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陌长":天近拂晓,东风微拂,向远处延伸的道路两旁的柳枝摇荡。
# 柳陌:柳林小路。
"闭月花房小":月落云遮,原野弥漫在晨雾的朦胧中,不像天清月朗时那样开阔了。
# 花房:花瓣的总称。,闭月:行云遮月。
"应念画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怎么不思念她呢
# 画眉人:所念之人。以表相亲相爱之深。,应念:想念。
"拂镜啼新晓":她一定也像我一样因思念而早起,拂拭着镜子顾影自怜而悲啼。
"伤心南浦波":和她在南浦分别时两人泣不成声、依依惜别的情景历历在目。
# 南浦:送别之处常称南浦。
"回首青门道":离开京城后,她的身姿容貌无时不在眼前浮现,特别是那绿色罗裙的样子。
# 青门道:指京城门。青门:为汉长安东南门,此处指京城门。词人曾经在京城春明门东住过。
"记得绿罗裙":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一见到绿茵芳草,便觉得是她穿着绿罗裙飘然而降,
# 记得绿罗裙:记得”二句。绿罗裙、芳草皆指所念之人。
"处处怜芳草":无限深情的眷恋也因此稍有依托。
北宋词人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贺铸的词,风格多样、刚柔相济,既有深婉清丽之作,又有豪放刚劲之篇,善于锤炼字句。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六州歌头·少年侠气》等。著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作品。通过描绘春日柳陌、花房等景象,从对方设想,回忆离别场景,借“绿罗裙”“芳草”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与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借东风吹拂、柳枝遮蔽阡陌,以及轻云掩月、花房隐现之景,营造出朦胧且略带惆怅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的羁旅愁情,为后文抒发对恋人的思念做铺垫。通过描绘春日景致,将情感融入其中,使景与情相互交融,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词人的心境。虚实结合:下片“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实写当下对分别场景的回忆,虚写分别时双方的情意缠绵与不舍。通过回忆过去离别时的情景,既展现了当时的真实画面,又融入了如今的思念之情,虚实相生,使情感更加真挚深沉,也解释了上片思念的缘由。化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化用五代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原句。牛词中此句是女主人公与男友分别时的叮嘱,贺铸在此借用来抒发自己与情人长久分别后的心理活动,在借用中赋予词句新的情感内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开篇点明时令为春季,东风轻拂。白日里,东风吹拂使得柳枝生长繁茂,渐渐遮蔽阡陌,在朦胧月色下,道路显得愈发悠长神秘;夜晚,轻云掩月,月光黯淡,白日盛放的花朵在微光下似隐似现,不再饱满。这两句细腻勾勒出春日美好景致,从白天与夜晚不同视角描绘,展现出春光灿烂时的独特画面,为后文词人的伤怀、回忆往昔做铺垫,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略带惆怅的氛围。后两句:“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在如此月色朦胧的夜晚,词人羁旅愁绪翻涌。春风柳枝触动情思,他不由念起京城的恋人。词人从对方角度设想,此刻恋人定也深深思念自己,分别日久,相思愁苦让她容颜憔悴。清晨她对镜梳妆,看到自己消瘦模样,定会悲泣。此句写其思念,彼句写其晨起梳妆啼哭,含蓄委婉,蕴含诸多未言之意,将女主人公幽微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前两句:“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这两句追忆分别时的情景,也点明恋人所在之处。“伤心南浦波”着重写留下之人的不舍与哀伤,“回首青门道”侧重写离去之人的眷恋。分别时,双方都情意绵绵、黯然神伤,那种凄婉的离别场景给词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上片思念的缘由。此句既写对方,也写自己,层层递进,将离别的不舍与伤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分别已久,恋人身影中最难忘的是她身着绿罗裙的模样。词人羁旅途中,见到芳草便觉亲切,仿佛那就是恋人的身影。这两句化用五代牛希济词句,贺铸以移情手法,借绿色将人与景相连,让思念跨越时空。看似因芳草能满足思念之情,实则透过这种洒脱之语,更显相思之苦,巧妙展现出词的艺术魅力,使思念之情表达得深沉而动人。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情感真挚细腻,构思精巧。上片借景巧妙铺垫,下片回忆与联想自然流畅,层层推进相思之情。语言清新自然又含蓄蕴藉,“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堪称经典,以巧妙的移情手法,将相思之苦藏于洒脱之语中,更显强烈,在宋词怀人题材里独具魅力,尽显贺铸高超的作词功力与对情感的深刻洞察。
下一篇:宋·苏轼《满庭芳·恩放归阳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