致,可谓异曲同工。颔联“黄金台隗少知己,碧玉调湘空好音”,诗人巧用典故,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郭隗以自身为例劝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感慨如黄金台般求贤若渴之地难寻,知音寥寥无几。“碧玉调湘”,或指美妙的曲调如湘水般流转,然而如此美妙之音,却无人赏识,只能空自流淌。此联反复陈述,既真切地描绘出作者与王清惠在元大都的孤寂境遇,以及内心满溢的悲怆情怀,又委婉表达出他们坚守高洁,不与元人贵族及宋室降臣同流合污的坚贞节操。在这艰难的处境中,他们相互引为知己,在困境中保持着一份文人的风骨与气节。颈联“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颈联以景衬情,营造出极为凄凉的氛围。秋风瑟瑟,万叶飘零,在这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独宿孤馆,本欲在梦中暂寻慰藉,却被纷纷落叶搅得别梦难成。而孤灯一盏,在夜雨中摇曳,微弱的光芒不仅未能驱散黑暗,反而更添几分孤寂,衬托出诗人归思如潮,难以抑制。这里的“故乡心”,表面是对家乡的思念,实则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已覆灭的宋室的追念。前两句借典故直抒胸臆,此两句则借景抒情,手法变换自如,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尾联“庭前昨夜梧桐语,劲气萧萧入短襟”,尾联笔锋一转,由抒情转入写景。昨夜庭前,梧桐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怨,那萧萧而来的劲气,毫不留情地穿透短襟,侵入肌肤。诗人通过描绘这样一幅凄切悲凉的画面,为前文已层层铺垫的愁情,找到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此时,作者的“浓”愁,仿佛冲破纸面,弥漫在寒空之中,具有砭人肌肤的力量,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使整首诗的情感在这结尾处达到了高潮,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湖山类稿》评价道:汪水云(汪元量号)出示的类稿,将亡国之痛、离开故国的悲苦,以及艰难愁叹之态,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诗中。诗风独特,“微”与“显”、“隐”与“彰”本是对立的概念,汪水云却能巧妙地将它们融合,形成特殊的风格。以这首诗为例,“少知己”“空好音”“孤馆梦”“故乡心”等表述,看似是文人墨客常用的陈词,容易让人初看时误以为这只是一首寻常之作,这便是诗中“显”与“彰”的体现。然而,若结合汪元量所处时代背景,对其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只要他愿意攀附元朝新贵,荣华便近在咫尺,也能荣耀回归故乡。由此可知,诗中对知己难觅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抒发,这正是此诗“隐”与“微”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写被掳孤居愁苦之状如闻似见。秋风、孤倌、夜雨、劲气,将环境渲染得十分孤寂、悲凉;斟酒、挑灯、看剑、泪下,又把感情烘托得非常深沉、哀切。表面看作者只是在抒写浓重的乡思,实际上却蕴含着彻骨的亡国之戚去国之苦。前人说他的诗“哀而不怨,欷歔而悲,甚于痛哭,确实不谓无见。而善于融化前人如李商隐、辛弃疾等人的成句,也是诗的一个特色。其尾联也不由使人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从而具有余音不尽、哀思难绝的效果。

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编审曹明纲《古诗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下一篇: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