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多时便立秋":过不了多久就要立秋了,
"寄声残暑速拘收":残暑啊快点把那嚣张气焰收起来吧,凉爽舒适的金秋就要到了。
# 拘收:收起来。,寄声:托人传话。这里指向残暑发话。
"瘦蝉有得许多气":树上瘦小的知了怎么会有这么长的气呢,
"吟落斜阳未肯休":一直鸣叫到斜阳都隐去了它还不肯罢休。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暮热时节,临近立秋,诗人劝残暑赶快收敛,又对瘦蝉发出调侃,觉得它怨气十足,一直鸣叫到斜阳落下仍不肯停歇的情景。通过赋予暑气和蝉以人格化的描写,借残暑将退、瘦蝉长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夏日将尽的独特感受,以及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新奇观察和幽默风趣的情感,营造出一种轻松诙谐且充满生活情趣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将“残暑”和“瘦蝉”拟人化,“寄声残暑速拘收”把残暑当作可以交流的对象,让它赶紧收敛威风;“瘦蝉有得许多气”赋予蝉以人的“气”,仿佛蝉也有情绪,因暑热而不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暑的顽固和蝉鸣的不休。托物言志:“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瘦蝉”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蝉在难耐的残暑中持续鸣叫,表面上是在写蝉对暑热的“抗议”,实则是诗人借蝉自喻,以蝉的“有得许多气”和不停“吟”唱,来暗示自己在漫长酷热的残暑时节里,内心烦闷不堪、对这迟迟不退的暑热充满厌烦与无奈的情绪。
3. 分段赏析
首句“也不多时便立秋”,简洁地交代了时间,表明距离立秋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为后文对残暑的“喊话”做了铺垫,营造出一种夏日将尽的氛围。次句“寄声残暑速拘收”,运用拟人手法,将残暑当作有生命、能听懂话的对象,传达出诗人对暑热的不满,希望它能赶快收敛,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凉爽秋天的期盼之情。第三句“瘦蝉有得许多气”,同样运用拟人,赋予瘦蝉人的“气”,即情绪,形象地写出蝉仿佛因被暑热折磨而心中满是怨气,体现出暑热给生物带来的影响。尾句“吟落斜阳未肯休”,诗人发挥奇特想象,打破现实逻辑,将瘦蝉的鸣叫与斜阳落下联系在一起,说瘦蝉一直鸣叫到斜阳落下还不肯停歇,“吟落斜阳”这一非现实意象,以艺术真实为依托,虽不符合逻辑却丰富了诗的意蕴,增添了奇妙和趣味。
4. 作品点评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四)》写作特色鲜明,巧用拟人手法,赋予暑气与蝉以人格和情感,生动表现出暑热的顽固及蝉鸣的缘由。诗人凭借新奇想象,创造出“吟落斜阳”这一打破现实逻辑却充满艺术真实的意象,丰富了诗歌意蕴。语言上,全用平常语与常用意象,却因手法运用而令人耳目一新。诗中的傍晚蝉声,是荷池上所闻,鲜明地凸现出杨万里诗想象奇特,富有幽默感的特色。
上一篇:宋·苏轼《题金山寺》
下一篇:宋·陆游《初晴》